香港中國語文學會 語文建設通訊第89期 2008 年 5 月

 

 

1950年代拟制的几个民族形式拼音方案

 

许长安
(许长 先生厦门大学中文系)

 

 

《语文建设通讯》20079月第87周有光 先生的《旧事重提谈拼音》, 谈到民族形式拼音方案时说, 当时有四个主要的民族形式设计:以丁西林为首的设计, 黎锦熙为首的设计, 郑林为首的秘书组设计, 以及吴玉章主持的民族形式设计。这四个设计曾经非正式在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传看,“可惜资料在文化大革命中都毁了”。我这里想提供一点当时的资料, 让有兴趣的朋友参考。

1986, 我被国家语委从厦门大学借调到北京, 协助王均副主任主编《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 有机会查阅了国家语委的档案资料, 看到过一份1954年拟制的民族形式拼音方案, 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手写体拼音字母对照表(分为“声母”和“韵母”两个表), 一是“印刷体拼音字母对照表”。所谓“对照表”, 是先列“注音字母”, 列各种民族形式方案, 加以对照。

手写体拼音字母对照表, 包括吴玉章韦悫丁西林林汉达秘书处黎锦熙等六个方案, 每个方案都列出多次修改方案。吴玉章方案从19534月至19548月共有10次修改方案; 韦悫方案从19536月至195410月共有4次修改方案; 丁西林方案从19535月至195410月共有2次修改方案; 林汉达方案从19536月至19547月共有5次修改方案; 秘书处方案的拟制人是写“秘书处陆志伟, 先生是说“郑林曦, 估计是他们二人共同拟制的, 其方案从19536月至19542月共有2次修改方案; 黎锦熙方案是注音字母的草体, 只有19538月一次。

印刷体拼音字母对照表”括注“最近一次”, 我细细对照了一下, 实际上就是“手写体”最後一次方案的“印刷体”。这个“印刷体拼音字母对照表”只列吴玉章韦悫秘书处三个方案, 表下加注:“丁西林林汉达两位委员的方案因手写体与印刷体未分, 所以没有列入。”黎锦熙拟制的注音字母草体方案, 其印刷体也就是原来的注音字母, 表中已作为对照列出。

现在我根据上述对照表的复印件, 摘印其中吴玉章丁西林秘书处的“手写体”最後一次方案和黎锦熙的注音字母草体方案, 以及吴玉章秘书处的“印刷体”方案。两种书体都与印刷体的注音字母对照, 所以实际上是三个“印刷体”方案; 上面已经交代过, 丁西林方案没有印刷体, 所以“印刷体”只有三个方案。上述四个方案或许就是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印发传阅的四个民族形式拼音方案, 请见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