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國語文學會 文學論衡第16期 2010 年 5 月

 

《文學論衡》總第16 (20105)

   

 

高行健筆下的魚

 

蔣麗芸*

 

 

高行健從抗日戰爭時期 (1937-1945) 第一次與母親逃亡開始,一生經歷多次逃亡。高行健作品以充滿逃亡氣息見稱,故被稱為逃亡文學家。從1982年的短篇小〈路上 [1] 所敘述的逃亡故事來看,高行健的逃亡精神是早於八十年代初已形成。而稍後出版的長篇小說《靈山》 [2] ,劇作《彼岸》 [3] 和《逃亡》等 [4] ,當中的逃亡精神更發揮得淋漓盡致。對箇中的現象,高行健的觀點是:

這是一種逃亡而求生存的文學是一種不讓社會扼殺而求得精神上自救的文學 [5] 這種文學只是個人的一番觀察,一種對經驗的回顧,一些臆想和種種感受,某種心態的表達及對思考的滿足。 [6]

逃亡、生存、自救、經驗、回顧、臆想、感受、心態表達、思考滿足。這些都是高行健逃亡文學形成的關鍵詞,亦是不斷浮游於他內心意象的一串密碼。從文學意象角度而言,「“意”是作家的思想和情感“象”是客觀存在之物」 [7] 。本文發現,高行健作品中不斷有魚的“象”在文本中穿插 [8] ,所以聯想到高行健內心的“意”是以魚作為訴之於外之“象”。文學中的意象多有不同的象徵,而象徵亦可以分為多種層次,例如魯迅〈藥〉的意象是反封建的主題象徵,血饅頭則是暴力的隱藏象徵 [9] ;又如余華〈一九八六〉的瘋子意象是反映文革的主題象徵,而重覆出現的辮子便是隱藏的情感象徵 [10] 。因此如逃亡是高行健作品的主題象徵,那麼不斷重覆出現的魚就是隱藏象徵了。熟悉高行健背景的讀者,都知道逃亡象徵背後之意,但魚所象徵之意則不明顯。因此本文是試圖以魚這外在之象,還原高行健內在之意。通過研究以找出高行健作品中魚的象徵所蘊藏的玄機。

本文相信魚與逃亡背後,有一條隱藏的綫索在兩者之間聯繫著。而文本中另一經常重覆出現的綫索被水淹死的女性,相信與魚有密切關連。 [11] 因此魚與逃亡,及魚與被水淹死的女性,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綫索。本研究分六章。第一章「緒論」。第二章論述文本中有關魚的敍事。第三章解讀與魚關聯的各類意象。第四章是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高行健與母親的關係。第五章是從潛意識分析魚的象徵。第六章是總結。

 

. 緒 論

1. 研究緣起

高行健是第一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華人作家,中外學者對他的作品褒貶不一,因此引發閱讀其小說的興趣。在閱讀中發現作者多數作品,包括小說及劇作都有魚的敘事,故相信高行健是有意識或潛意識的作此安排。從文本敘事中又發現經常出現死亡女性的現象,因此引發更大興趣深入研究及探索這些關係,亦相信魚與逃亡及魚與死亡女性會是高行健作品中魚的關連象徵。

2. 研究目的

本論文選擇以「高行健作品中魚的象徵」為題,主要研究目的有四點:

(1) 探索及論證魚是高行健作品的象徵,

(2) 以魚作為象徵的背後含義,

(3) 魚與逃亡及被水淹死女性的聯想關繫,

(4) 作者以魚作為象徵的心理因素。

本研究之目的,是預期上述各點的關係相連。而這些相連關係亦正反映高行健隱藏在內心的過去經歷及對未來的精神索求。

3. 研究範圍

3.1 高行健涉及魚、逃亡,死亡女性的作品,包括小說及劇本27篇。 [12]

3.2 其它學者及高行健本人對作品中的魚、逃亡或死亡女性意象的概論。

3.3 以魚為主題或意象的其他作家作品比較分析。 [13]

4. 研究方法

本文的理論前設是:高行健作品中的象是內心思想及感受的表達,不同的意象是象徵不同的事物。研究步驟是細讀高行健作品中的魚,逃亡,死亡女性的敘事及含義分析。繼而以魚為主體核心,梳理魚和各種意象的聯繫,再收窄魚和逃亡及死亡女性的關繫,其中死亡女性更收窄至被水淹死的女性。初步整理形成後會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作者幼年生活及成長經歷,最後則分析魚、逃亡、被水淹死的女性三者之關連性,以了解魚作象徵的究因及確定魚是一種或多種象徵。本文亦會以對讀文本方式作比較。

5. 研究概況

本文的主要論點為:「魚是比喻逃亡,魚是比喻被水淹死的女性,魚是逃亡及被水淹死的女性的象徵。」研究工作包括閱讀高行健所有小說及劇作,並參考有關對高行健作品的評論。搜尋中並未見到高行健本人或其他人對高氏作品中魚的有評論或訪談資料。

表一  高行健筆下魚的敘事文本舉例

書目

魚的敘事

〈瞬間〉 [14] 321

338

323

315

依然透出一副驚訝表情的魚。

似笑非笑的魚。

一隻眼睛,木然死灰的魚的眼睛,圓睜睜,暗然無光。

她是一條空蜷曲著的魚。

〈你一定要活著〉 頁44

張著大口在垂死掙扎的魚。

〈給我老爺買魚竿〉頁307

那死魚乾硬翹著尾巴,你不看牠,牠硬是圓睜睜瞪著你。

〈彼岸〉頁48

那是個寂寞的城市。看到了的是一條條像死魚的人。

《周未四重奏》頁40

 

她是條僵死的魚,光滑而冰冷,每一面,各睁一隻圓眼,亮晶晶卻甚麼也看不見。

《對話與反詰》頁70

魚身被剖開還會彈跳的魚。

《一個人的聖經》頁254

你希望你的舞者他,如同一條脫水的魚,在地上蹦蹦彈跳。

你需要變成一條大頭魚,在水草中搖頭擺尾,游游盪盪。

《靈山》 頁465

圍著斜指灰濛濛上空的古怪魚义轉了許久,不肯離開這惟一尚可辨認的標誌。

魚叉只是生命最後的維繫。你不願意像一條脫水的魚釘死在魚叉上,這已是非常明白的事。

表二  被水淹死女性的文本舉例

書目

被水淹死的女人

〈你一定要活著〉 頁40

華僑女學生在山澗摔死。

〈鞋匠和他的女兒〉頁131

鞋匠女兒大京子浸死。

〈侮辱〉 頁218

她夢見自已快死於冰冷的汙泥濁水中。

〈生死界〉 頁31

她車禍死亡後墮入幽黑死水的遭遇。

〈母親〉 頁199

母親在河裏被淹死。

《靈山》 頁467

有一個投水自盡的女孩。河裏溺死的女人,不止一個。她們在哀怨,她們在呻吟,一個個拖著長髮從你身邊淌過。

查德維克在《象徵主義》中指出:

象徵主義是一種表達思想與情感的藝術,其技巧不在直接描述,亦不藉與具體意象的公開比較,來界說這些思想與情感,它利用暗示的方法來展現這些思想與情感,或透過一些不落言詮的象徵,在讀者心中重新創造出這些思想與情感。」 [15]

高行健曾就象徵提出他的論點並認為人類看事物往往出自與個人切身關係的聯繫,當一個人處在孤獨中,就更容易產生觸景生情的感覺:

一棵樹或一隻鳥看似孤獨,也是觀看的這人賦予的,樹或是鳥自身不可能有這種意識。而這種感受恰恰來自這人獨處的時候,觸景生情,把對眼前的那鳥或那棵樹也同這人自己的處境聯繫起來。 [16]

 

. 高行健筆下有感情的魚

1. 魚的敘事

文本的敍事方式基本分四種現像。第一種是魚在生死之間掙扎的過程。第二種是對死魚的不同死姿的描述。第三種是對魚的不同幻想,例如看到一個裸體的女人便聯想到一條魚。第四種是自由自在游在水裏的魚。這種敘事是讓人感覺到這些魚是有生命及感情的。作者除了以整條魚作敍事外,亦有借助魚的不同部份作描述。包括魚血,魚眼,魚尾,魚鰓,魚鱗,魚口等。另外,與魚有關的事物,如魚鉤,魚桿,魚綱,魚义亦有見在文中出現。這是顯示作者有意把魚的形像以最大化的方式延伸出去,以此擴大作者內心不同意象的表述。

四種敍事亦有一個普遍的共同點,就是無論死魚或活魚都帶有不同的表情或姿態。例如面帶驚訝的魚 [17] ,眼睛圓睜睜瞪著你的魚 [18] ,似笑非笑的魚 [19] ;張大口在垂死掙扎的魚 [20] ,魚身被剖開還會彈跳的魚 [21] 。本文相信高行健是潛意識的以魚和魚的關連事物去表達他內心的說話及影像,亦可說是藝術家表達的一種審美方式。正如劉再復說過:「高行健認為文學藝術創作,就是要捕捉當下的感受,尤其是內心那些難以捕捉的感受,然後把這些感受凝結於審美形之中。」 [22]

 

2. 掙扎中的魚

在短篇小說〈你一定要活著〉中,作者以長達兩頁的篇幅描述人與魚搏鬥,魚在被捕前後的掙扎過程及作者對魚的感情顯露,以下是其中一段的摘錄。

張國興終於氣喘吁吁雙手摳住魚鰓,把一條十多斤重的大魚甩到青石板上。鮮紅的魚鰓被摳了出來,魚尾還在來回擺動。張國興一手拎著魚,向他伸出另一隻滿是血汙的手,分不清多少是人血,多少是魚血。可他憐惜的不知為什麼卻不是張國興,倒是這條張著大口在垂死掙扎的魚。 [23]

經過一番激烈搏鬥後,人魚同告受傷。雖然受傷但尚未嚥氣的魚,左右擺動著魚尾在垂死掙扎著!這一埸人魚戰爭是否真的是人贏了呢?在文本另一句話中作者嘆息道:「要不是魚受傷了,鬼才能抓住它!」 [24] 這句話流露了作者矛盾的心態,他既要魚死,亦不想魚死。當人和魚都流著血時,他憐惜的卻不是張國興,而是張著大口在垂死掙扎的魚。既如是,為什麼可控制它生命的作者非要魚死呢?魚的死亡是一種象徵,亦是暗喻魚是逃不過人的強大力量,逃不了的魚亦只有死路一條。魚雖然死了,但明顯的是魚贏得作者心中一席位,亦可隱約看到高行健對魚是有一種特殊的感情。

人與魚的感情可以非常深,高行健與魚的感情是有一條隱藏的情意綫要待研究和發掘。而另一作家西西則毫不掩飾地在《母魚》一書中仔細描述飼養的魚在生病時,她如何照顧和搶救母魚的生命,一直到母魚葬禮完成後,她悼念母魚的哀傷及悲苦心情則良久不散。 [25]

3. 不同死姿的魚

〈瞬間〉中有多段是描述由起初的一個人,陸續增加到一班人,以集體的力量鉤起一條大魚,被鉤起的魚,臉上是帶著一副驚訝的表情。作者彷彿要傳達一些現實中發生「不可置信」的事。

纜繩的一端終於出現,漆得通紅的魚鉤鉤住一條碩大的死魚,在綠草坪上拖。鉤住了的魚唇大大張開,喘息的樣子,卻只喘不吸。圓睜睜的魚眼雖已無光,依然透出一副驚訝的表情。 [26]

「驚訝」通常是指當人的內在感情受到很大衝擊,而外在客觀則脫離了現實,而引發的震撼表現。但這條快死的魚為什麼會驚訝的呢?還是作者內心受了很大衝擊而想通過魚去表達的一種震撼呢?會瞪眼及會表現驚訝的魚,在清朝陳康祺的《郎潛紀聞》卷八中已有記述:「士大夫沉浮里閈,其制行稍岸異者,未有不使流俗人魚瞵鴞睨者也。 [27] 文句是指當異於常情的事發生時,魚和鹗同瞪眼注視。亦可比喻作瞠目而視,驚訝之意。

在〈給我老爺買魚竿〉中,高行健描述「在大太陽底下,那死魚乾硬翹著尾巴,躺在沙地上,你不看牠,牠硬是圓睜睜瞪著你。 [28] 無水的魚根本是活不成的,在大太陽底下的魚更是在一種煎熬情況下慢慢變成魚乾。但為什麼變成魚乾的魚眼還會圓睜睜的瞪著你?死魚的眼睛一般是凹進出的,但文中的魚眼是瞪出來的,不止瞪,縱使你不願意直接與魚的眼接觸,但那魚卻「硬要圓睜睜瞪著你。」這給讀者帶來一種恐佈效果,因為「瞪」是一種怨恨的表現,是一種發自內心,說不出口的行為。有一種傳說:人在死亡前用眼睛瞪著兇手,就可以記住殺你的人是誰,下一輩子都要記著報這個仇。

余華在〈一九八六〉 [29] 小說中也敘述到當人們把快死的瘋子捆起來時,「他沒有反抗,只是費勁的微微抬起頭來望着他們。」余華的形容亦使讀者不寒而悚。因為這個「望」是一種絕望,是帶著無奈,帶著怨,是要看清楚捆起他的人是誰。高行健的魚「瞪」和余華的瘋子「望」,兩者相同之處都是死亡前最後的眼神,同樣的以「為什麼?」作為生命終結前的一個問號。

4. 比喻人的魚

高行健在《彼岸》 [30] 一劇中,曾把死魚比喻為生活在城市中的寂寞人,這是顯示高行健厭惡住在城市裡的心態。城市的集體意志生活方式讓追求個人自由空間的高行健無法呼吸,而如同死魚的活著。在〈瞬間〉描述城市人的生活中,高行健亦以「一隻眼睛,木然死灰的魚的眼睛,圓睜睜,暗然無光。 [31] 來暗喻眼底下所見到的城市人。

在《周未四重奏》高行健把身邊的女人比作僵死的魚,「她是條僵死的魚,光滑而冰冷,每一面,各睁一隻圓眼,亮晶晶卻甚麼也看不見。 [32] 在〈瞬間〉他看見躺在牀上赤裸的女人亦聯想為「一條空蜷曲著的魚 [33] 。高行健以魚作為女人的意象,從審美學角度可分析為女人的皮膚如同魚般滑不溜手,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是作者對女性缺乏安全感的表現,作者乃暗喻身邊的女人如魚一樣難以捉摸,随時可溜走。本文從《靈山》一段話中,得出另一種更貼切的解釋:「一個個拖著長髮從你身邊淌過,面色蠟白,亳無一點血色。 [34] 本文相信作者看到女人蒼白的身子一動也不動地躺在牀上時,就如同一個死亡的女人,一條死亡的魚。本文深信死魚與死亡的女人是有一條若隱若現的線聯繫著的。

以人比作魚亦早見於聖經 (馬太福音4:19) [35] ,耶穌對漁夫彼得說,「來跟從我,我會使你們作捕人的漁夫。」在聖經裏,「捕人」的意思是解作「信徒」,耶穌希望彼得幫助傳道給人們。

5. 自由自在的魚

在高行健作品中,本文不止看到死魚,掙扎中的魚,像人的魚,還看到自由自在的游在海中的魚。在《高行健短篇小說集〈抽筋〉 [36] 及〈海上 [37] 故事中的他如魚一般的呼出氣泡及如魚一般地暢泳於海中。在《一個人的聖經》裏,當他跳舞時感到自由蹦跳的活力感,輕快旋轉如魚一般的飄游感,便「希望你的舞者他,如同一條脫水的魚,在地上蹦蹦彈跳,你需要變成一條大頭魚,在水草中搖頭擺尾,游游盪盪 [38] 作者要顯示的是希望像魚一樣自由自在的游在海裏。就像《西遊記》唐僧從妖精手中逃亡而得到自由後就像魚一樣的「鰲魚脫卻金鈎釣,擺尾搖頭逐浪遊。 [39] 表現出的歡愉意境。

本文相信對自由的渴求才是作者以魚作象徵的終極訴求。作者以不同形像的「魚」來表達內心的意象,亦可訴諸為對逃亡,對自由訴渴求的動機。如陳清娥在《魯迅小說意象主題論》所說的動機主題:「動機是來自作家的意願,觀念,思緒或情感,並通過作品人物將動機訴諸行動,令願望得以實現。」 [40]

6. 本章小結

高行健在內心深處創造了一個魚的世界。他是這世界的主宰,魚是為高行健而活的,因為他以自己的靈賦予了給魚。現實中的魚不會表達感情,但高行健的魚如人類般擁有喜怒哀樂。作品中人與魚大戰顯示了生死存亡的求活精神。到了生命盡頭的死魚就如不能接受命運的人在臨死前所表現的驚訝和怨恨。對不能接受城市集體式生活的高行健而言,便以都市人生活如死魚般的方式表達對城市生活的厭倦。像魚的女人是高行健感情生活中的女人,既然有感情,但為什麼這些女人在高行健眼中又如一條僵死的魚呢?從這點看出,死亡的魚與死亡的女人之間是有一條模模糊糊的關繫線,此有待進一步發掘。最後,在水中自由暢泳的魚,在舞池中自由旋轉的他是表現了高行健內心對自由的一種渴求,這是作者逃亡精神的終極訴求。所以本章的小結是高行健有感情的魚是揭示了作者對逃亡渴求而由魚衍生出來的意象動機。

 

. 魚的聯想象徵

1. 文學中魚的聯想

對人類而言,愈觸摸不到的事情愈想探索,愈感好奇。人類無法到達的深海是神秘的,是吸引人類無休止的探索著。科學家通過研究及探測魚的生活去發掘這奧秘。文學家則憑無限的想像力去創造一個魚的世界,因為魚與陸地上的狼、兔及空中的鳥相比,活在海裡的魚更富神秘感,亦引發作家不斷以魚的世界作為寫作題材。正如諾貝爾文學得獎者帕穆克所「作家是這樣的一種人,他將內在的第二種存在創造一個新世界並把別人帶進作者的世界裏。」 [41]

在《老人與海》 [42] 一書中,海明威把大馬哈魚作為老人的對手。童話故事《海的女兒》 [43] 安徒生把魚化身為美女,並以美人魚代表善良,有犧牲精神及高尚情操的象徵。而蘇夢奇德 (Sue Monk Kidd) 則沿用美人魚的精神在其《美人魚的椅子》 [44] 敘述人為追求自由而希望化身為美人魚。西西在《母魚》 [45] 書中把母親比作母魚,文本最後一句更把父親比作雄魚。西西要比喻的是懷孕的母魚如同懷孕的母親般聖潔和偉大。鍾月芳亦指出魚是女性的象徵。她在《明報月刋》發表的文章寫道:「笱」是古代捕魚器,基於周代婚前祭規定新娘到宗廟獻魚的事實,笱在男女關係上成了男士的象徵,而魚便成了女子的象徵。」 [46]

2. 逃亡的聯想

高行健的魚並沒有孤立在另一世界裏,而是融合進了他的世界。我們看到魚在文本中的張力不斷擴大,高行健從整條魚的形態行為敍述,延伸到魚的不同器官,繼而進一步擴大到與魚有關聯的事物,甚至不太合邏輯的以補魚工具作為逃亡意象,這是顯示作者有意將魚的意象以更立體及靈活的手段作表達。

 

2.1 魚網

〈花豆〉的「我」生病了,算命的人要「我」夜裏裹著魚網才能逃生。 [47] 本文分析〈花豆〉中的「我」不是漁民,「我」的家不在漁村,到那裏可以弄張魚網呢?加上魚網是補魚的工具,又怎會被形容是逃生工具呢?成語亦有云「自投羅網」,「一網成擒」,成了網中的人或魚還能逃嗎?以魚網作逃生工具雖不合邏輯,但確有新意。從這顯示,不論逃亡或逃生,不論合理或不合理,只要能將魚的張力擴大便達到作者的動機了。正如高行健在〈文學的理由〉中提到:「所謂作家,無非是一個人自己在說話,在寫作,他人可聽可不聽,可讀可不讀。」 [48]

2.2 魚叉

本文再引用另一個也是以補魚工具作為逃生象徵的例子,進一步見到高行健不斷用魚的關連意象作為魚的象徵。在〈靈山〉的「你」在西北原始森林中迷了路,一個人在霧氣陰森,寂靜的林子裡轉來轉去找不到出路圍著斜指灰濛濛上空的古怪魚义轉了許久,不肯離開這惟一尚可辨認的標誌 [49] 這裏作者又以捕魚工具作逃生的意象,把一棵如同魚叉般的枯木當作是救命的明燈,當然其義可解釋為無辦法中的唯一辦法。在境况不明朗下,以靜制動可能是保身之道。以「枯魚涸轍」的成語為例「枯魚涸轍」 [50] 解作陷於涸水車轍的魚很快會枯死,這是比喻陷入困境。涸轍雖是兇器,魚雖面臨死亡,但留在澈中亦可存一線生機,只要天降甘霖,便得以「水到魚行」。

但在文本另一段內容中,高行健旋即更正了「你」的心態,並進一步表明魚叉只是逃亡動機的意象。他寫道:「魚叉只是生命最後的維繫。你不願意像一條脫水的魚釘死在魚叉上,與其在搜索記憶中把精力耗盡,不如捨棄通往你熟悉的人世這最後的維繫。你自然會更加迷失,畢竟還抱有一線生機,這已是非常明白的事。 [51] 高行健以枯木比喻魚叉,以「你」比喻是一條想活命的魚,魚叉是擒魚的兇器,「你」若呆等在這唯一熟悉的標誌下,「你」會像一條魚的被魚叉釘死,永遠留在這森林裏,永無生機。

事實上,文本是比喻人長期生活在一個不如意的環境裏,無論多想衝出去,但對外面不了解的情况下,總會依戀著身邊熟悉的一切而不願離開,但不離開的結果是加速死亡,只有衝出去逃亡,才有一綫生機。逃亡才是真正的聯想訴求,正如高行健所說:「逃亡,我實在認為是自我保護最可靠的辦法。 [52]

3. 彼岸的聯想

逃亡是高行健一生的渴求,作者從來未提及逃亡的目的地,讀者只從他的作品中得悉逃亡目的地是──彼岸。彼岸是指岸的另一方,兩岸中間隔著一道海/河,要到彼岸就得跨過這道海/河,至於用什麼工具跨過海/河呢?彼岸又會是什麼的呢?高行健在1986年創作的《彼岸》中透露:「彼岸就是彼岸,你永遠也無法達到。但你還是要去,要去看個究竟。為那固執的願望,彼岸,彼岸。 [53] 詩人余光中在〈西螺大橋〉詩中亦提到「我的靈魂也醒了,我知道既渡的我將異於未渡的我,我知道彼岸的我不能復原為此岸的我。但命運自神秘的一點伸過來一千條歡迎的臂,我必須渡河。 [54]

3.1 彼岸─自由目的地

余光中的彼岸是他憧憬的目的地,高行健則並不知道彼岸是什麼,為的只是一份精神的執著和一個夢,而這個夢是無邊界的。劉再復評論高行健時曾寫道:「人的行為自由總是受限定的,而人的精神自由卻無邊際,也沒有限制。 [55] 高行健的執著令人不期然地想起《堂吉訶德》 [56] 為了追求騎士之夢而不惜傾家蕩產,受人奚落,在所不辭地去完成他的夢。高行健終於在1989年完成他逃亡之夢,在1997年創作的《八月雪》劇作中,高行健以慧能希望成佛來比喻他到了彼岸的所得,在劇中弘忍道:「言下自識本性,即丈夫、天人師、佛!大智慧到彼岸是也! [57] 我們無從確定是否去彼岸就能得到「大智慧」。我們只知當高行健到了彼岸後,他拿到世界文學獎中的最高榮譽諾貝爾文學獎。

3.2 渡海工具─生命之船

高行健在一定要到彼岸的精神力量支持下,船便成為逃亡到彼岸的工具,因為只有船才能跨越大海抵達彼岸。文學家沈從文1949年自殺前亦曾以船來比喻無法達到彼岸的心情「只能見彼岸遙遙燈火,船已慢慢沈了。無可停頓,在行進中逐漸下沈。 [58] 本文深信魚是船的象徵,我們在《逃亡》一劇中看到高行健描述的船是有生命的:「一隻風帆,在水面上飄,不知飄到哪裡去,也不知活著還是死了。 [59] 有生命的船是可視作一條有生命的魚,為了要到彼岸的願望,高行健是以魚作為有生命之船的象徵。正如高行健在專訪中談到象徵時說:「人類看事物往往出自與個人處境的聯繫。 [60]

4. 此章小結

海洋是人類不能生存的境界,生活在大海中的魚往往是神秘的,所以在很多重要的文學作品中,我們亦可看到魚的象徵。高行健對逃亡渴求之深促使他將魚聯想到一切的關聯事物中。他以魚網比喻為逃生、以枯木比喻魚叉,最終只是利用這些關連事物去展示他的逃亡動機。對逃亡他是執著的,雖然逃亡動機清澈,但逃亡目的地則是模糊的,只知道目的地叫彼岸,並將魚比喻為到彼岸的船。雖然彼岸在高行健真正逃亡前只是一個幢憬之地,但在1997年創作的《八月雪》中,他指出了彼岸是得到大智慧之地。最後,高行健得到了所有文學家夢寐以求的諾貝爾文學獎。是一種諷刺!一種喜悅!或是一種悲哀!本文借用陶傑在《魚的哲學》一書封面上的一句話,作為本章小結。他說:「人類文明六千年的一切哀愁,只不過是一條魚在你面前游過時呼出的一串小小的氣泡。」 [61]

 

. 高行健與母親

1. 被水淹死的女性

本文在第一章曾提及魚與被水淹死的女性是另一條研究綫索。主要是高行健除了敘述魚及逃亡外亦經常敘述死亡,而湊巧的是這些死亡敍事差不多都是被水淹死的女性。例如在〈你一定要活著〉 [62] 華僑女學生在山澗摔死。〈鞋匠和他的女兒〉 [63] 女兒大京子浸死。〈侮辱〉 [64] 的她夢見自已快死於冰冷的汙泥濁水中。劇作《生死界》 [65] 中的她在車禍死亡後墮入幽黑死水中。 [66] 在《靈山》你更聽到很多在河裡被淹死女人的哀怨及呻吟聲音,「河裏溺死的女人,不止一個。她們在哀怨,她們在呻吟,一個個拖著長髮從你身邊淌過。 [67] 為了解此現像,本文進一步了解高行健家庭背景時發現他一家人不是病死就是淹死。 [68] 在〈母親〉 [69] 一文中更發現他的母親是在河裏被淹死的,母親的弟弟也是淹死的,連家中唯一的小狗都是淹死的。本文從逃亡,繼而死亡,從死亡女性,再追踪到母親被水淹死的這條綫索,直到這裏終於對魚與被水淹死女性的綫索理出一些頭緒。

2. 母親是啟蒙者

為了探索魚與被水淹死的女性的關係根源,首先便需要揭開高行健與母親關係的面紗。高行健自小瘦弱多病,所以小學上了一年後便留在家裏由母親教他讀書,高媽媽教曉他寫字並每日要求他寫一篇日記。同時母親在結婚前是基督教青年會抗戰救亡劇團的團員,很喜歡演戲,所以一有空便教他們演戲劇及唱歌。高行健五歲時人生第一次踏上舞台,演的就是他母親編的戲劇。高行健自小很有繪畫天份,在母親誘導下,十歲時就寫了第一篇小說,當中自己更畫上插圖。 [70] 所以高行健母親可說是高行健人生及事業的啟蒙者。

3. 母子情深

高行健與母親關係一直很親密,在〈母親〉一文中,高行健提到他十八歲時還與母親一起躺在牀上講述在寄宿大學發生的故事。 [71] 這種母子間的親密度,不獨在中國難見,就算是西方社會亦少見。特別是五十年代中國人社會,孩子與父母的傳统關係是保守式的外冷內熱,所以高行健與母親的關係可以說非常良好。這現像相信是與高行健年幼時身體差而特別得到母親的呵護有關。母親突然死亡,可見對高行健的打擊是多麼的深,多麼的痛。他在文中寫道:「媽媽,我需要重新得到你的寬慰,像小時候那樣,偎依在母親的懷抱裡。 [72] 母親死時才三十八歲,高行健形容死於年輕的「母親在他心中的形象便總那麼美好。 [73] 閱讀〈母親〉一文中,讀者可感受到作者內心的悲痛和哀傷,更彷彿見到一個在那暗淡的燈光下淚流滿面,聲聲懇求母親原諒,拿著震顫的筆不斷寫下「不孝子」字樣的中年漢子。

4. 從內疚到壓抑的表現

母親是高行健至親的人,對因為「她要積攢休假日回家同大學回來過暑假的兒子多待幾天。 [74] 因此通宵加班而過份疲勞才昏倒水裏淹死,對在文化大革命「破四舊」 [75] 時親手燒掉最後一張母親的相片,對未能在火化前見母親最後一面,高行健是一直不能息懷的。這種日益沉澱的內疚、懺悔及悲痛終於成為他心底的壓抑,甚至潛意識認為是他害死母親的。 [76] 按高行健的話來說:「是我把母親燒掉了,兒子就把母親給銷毀了。 [77]

 

高行健把這些壓抑在一段時間裏刻意的忘記,甚至把他的日記,當中包括了對母親的思念「抄上了署名為亞歷佩德斯的神話,裝進放了石灰墊底的醃菜的罎子內,埋在屋內水缸底下的泥土裡。 [78] 這是有意識的將不愉快的記憶埋藏起來。高行健雖然與母親的關係很好,但他承認很少想念過母親,就算腦海裏有那一剎那的母親影像出現,亦只是一閃而過。 [79] 我們在《彼岸》的劇中看到他懺悔的向母親下跪了。 [80] 他認為下跪是一種心靈的需要。 [81] 這種情况明顯與心理學之父佛洛伊德所說的「潛意識」相吻合。

5. 從壓抑到潛意識的心理分析

高行健很少想念母親的情况就正如佛洛伊德所說的「潛意識就是存在於人的內心,看似被遺忘及想不起來的事物,這只是潛意的被壓在內心底層。」因為「人類的意識只是他心靈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意識就像是露在海面上的冰山頂端,在海面下,也就是『潛意識』的存在。」 [82]

佛洛伊德的由壓抑到潛意識理論:「人長期受到的壓抑愈大、由「壓抑」所產生的張力也愈大,對被壓抑的事物追求也愈大,這種壓抑會被慢慢轉化為一種不自覺的「潛意識」行為。「被壓抑的想法和衝動是不斷從我們的潛意識浮現,這種「潛意識」會在有意無意之間通過言語,文字而展現出來。這是我們為什麼常常會說一些本來不想說的話,或做一些本來不想做的事的緣故。因為我們的感覺和行動受到潛意識的鼓動。」 [83]

從上述的心理學理論,我們分析到高行健對逃亡的渴求,對母親的思念是一層層積累起來而成了潛藏心底的壓抑。這些「壓抑」可從高行健作品中看到各種的意象自然地在其「潛意識」的自言自語寫作中被釋放出來。而這些意象是對逃亡的渴求及對被水淹死母親而內疚的象徵。

6. 本章小結

本文從高行健作品中看到經常重覆提到死亡女性,而當中亦巧合出現很多女性的死因是被水淹死。在進一步探索此究因時,發現其家人及母親亦是被水淹死的。高行健自小由母親自執手掌教,母親絕對是高行健人生及事業的啟蒙者。母親的突然死亡,對高行健的打擊可想而知,特別是母親的死因是她要連續多天的加班以換取兒子從大學回來時的相聚時間,在五四時期親手燒掉母親最後一張照片等都成為他的內疚,他認為是他把母親銷了。這種由內疚到自責,日積月累下就成了心底的壓抑。佛洛伊德分析一個人受的壓抑愈大,會導致壓抑者忘記一些不願記起的事,而這些事又會潛意識的在不自覺行為中通過自言自語,文字等在日常生活中釋放出來。本文按此分析到高行健過去痛苦的經驗是通過魚的意象在作品中展示而這些意象是象徵對逃亡的渴求及對被水淹死母親的內疚。

 

. 從潛意識看魚的象徵

1. 思憶與願望的融合

本文相信高行健魚的象徵是潛意識的「思憶與願望的融合」。高行健「思憶」的是母親,一位被水淹死的女性,而他的「願望」是對逃亡的渴求。這兩者在潛意識下相逢便如同冰山碰撞般產生了一股龐大的力量通過作品中滲透出來。簡單而言,願望如同是人的發動機,思憶是潛在發動機背後的火咀,一經點著,內心的意象便不斷被輸送出來。

這些意象,首先是由高行健渴望得到自由便聯想到逃亡,從逃亡聯想到彼岸,從彼岸聯想到魚,從魚聯想到水,從水聯想到死亡,從死亡聯想到母親,從母親又聯想回到逃亡高行健在《靈山》指出其人生記憶中的第一次逃亡是抗日期間與母親在湘江坐船的一幕 [84] 。所以在《彼岸》一劇中他安排了一幕與母親的對話,因為他雖要母親為他指出逃亡的方向,得到母親默許後,他才去彼岸。 [85] 另外,魚亦與母親有直接的聯想關繫,高行健對母親的死總是懷著深深的歉意,從彌補精神缺陷的角度而言,本文不排除高行健會幻想將怕水,怕黑及不會游泳的母親化身為一條魚,成為魚之後就不會被淹死了。

正如亞理斯多德對事物質料與形式特徵的說法 [86] ,「質料」是有時間性的存在,「形式」可是永恆及多變的。本文以此套用為不會游泳的母親是「質料」,會游泳的魚是「形式」,「質料」既已死,高行健便潛意識地希望母親的靈魂永存於魚的「形式」中。馬拉美亦曾指出「象徵主義是一種顯示情緒,並以物件象徵靈魂的藝術。」 [87] 因此我們可說魚既是高行健作品中的靈魂,亦是思憶與願望的意象,更是隱藏動機的象徵。

2. 象徵魚的聯想圖

下述兩張圖是高行健對「母親」的思憶和對「逃亡」的願望聯想關繫圖。左下圖是想起 母親 → 就想到母親已 死 → 水 淹死 → 水亦聯想起 船 → 船聯想起第一次 逃亡 → 是與 母親 一起。右下圖是想起 逃亡 → 就想到 彼岸 → 船 是到彼岸的工具 船聯想起 死亡 → 再想起己淹死的 母親 → 再回憶與母親 逃亡 的經歷。 [88]


3. 象徵魚的文本例證

以下是從《靈山》同一埸景中的幾段話來顯示魚象徵的意象是逃亡及母親的隱喻實證 [89]

 

靈山 頁/

文本文句

分析對讀

122/2

像一張褪色的舊的黑白照片,

影像還歷歷在目,

母親的舊照片《高行健短篇小說集》頁329

122/3

你與其說在一片土地上,

不如說在另一個空間裏

陰間死去的親人《一個人聖經》頁6

122/8

你問她看見有一只小船嗎?

逃生的船 《靈山》頁226

123/2

你要她說她是一條魚!

母親化身 《周未四重奏》頁40

123/4

你要她說她是自由的。

逃亡的魚 本文頁14

123/6

你要她沉沒,要她忘掉一切。

忘掉兒子不孝《高行健短篇小說集》頁198     

123/10

她怕黑暗,她害怕沉沒。

母親怕黑怕水《高行健短篇小說集》頁199

124/7,8

儍孩子,彼岸

母親指引到彼岸 《彼岸》頁24

125/1

我只知道早晚有這一天,

逃亡的行動 《彼岸》頁12

125/14

洪水大氾濫之後,天地之間

只剩下了一條小船。

聖經中逃生之船:挪亞方舟

 

4. 本章小結

本文相信高行健的魚是願望與思憶的結合,他的願意是逃亡,他的思憶是母親,兩者之間在內心融合後,便在潛意識中產生不同的意象聯想,而這些意象又以魚為核心象徵的出現在作品敘事中。在思憶中他想起母親、死亡、水、船、逃亡,最後是幻想如母親化身為魚便不會被水淹死。從願望中他想起逃亡,彼岸,船,死亡,母親,最後他自己亦化身為魚,成為魚後他便可以再次與母親游過大海,逃亡到彼岸。本章以《靈山》其中同一場境的說話串連起來,以全面的角度引證高行健以魚作象徵的聯想心態。

 

. 總 結

1. 全文總結

假如文學是反映現實社會的歷史,文學小說是反映作家在現實社會的人生經歷,那麼高行健作品中魚的意象便是反映其對現實生活不滿及對未來渴求的象徵。魚是反映高行健內心世界的事物。這些事物是經歷了多重因素而形成,包括對母親死亡的內疚,對尋求自由寫作空間的渴求等都構成高行健有意識及意識的以魚作為象徵在作品顯示出來。本文研究目的是以魚外在之象,試圖還原高行健內在之意,以得出本文論點:魚是高行健作品的象徵。

高行健的魚是有生命及感情的,文本見到主要是四種現象。分別是魚的掙扎,魚的死姿,魚如人類,及自由的魚。四種現象亦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無論死魚或活魚都帶有不同的表情或姿態。除了整條魚外,作者亦有借助魚身的不同部位及魚的關連事物作文中敘事。這是作者有意把魚的形像以最大化的方式延伸出去,亦是涉露了高行健內心世界的的終極訴求逃亡。

高行健在逃亡的願望不斷深化之下,眼中的一切都可聯想與魚有關,在四川森林中迷路時,他看到一棵枯木便聯想為可救命的魚叉,生了病的人要靠魚綱才能保命。這一切的聯想只是想帶出逃亡意願。逃亡的目的地是彼岸,高行健撰擇有生命的船作到彼岸的工具,而有生命的船亦是魚的象徵。當然逃亡的船亦與高行健人生第一次在湘江與母親一起乘船逃亡的記憶有關。

高行健小時逃亡的回憶,到文革時期長大的經歷,到對自由寫作的渴求,都是一層一層的積累成為心底壓抑。母親是高行健人生,事業的啟蒙者,母親被水淹死是高行健一生最大的哀傷,從哀傷到自責,從自責到懷念,從懷念到思憶,這些也是一層一層的化為壓抑沉澱於高行健的內心深處。佛洛伊德認為深層的壓抑如同冰山般的底部是不會直接浮出表面,但會轉折的,潛意識的,以不同意象出現在文字與語言中。本文發現這些意象是以魚的形像浮游於高行健作品中。

本論文研究總結是:魚是高作健對母親的思憶與逃亡願望的結合而產生的潛意識意象。在思憶中他想起母親、死亡、水、船、逃亡。在願望中他想起逃亡,彼岸,船,死亡,母親。總括而言「思憶母親 + 逃亡願望 = 魚的象徵。」

2. 未來研究方向

由本論文研究所得,未來可考慮伸展至四個研究方向:

(1) 「高行健作品中女性的意象」,因為高行健與母親關係緊密,而高行健亦有很多以女性或男女關係為題材的作品。

(2) 「高行健早期及近期作品的比較」,以求了解作者到了一個更自由的彼岸後,其創作及寫作手法的分別。

(3) 「高行健的逃亡作品是文學與哲學的結合」。我們發現高行健的作品是富有逃亡的哲學思想,甚至感到高行健像一個哲學家多於一個文學家。

(4) 最後一個,是比較有趣的是「高行健創作手法中的章回特徵」。章回小說是由一個說書人自說自話及扮演不同角色,高行健曾說過其創作方式是一個人對著錄音機自說自話,敍事方式亦以一人扮演你、我、他的人稱轉換。

以上四個論題均可成為進一步研究高行健作品的方向。

3. 研究回顧

何杏楓 教授指出:「論文的基本精神在於發現和論述。」(課堂發言) 在修讀「作家專題—高行健」的課程時,發現其作品中經常有關魚的敘事,因此決定以高行健作品中魚的象徵作為碩士論文題目。在搜尋資料期間並未發現任何有關高行健魚的象徵的相關評論或論文。雖然如此,經過再細閱有關文本,在導師指導下,仔細考察,終於確定魚的象徵是立體活現在高行健作品文本中。當追尋到高行健母親死亡的原因,及與母親一起逃亡的經歷,最後在《靈山》中,發現高行健希望母親是一條魚的敘事,這無疑為研究工作打了一口強心針。雖然資料缺乏,論述面對一定困難,但反過來看,本論文似乎確實找到一個論述空間。

 

表三:高行健作品類別

 創作

出版

名稱

劇作

小說

評論/其他

 

1981

《現代小說技巧初探》

 

 

P

1982

 

《絕對信號》

P

 

 

1983

 

《車站》

P

 

 

1984

 

《現代折子戲》

P

 

 

1985

 

《野人》

P

 

 

1980-1986

 

《給我老爺買魚竿》

 

P

 

1986

 

《彼岸》

P

 

 

1986

 

《靈山》

 

P

 

1988

 

《瞑城》

P

 

 

1989

 

《山海經傳》 

P

 

 

 

1989

《高行健短篇小說集》

 

P

 

1990

 

《逃亡》

P

 

 

1990

 

《一個人的聖經》

 

P

 

1991

 

《瞬間》

 

P

 

1991

 

《生死界》

P

 

 

1993

 

《對話與反詰》

P

 

 

1994

 

《夜游神》

P

 

 

1996

 

《周未四重奏》

P

 

 

1996

 

《沒有主義》

 

 

P

1997

 

《八月雪》

P

 

 

2000

 

《叩問死亡》

P

 

 

 

2001

《另一種美》

 

 

P

 

2008

《世界當代華文文學精讀文庫──論創作》

 

 

P

 

參考書

1. 高行健《高行健短篇小說集。臺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年四版一刷二次。

2. 高行健《靈山。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年初版第三刷。

3. 高行健《一個人的聖經。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年初版二刷。

4. 高行健《高行健戲劇六種第一集──彼岸。臺北縣:帝教出版社,1995年初版。

5. 高行健《高行健戲劇六種第三集──山海經傳。臺北縣:帝教出版社,1995年初版。

6. 高行健《高行健戲劇六種第四集──逃亡。臺北縣:帝教出版社,1995年初版。

7. 高行健《高行健戲劇六種第五集──生死界。臺北縣:帝教出版社,1995年初版。

8. 高行健《高行健戲劇六種第六集對話與反詰。臺北縣:帝教出版社,1995年初版。

9. 高行健《八月雪:三幕八場現代戲曲。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年初版。

10. 高行健《周未四重奏。香港:香港新世紀出版社,1996年初版。

11. 高行健《當代名家──叩問死亡。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初版。

12. 高行健《現代小說技巧初探。廣州:花城出版社,19819月第11次印刷。

13. 高行健《沒有主義。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初版第三刷。

14. 高行健《另一種美。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版。

15. 高行健《論創作》(世界當代華文文學精讀文庫)。香港:明報月刊出版社、新加坡:青年書局聯合出版,2008年初版。

16. 潘耀明2000年文庫──當代國文庫精讀 高行健。香港:明報月刊、明報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第一版。

17. 胡燿恒《高行健戲劇六種──百年耕耘的豐收。臺北縣:帝教出版社,1995年初版。

18. 林曼叔《解讀高行健。香港:明報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初版。

19. 劉心武《瞭解高行健。香港:開益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20. 陳芳明《余光中六十年詩選。台北:INK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初版。

21. 魯迅《吶喊。香港:三聯書店,19991月。

22. Charles Chadwick 著,張漢良譯《象徵主義。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98月。

23. 陳清娥《魯迅小說意象主題論。濟南:濟魯書社,2007年第1版。

24. 喬斯坦?賈德著,蕭寶森譯《大師經典──賈德系列1 蘇菲的世界 () () 。臺北市:智庫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第31次。

25. 吳承恩《西遊記 (普及版) 上冊。香港:香港廣智書局。

26. 西西《洪範文學叢書212──母魚。臺北市: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8年版。

27. 冰心《繁星 春水》(導讀本)。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第11次印刷。

28. 《聖經新譯本 (神字版) 。香港:環球聖經公會,2001年初版。

29. 余華《現實一種。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7年。

30. 陳芳明《余光中六十年詩選。台北:INK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初版。

31. 陶傑《魚的哲學。香港:皇冠出版社,2004年初版。

32. 塞萬提斯著,楊緯譯《堂吉訶德上/下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初版第四刷

33. 沈從文、張兆和《沈從文家書 1930~1966從文、兆和書信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初版第1刷。

 

期刊

1. 傅正明譯:帕穆克 Orhan Pamuk〈父親的手提箱〉,《明報月刊。香港:明報報業有限公司,20071月號,頁118-123

2. 鍾月芳〈中國愛神的由來與演變──由春神而到巫山神女〉,《明報月刊。香港:明報報業有限公司,20092月號,頁94-95

 

互聯網資料

1. 魚瞵鹗睨:在綫成語詞典:[http://cy.5156edu.com/html/405.html]

2. 枯魚涸轍:在綫成語詞典:[http://cy.5156edu.com/html4/19228.html ]

3. 破四舊:[http://www.stnn.cc:82/feitures/wgwh/4/200901/t20090122_967370.html]

4. 《老人與海[http://baike.baidu.com/view/37668.htm]

5. 《海的女兒[ http://www.hudong.com/wiki]

6. 《美人魚的椅子[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70270]

 



* 蔣麗芸女士,香港中文大學 中文系 (香港)

[1] . 高行健〈路上〉,《高行健短篇小說集》(台北:聯合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年四版),頁85-97

[2] . 高行健《靈山》(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年初版)

[3] . 高行健《高行健戲劇六種第一集──彼岸》(臺北縣:帝教出版社,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初版)

[4] . 高行健《高行健戲劇六種第四集──逃亡》(臺北縣:帝教出版社,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初版)

[5] . 高行健《高行健短篇小說集,頁15

[6] . 高行健《高行健短篇小說集,頁14

[7] . 陳清娥《魯迅小說意象主題論》(濟南:濟魯書社,2007年第1),頁9

[8] . 詳見本文附表一「高行健筆下魚的敘事文本舉例」及 附表二「被水淹死女性的文本舉例」。

[9] . 魯迅〈藥〉,《吶喊》(香港:三聯書店,19991),頁21

[10] . 余華〈一九八六〉,《現實一種》(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7年出版)

[11] . 詳見本文頁62-63

[12] . 詳見附表一「高行健筆下魚的敘事文本舉例」及 二「被水淹死女性的文本舉例

[13] . 見本文頁67

[14] .〈瞬間〉及本頁所有單角號的作品是指《高行健短篇小說集》中的頁數。

[15] . Charles Chadwick 著,張漢良譯《象徵主義》(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73),頁2

[16] . 高行健《世界當代華文文學精讀文庫──論創作》(香港:香港明報月刊出版社,新加坡青年書局聯合出版,20085月初版),頁369-370

[17] . 高行健〈瞬間〉,《高行健短篇小說集,頁321

[18] . 高行健〈給我老爺買魚竿〉,《高行健短篇小說集,頁307

[19] . 高行健〈瞬間〉,《高行健短篇小說集,頁338

[20] . 高行健〈你一定要活著〉,《高行健短篇小說集,頁45

[21] . 高行健《高行健戲劇六種第六集──對話與反詰》(臺北縣:帝教出版社,1995年初版),頁70

[22] . 劉再復:高行健〈高行健的黑色鬧劇和普世性寫作〉,《叩問死亡》(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初版),頁67

[23] . 高行健〈你一定要活著〉,《高行健短篇小說集,頁44-45

[24] . 高行健〈你一定要活著〉,《高行健短篇小說集,頁45

[25] . 「母魚竟已和它的世界告別,魚的葬禮也已完成。伊顯得無限哀傷,他以為只是母魚帶來的愁思,靜待一切的記憶淡去。事實並不如此,伊的悲苦一直不散。」西西《母魚》(洪範文學叢書212) (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82),頁177

[26] . 高行健〈瞬間〉,《高行健短篇小說集,頁321

[27] . 魚瞵鶚睨:在綫成語詞典 http://cy.5156edu.com/html/405.html

[28] . 高行健〈給我老爺買魚竿〉,《高行健短篇小說集,頁307

[29] . 余華〈一九八六〉,《現實一種,頁166

[30] .「像走進一個熱鬧的市場。只顧人擠人,看不見人的眼。看到了的是一條條死魚。那是個寂寞的城市。」高行健《高行健戲劇六種第一集──彼岸,頁48

[31] . 高行健〈瞬間〉,《高行健短篇小說集,頁323

[32] . 高行健《周未四重奏》(香港:香港新世紀出版社,1996年初版),頁40

[33] . 高行健〈瞬間〉,《高行健短篇小說集,頁315

[34] . 高行健《靈山,頁467

[35] .《聖經新譯本 (神字版) (香港:環球聖經公會,2001年初版)

[36] . 「他看到的是墨綠的海水,清澈極了,而且非常寧靜,除了他呼出的一串急促的氣泡。」高行健〈抽筋〉,《高行健短篇小說集,頁286

[37] . 「你赤腳蹬著船沿,撲通一聲扎進海水裡,向岸邊游去,海潮推著你,你覺得你是輕快的,似乎你從來還沒有這麼輕快過」高行健〈海上〉,《高行健短篇小說集,頁129

[38] . 高行健《一個人的聖經》(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年初版第二刷),頁254

[39] .「狠毒險遭青面鬼,慇懃幸有百花羞。鰲魚脫卻金钩钓,擺尾搖頭逐浪遊。」吳承恩〈二十九回 脫難江流來國土 承恩八戒轉山林〉,《西遊記(普及版)上冊》(香港:廣智書局),頁351

[40] . 陳清娥《魯迅小說意象主題論,頁23

[41] . Orhan Pamuk 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致詞講稿。傅正明譯:帕穆克 Orhan Pamuk父親的手提箱《明報月刊》(香港:明報報業有限公司,20071月號),頁118-123

[42] . 美國作家 海明威 (1899-1961)《老人與海寫的是老漁夫桑提亞哥在海上的捕魚經歷,描寫老人制服大魚後,在返航途中又同鯊魚進行驚險的搏鬥。1954出版。http://baike.baidu.com/view/37668.htm

[43] . 《海的女兒》安徒生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1805-1875) 丹麥作家。描寫了海底世界美麗善良的小人魚到人世間尋找不滅靈魂的動人故事。出版日期1988年。http://www.hudong.com/wiki

[44] .《美人魚的椅子》蘇.夢.奇德 SueMonkKidd, 美國當代著名的小說家,1948出生於喬治亞州的小鎮席維斯特 (Sylvester)《美人魚的椅子》以女性心靈豐富但未知的領域為題材,對於美人魚與聖人,心靈的激情與肉體的狂喜,有諸多生動的想像。出版日期 20070629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70270

[45] . 西西《洪範文學叢書212──母魚,頁168, 187

[46] . 鍾月芳〈中國愛神的由來與演變──由春神而到巫山神女〉,《明報月刊》(香港:明報報業有限公司,20092月號)94-95

[47] . 高行健〈花豆〉,《高行健短篇小說集,頁162

[48] . 高行健〈文學的理由〉,《高行健短篇小說集,頁14

[49] . 高行健《靈山,頁465

[50] .「枯魚涸轍:莊子的《外物篇》有道「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鲋魚焉。」http://cy.5156edu.com/html4/19228.html

[51] . 高行健《靈山,頁465

[52] . 高行健《高行健戲劇六種第一集──彼岸,頁92

[53] . 高行健《高行健戲劇六種第一集──彼岸,頁12

[54] . 陳芳明〈西螺大橋〉,《余光中六十年詩選,頁73-74

[55] . 高行健《當代名家──叩問死亡,頁71

[56] . 塞萬提斯著,楊緯譯《堂吉訶德上/下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初版第四刷)

[57] . 高行健《八月雪:三幕八場現代戲曲》(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年初版),頁29

[58] . 沈從文、張兆和《沈從文家書 1930-1966從文、兆和書信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初版第1),頁150

[59] . 高行健《高行健戲劇六種第四集──逃亡,頁51

[60] . 高行健《世界當代華文文學精讀文庫──論創作,頁369-370

[61] . 陶傑《魚的哲學》(香港:皇冠出版社,2004年初版),封面。

[62] . 高行健〈你一定要活著〉,《高行健短篇小說集,頁40

[63] . 高行健〈鞋匠和他的女兒〉,《高行健短篇小說集,頁131

[64] . 高行健〈侮辱〉,《高行健短篇小說集,頁218

[65] . 高行健《高行健戲劇六種第五集──生死界》(臺北縣:帝教出版社,1995年初版),頁31

[66] . 胡燿恒《高行健戲劇六種,百年耕耘的豐收》(臺北縣:帝教出版社,1995年初版),頁49

[67] . 高行健《靈山,頁467

[68] . 高行健《一個人的聖經,頁2

[69] . 高行健〈母親〉,《高行健短篇小說集,頁199-201

[70] . 高行健《世界當代華文文學精讀文庫──論創作,頁255-256

[71] . 高行健〈母親〉,《高行健短篇小說集,頁196

[72] . 高行健〈母親〉,《高行健短篇小說集,頁202

[73] . 高行健《一個人的聖經,頁4

[74] . 高行健《一個人的聖經,頁344

[75] .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隨著紅衛兵運動的興起“破四舊”運動開始了。所謂“四舊”是指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和舊習慣。由於當時對於“新”和“舊”的概念沒有科學的標準和正確的態度,加之紅衛兵的盲目和無知,破“四舊”變成了砸文物、打人、抄家的同義詞。」破四舊:

http://www.stnn.cc:82/feitures/wgwh/4/200901/t20090122_967370.html 200933 下載。

[76] . 高行健〈母親〉,《高行健短篇小說集,頁196

[77] . 高行健〈母親〉,《高行健短篇小說集,頁201

[78] . 高行健《一個人的聖經,頁344(在神話歷史人物中未找到亞歷佩德斯的名字)

[79] . 高行健《高行健短篇小說集,頁195

[80] . 「母親:你都快把我忘了吧?人:(跪下)」高行健《高行健戲劇六種第一集──彼岸,頁25

[81] . 高行健〈母親〉,《高行健短篇小說集》,頁204

[82] . 佛洛伊德理論收集於:喬斯坦?賈德 (Jostein Garrder) 著,蕭寶森譯《大師經典──賈德系列2 蘇菲的世界() (臺北市:智庫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第31),頁630

[83] . 喬斯坦?賈德 (Jostein Garrder) 著,蕭寶森譯《大師經典──賈德系列2 蘇菲的世界(),頁632

[84] . 「我想問問我母親,她是不是帶我在湘江上坐過船?我記得在一隻篾篷的木船裡,窄狹的篷艙裡兩邊各搭了一條木板,人一個緊挨一個坐。從篾篷裡看得見江水快沒到船舷,船身不斷搖晃。這超載的滿滿一船隨時都可能沈沒,可就沒有一個人道破。」高行健《靈山,頁226-227

[85] . 高行健《高行健戲劇六種第一集──彼岸,頁24

[86] . 「亞理斯多德認為自然界乃是由各種本身的形式與質枓和諧一致的事物所組成的。「質料」是組成事物的材料「形式」則是事的別特徵。」喬斯坦?賈德 (Jostein Garrder) 著 蕭寶森譯〈亞理斯多德〉,《大師經典─賈德系列1 蘇菲的世界()(臺北市:智庫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第31),頁146

[87] . 「一八九一年,馬拉美 (Stephane Mallarme) 認為象徵主義是「一種逐漸召喚出某物件,以顯示某種情緒」的藝術,換言之,它是「一種選擇某物件,並抽取其『靈魂狀態』的藝術。」Charles Chadwick 著,張漢良譯〈第一章 象徵主義之理論〉,《象徵主義,頁1

[88] . 高行健《靈山,頁224-227

[89] . 高行健《靈山,頁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