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國語文學會 文學論衡第17期 2010 年 12 月

 

 

 

胡春冰與香港戲劇文學

 

陳麗音*

 

 

前言

胡春冰 (1907-1960) [1] 1949年來港定居,1960年因病逝世。[2] 11年間,胡春冰孜孜不倦,為香港劇壇播下種子,貢獻良多。除了積極推動、領導話劇演出外,胡春冰更重視戲劇文學的創作,身體力行,致力創作、改編、翻譯工作。可以說,胡春冰是香港戲劇文學的拓荒者、奠基者。然而,對於胡春冰,歷來戲劇界、文學界少有論及。有關胡氏在香港時期的資料,也頗為零散。有見及此,筆者希望透過資料的蒐集和整理,能較完整地勾畫出胡春冰與香港戲劇文學的關係,為香港文學研究添一分力。

 

胡春冰與香港

胡春冰與香港的淵源,最早可追溯至19291929年,胡春冰應歐陽予倩的邀請,到廣州協助籌辦廣東戲劇研究所。從北平到廣州,途經香港。對香港的印象,胡春冰在〈回憶南方劇運三十年〉一文中有頗詳盡的記錄:

二月十二號早晨到了香港,船停在海中間,遠遠來了一個小艇,一個人揮動着白旗,上面寫著「歡迎胡春冰先生。他們上了船,把我擁上了小艇,我卻一個人也不認識,一句話彼此也不懂,這樣就登陸了神話之邦。到處都是爆竹聲,滿街都是紅紙碎,這種節日的氣氛,已經多年沒經驗過了,兒時的歡欣,有了剎那間的復活。

被帶到一間旅店,進了一間房,我和夥計談話,用國語、英語、加以手勢,他們個個都搖頭而去,這情形更像童話了。後來有一個聰明的夥計,寫了幾個字給我看,而我還是茫然。那字條上說着,「櫃面一陣嚟。」

……

還有一些時間,自己一個人順着電車站蹓躂,爆竹聲和很多別種聲音很震耳,人們熙攘來往,有時又推又碰,街上常常發出咖啡的香味,或炒菜的鍋氣。地下紅紙碎幾乎鋪滿,但也夾雜著別的東西。這樣的城市,這樣的地方,我沒見過;牠和北京,以及上海南京都不同。我當時覺得新鮮,有趣,有「鏡花」之感。後來在印象中,總好像是一個又小,又鬧,又髒,又擠,而又缺乏人情味的一個所在;所以沒有常常來遊的動機;其實都是先看了那幾條街,而且恰巧受的待遇不怎麼溫暖的緣故。[3]

可見胡春冰對香港的第一個印象並不太好。縱有「鏡花」之感,無奈言語不通、人情味弱,也就未能動心。沒想到20年後 (1949),胡春冰來港定居,並在香港度過了他生命的最後11年。

有關胡春冰在香港的生活狀況,資料甚少。陳無言的〈悼念戲劇家胡春冰〉[4],和許翼心、方志欽主筆《香港文化歷史名人傳略》(第一卷) 中的〈道路坎坷的戲劇家胡春冰〉[5],算是兩篇較詳盡的介紹胡春冰的文章。有趣的是,兩篇文章的取向不同,呈現出來的又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面貌。前者屬悼念文章,以香港讀者為對象,集中記錄胡春冰在香港期間的戲劇活動和所作貢獻。後者則以介紹香港文化歷史名人為出發點,旨在總結胡春冰的一生,為其立傳。

在〈悼念戲劇家胡春冰〉一文中,陳無言說:

論胡氏致力於華南戲劇工作,較有成就較有貢獻的,應該是他定居香港的一段時期(一九五○年至一九六○年)因為他自擔任樂聲戲院宣傳主任之後,生活也就安定下來,使他能夠專心於戲劇工作。[6]

陳無言自稱跟胡氏只有一面之緣,既不是他的朋友,也不是他的學生;只是以讀者的身份來悼念他。文章的後記寫道:

胡氏不幸於一九五五年患了致命的癌病。當時他經常入院治療,稍見好轉又隨時出院。他明知自己的生命迫近盡頭,但他並不消極,對於戲劇工作反而積極起來。試看中文戲劇組參加藝術節,前後演出七個劇目,由胡氏編劇或導演的佔了四齣,這就足以證明了。

在癌病時發時止的幾年中,胡氏一面與死神搏鬥,一面努力工作,希望能替戲劇界盡多一點力。這種堅強的意志,熱愛工作的精神,實在令人感動,令人敬佩![7]

在作者筆下,胡春冰定居香港的11年 ,正正是他創作最豐盛的時期。作者雖說他既不是胡春冰的朋友,也不是他的學生,但從文章中資料的詳盡可見,作者對胡春冰在香港時期的情況頗有認識。姑勿論作者從何得到這方面的資料,胡氏在這期間對香港戲劇文學發展,貢獻極大,這是無庸置疑的。

反之,在許翼心、方志欽主筆的《香港文化歷史名人傳略〈道路坎坷的喜劇家胡春冰〉一文中,有關香港的部份,佔的篇幅不多。作者總結胡春冰的一生,說他是一個「以喜劇開幕,以悲劇收場」[8] 的人物。換言之,胡春冰在香港的日子,並不好過。文章寫道:

這個時期,他一方面依靠在香港開辦戲院的陳樹渠(陳濟棠之侄)的資助解決生活問題,另方面從事戲劇活動和為報刊寫稿。1951年香港成立中英學會中文戲劇組時,他和劇作家姚克、香港大學教授馬鑑、戲劇家賈亦棣等人,都參加了該組織的戲劇活動並成為創辦人和領導人。……該戲劇組和胡春冰等劇壇老將,在當時的香港話劇愛好者中頗受歡迎。

胡春冰此時除參加香港話劇舞台的活動外,還寫過幾個歷史題材的話劇,如《李太白》、《紅樓夢》、《美人計,翻譯和改譯劇《錦扇緣》等,這些劇目的創作,表明了他因為脫離了現實生活,只好向故紙堆中尋找創作靈感和創作題材了。」[9]

除了生活和創作上的「坎坷」外,文章指胡氏在思想感情上也同樣受到壓抑。文章提及胡春冰曾於50年代中期回廣州探親訪友,並表示打算回內地參加工作。後來,「還去過北京,找過周揚、田漢等文藝界的領導人,談過自己的歷史問題,表達了回來國內參加工作的願望。」[10] 可惜,最後胡春冰未能如願,病逝香江。文章的結尾寫道:

60年代初,曾經在廣州、香港話劇劇壇上顯赫一時的著名戲劇家胡春冰,在燈紅酒綠車馬喧的十里洋場香港,在貧病交迫的困境中,滿懷抑鬱地悄然長逝,他回歸祖國劇壇的願望,永遠也無法實現![11]

顯然,這樣的一個結語,夾雜了不少感情成份。「貧病交迫」、「滿懷抑鬱」,事實是否如此,確值得商榷。胡春冰在香港養和醫院去世,按道理不該是處於「貧病交迫的困境中」。胡春冰死後葬於香港薄扶林道基督教永遠墳場。一週年後,《星島日報》刊登了〈戲劇界明晨祭掃胡春冰〉消息,提及其“生前友好,如馬蒙教授,馮明之,李志文,黎覺奔,何沛充等數十人”決定前往祭掃胡春冰;又“為紀念胡先生,由光明劇社假娛樂大戲院演出胡先生晚年作品「錦扇緣」。”[12] 可見胡氏居港11年間,結交了不少戲劇界及文化界朋友,其在劇壇上的地位,受到確定。至於說胡氏「因為脫離了現實生活,只好向故紙堆中尋找創作靈感和創作題材了。」,那又是否符合事實?倘是,那麼何以又以「香港話劇劇壇上顯赫一時的著名戲劇家」來形容他?

客觀而言,探討胡春冰在香港時期的貢獻,還得從多方面的資料着手。

 

劇本創作、改編、翻譯

胡春冰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英文系,後曾往美國西北大學深造戲劇,對中外古今戲劇,涉獵甚廣。胡春冰對發展香港戲劇的理念和建議,早散見於50年代香港報章的戲劇專欄上。胡春冰曾寫道:

話劇這新藝術運動,在香港是自發的,自然生長的,順天應人的,而且是沛然莫之能禦的。這劇運的目的是研究創造推廣建立為大家所有為大家所享的新戲劇…[13]

又說:

中國戲劇是民眾所有的,出自民間的,演戲也是為民眾的……努力創作出大眾所愛看,大眾所能接受的戲劇。[14]

胡春冰強調的,是一種大眾所愛看、所能接受的戲劇。實踐上,他不拘一格,或創作、或改編、或翻譯;或長劇、或短劇。在其譯作《錦扇緣》一書的後記中,胡春冰寫道:

「錦扇緣」改譯的動機,是由於我對世界古典喜劇的愛好和香港藝術節中中英學會中文戲劇組的需要。在戲劇的學習與工作中,無數的觀眾與同人教育了我;我深深感到中外的古典文學,中外的舞台藝術,是可以而且必須融會貫通加以運用的;我又深信,東方西方的戲劇學,有其共同點,在在有其相交接之處的。[15]

可見胡氏對於劇本的編寫,抱有寬容的態度。不單如此,胡春冰也理解到教育戲劇和青年劇場的重要,故多番提倡,鼓勵年青一代的參與。在〈序「天明後」〉一文中,胡春冰就曾大聲疾呼,呼籲劇人重視劇本荒的問題,努力創作:

在話劇方面說,在教育戲劇方面說,目前最需要的是創作,長長短短的劇本,各式各樣的戲劇,都被急切地要求着。劇本荒的現象,牠的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嚴重的程度的確令到戲劇工作者不能再因循坐視。『劇本創作運動』的提出,是目前大家第一個共同的課題。……寫現實,寫此時此地有血有肉的現實,而又具有普遍性,這是我們目前對創作內容的要求。[16]

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強調青年參與創作的重要性:

戲劇的新內容,新形式的創造與試驗,商業劇場是負擔不起來的。這要靠青年之富於創造性,嘗試精神,冒險精神和非功利主義的態度。話劇的成就,全靠摸索與實驗得來,而這種進取精神,只有求之於青年的團體。[17]

居港11年間,胡春冰身體力行,創作、改編、或翻譯的劇本有多種。其中長劇有:《紅樓夢》(1955)《錦扇緣》(1957)《美人計》(1958)《李太白》(1959)《回首前塵》(1957);獨幕劇有《探親家》、《在醫院裏》(1958)《跛腳國王》、Helen”、《奇雙會》(1950)《家庭生活一瞥》、《谷中暗影》、《文學》等。[18] 長劇中,前四個劇目是專為中英學會中文戲劇組參加香港藝術節而創作的,很受人注目。其餘劇目雖或未曾公演過,但皆分別發表於雜誌、選集或單行本。可以說,他是這一時期香港話劇創作產量最豐的劇作家。[19]

 

劇本選集、專刊、單行本

胡春冰在港期間,除了創作、改編、翻譯劇本外,更着意編輯劇本選集,出版戲劇專刊,編印劇本單行本,以推廣戲劇文學。如上文所述,胡氏重視戲劇的大眾性和教育性。早於1952年,胡春冰在新開闢的《星島日報》副刊「戲劇雙周刊」第三期上,發表了以〈高舉教育戲劇的大旗〉為題的文章。文中說:

中國的新戲劇運動,沒有一個時候不是用學校做他的溫床;因而話劇是自學校產生,為學生所創建,而目的是為了教育(學校的以及大眾的)。[20]

1954年,胡春冰編印了一套「學校戲劇叢書,包括《現代中國戲劇選》、《兒童戲劇選》和《世界戲劇選。選集中,胡春冰作了總序,明確道出其觀點及背後動機。

戲劇是文學的主要形式之一,演劇是教育的一種能動方法。戲劇的教材,戲劇的教授方法,在各國的新教育建設中,佔着很重要的位置,可是海外的中國學生,直到現在還在等待着戲劇讀本的出現。

本叢書就是為了滿足這種需要而編輯的。為了介紹戲劇這主要的文學形式,為了說明戲劇教學這能動的教育方法,為了供應各學校演劇需要的適宜劇本,學校戲劇讀本將包括陸續編寫、翻譯、改譯和選擇的各式各樣的劇本,以適合各級學生各種場合的應用。[21]

三本選集所選輯的劇本如下:

《現代中國戲劇選:許昌霖〈麗妮的轉變、麗章〈母與子、何礎〈尤三姐、尼嬰〈恭喜發財、谷劍塵〈冷飯、黃助樵〈公平交易、黎覺奔〈婚姻大事〉

《世界戲劇選:胡春冰譯〈家庭生活一瞥〉、〈谷中暗影〉、〈文學、趙如琳譯〈自由的范西、古有成譯〈戰線內、黃凝霖譯〈美人關、潘序祖譯〈銀彈〉

《兒童戲劇選:胡春冰譯〈跛腳國王、鄒年女士譯〈補鞋匠變醫生、靜寧女士譯〈小約翰、華清女士作〈兩兄妹、龍影女士作〈變、黃凝霖作〈櫻桃園、黃凝霖譯〈一筆糊塗賬、譚國始作〈兒女心〉

同年,胡春冰又與中英學會中文戲劇組成員創辦《戲劇藝術,並擔任主編。《戲劇藝術》於19548月創刊「徵稿簡約」列明:

() 本刊歡迎:

. 話劇,歌劇,廣播劇,雜劇的劇本之創作與翻譯;

. 供給海外學校上演兒童劇,教育戲劇,以及晚會應用之短劇節目;

. ……[22]

可見刊物以刊登劇本為首要任務,這在當時來說,是十分難得的。《戲劇藝術》其後又特設「劇本專號」和「學生戲劇專號」,為保留創作劇目、推動戲劇文學創作起了很大作用。

1956年,「戲劇藝術社」經過內部改組,以新內容新貢獻新嘗試面向讀者。在〈敬告讀者〉一文中,編者寫:

針對着世界性的藝術病─創作不姙,現實冷感症,因而普遍地發生了劇本荒現象,我們將努力創作,翻譯,改編並設計各式各樣的劇本,為各界的閱讀材料同時為專業,業餘或學校劇團上演之用。這種供應,我們覺得比理論和技術知識更為普遍的需要。[23]

胡春冰的《錦扇緣》,也於1957年經「戲劇藝術社」出版成單行本。

在一片「劇本荒」的籠罩下,胡春冰堅持編選、出版、介紹劇本,實在難能可貴。這一批劇作,無論是創作的、改編的、翻譯的,毫無疑問地對香港戲劇文學的發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副刊文章、戲劇專輯

胡春冰跟香港戲劇文學的關係,除見於上述兩方面外,更可見於當時報章上的副刊文章。195288《星島日報》副刊「戲劇雙周刊」創刊,當時胡春冰就撰寫並發表了〈香港劇運的諸問題〉一文。從1952881956830《星島日報》副刊由「戲劇雙周刊」改為「戲劇周刊」,再改為「戲劇論壇」[24],前後4年,胡春冰差不多毫不間斷的為副刊撰寫文章。據筆者統計,單是這四年,胡春冰有80多篇文章發表在這份報刊副刊上。另外關於胡春冰在劇界的活動的報導文章也不少。(見附錄)。這數字是相當驚人的。胡春冰在這時期所付出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

胡春冰在《星島日報》副刊上所發表的文章,主要可分幾類:

() 談戲劇理論

() 戲劇分析、評論

() 戲劇活動介紹

() 資料、訊息發放

今天,這批文章都是研究香港話劇發展的重要史料。當中,不少談到香港劇壇的狀況,如〈香港劇運的諸問題〉(1952.8.8)〈香港劇運從一到五〉(1952.10.31)〈第三屆校際戲劇比賽總結〉(1953.1.9)〈莫里哀的「偽君子」─英人「戲劇會」就要上演〉(1954.1.29) 等;又或是香港話劇的發展方向,如〈從「雷雨」的上演說到大眾演劇〉(1953.5.15)〈教育戲劇的道路〉(1953.11.13)〈序「天明後」〉(1954.4.23)〈我們為何而演戲?─看了幾次的學生演劇之後〉(1954.6.3)〈「火燭小心」十論〉(1954.9.17) 等。值得注意的是,從文章可見,作者對香港劇壇的關切和期盼,是貫徹始終的。作為一個來自內地、涉獵古今中外戲劇作品的知識份子,胡春冰的視野是廣闊的。更難能可貴的,是胡春冰不單着眼於舞臺演出,更關注到戲劇文學的重要;不單看到職業和業餘演劇的特性,更關注到教育戲劇、青年劇場、兒童劇場的不可或缺。可以說,這批文字記錄了胡春冰與香港戲劇的結緣,也見證了胡氏對香港戲劇文學的承擔。

 

結 語

胡春冰在香港度過生命中最後的11年。11年間,胡春冰一直活躍於香港劇壇,從未沉寂過。從寫作、演出、演講、教學、編輯……胡春冰永不言倦。如果陳無言所說屬實,即胡春冰早於1955年得知患上癌症,那麼,後五年的生活和堅持就更不簡單。1955年,《紅樓夢》才剛演出,劇本選和《戲劇藝術》才剛起步,副刊文章的寫作進行得如火如荼……。1956-1960年間,在與癌症搏鬥期間,胡春冰仍為香港藝術節編導多齣長劇,並繼續其寫作、編輯、演講等工作。19601011病逝前的兩個月,胡春冰仍出席戲劇講座[25],這種對工作的熱誠和魄力,教人讚嘆。從種種資料可見,這11年正是胡春冰創作最豐盛的年代。胡春冰在1950年代香港劇壇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對推動香港戲劇文學的發展不遺餘力,這是毋庸置疑的。黎覺奔在1973年《華僑日報》副刊〈劇影藝術〉上,談到胡春冰:

這位香港話劇運動的拓荒者和領導者同時也是最有魄力的劇作家,著譯均豐富,他離開我們是香港劇運的一大損失。[26]

這個評價是不無道理的。

附錄:(1952-1956年間《星島日報》戲劇副刊資料)

胡春冰文章:

1. 刊於《星島日報》〈戲劇雙周刊〉

〈香港劇運的諸問題〉(1952.8.8)

〈我們看看香港劇運:和電影有機地配合〉(1952.8.22)

〈高舉教育戲劇的大旗〉(1952.9.5)

〈研究近代戲劇的幾個法則〉(1952.10.17)

〈香港劇運從一到五:春冰秋竹對談隨錄〉(1952.10.31)

2. 刊於《星島日報》〈戲劇周刊〉

〈兒童劇發凡〉(1952.11.28)

〈救救孩子吧!創作兒童劇!─戲劇工作者緊急課題之一〉(1952.12.12)

〈學校戲劇比賽,鑑賞評判及其他─秋竹春冰對談實錄又一篇〉(1952.12.19)

〈第三屆校際戲劇比賽總結.(1953.1.9)

〈「淘金夢」(Death of a Salesman) 的戲劇與電影〉(1953.1.23)

〈戲劇、歷史、歷史劇:序「太平天國」的演出〉(1953.2.6)

〈「情探」與「孽海花」─談戲劇與電影的路向〉(1953.2.27)

〈從「雷雨」的上演說到大眾演劇〉(1953.5.15)

〈歡呼「虎符」的演出─教育戲劇大進軍〉(1953.5.22)

〈地方歌劇的提高與普及─對談隨錄又一章:春冰、秋竹〉(1953.6.26)

〈研究民族歌劇的幾點提示〉(1953.7.17)

〈業餘演劇的大路─為「大馬戲團」的演出而作〉(1953.7.24)

〈青年演劇與青年劇場〉(1953.9.25)

〈論大學演劇:「少奶奶的扇子」演出小序〉(1953.10.23)

〈教育戲劇的道路〉(1953.11.13)

〈表演藝術從一到十:胡春冰教授在女青年會演講簡記〉(1953.12.11)

Cinema Scope 與戲劇〉(1953.12.25)

3. 刊於《星島日報》〈戲劇論壇〉

〈十點表徵與一條道路─香港話劇由去年到今年〉(1954.1.8)

〈我與「人面桃花」〉(1954.1.15)

〈莫里哀的「偽君子」─英人「戲劇會」就要上演〉(1954.1.29)

〈由五個舞台劇看美國劇團〉(1954.3.5)

〈日本的「能」與「歌舞伎」〉(1954.3.26)

〈看了三場不同的戲〉(1954.4.2)

〈緩期還債〉(1954.4.9)

〈認識莎士比亞!莎士比亞戲劇學者的三家言:春冰讀書散記之一〉(1954.4.23)

〈胡春冰序「天明後」〉(1954.5.21)

〈評「家」的演出〉(1954.5.27)

〈我們為何而演戲?─看了幾次的學生演劇之後〉(1954.6.3)

〈戲劇電台:春冰拉雜報導〉(1954.6.17)

〈藝術的詮釋:摘譯自旁觀「論劇場的真正使命」〉(1954.7.1)

〈新聞與新見─郊區劇運〉(1954.7.29)

〈迎「戲劇藝術」的誕生〉(1954.8.12)

〈「櫻桃園」與「海鷗」─契訶夫的戲在英美〉(1954.8.19)

〈我的戲劇生活〉(1954.8.26)

〈戲行有常〉(1954.9.2)

〈大英戲劇聯盟與戲劇比賽〉(1954.9.9)

〈「火燭小心」十論〉(1954.9.17)

〈新聞與新見─藝術節與戲劇運動由愛丁堡到香港〉(1954.10.7)

〈毛姆論戲劇與變異〉(1954.10.14)

〈紙上談戲與台上演戲〉(1955.1.1)

〈藝術節─藝人節〉(1955.1.13)

〈「並無虛言」序〉(1955.1.20)

〈藝術的價值與社會的價值─第一屆藝術節的前瞻〉(1955.2.3)

〈青年戲劇大進軍─為青年會劇藝社作〉(1955.2.10)

〈「時間與康衛家人」J.B. Priestly 的「時間戲劇」〉(1955.2.17)

〈由迎接藝術節的演出說到戲劇上的「紅樓夢」〉(1955.2.24)

〈詩劇復興運動的花朵「撒旦的死亡」與「惡魔的佳偶」〉(1955.3.10)

〈我怎樣處理「紅樓夢」:我與「紅樓夢」〉(1955.3.31)

〈中國戲劇的話:為香港第一屆藝術節作〉(1955.4.7)

〈我怎樣處理「紅樓夢」小說與戲劇〉(1955.4.7)

〈我怎樣處理「紅樓夢」誰是主人姑?寶玉的戀愛與其他〉(1955.4.14)

〈「紅樓夢」的寫作與上演〉(1955.4.21)

〈我怎樣處理「紅樓夢」:大觀園顯微〉(1955.4.21)

〈莎士比亞在美洲〉(1955.6.30)

〈兒童戲劇協會及其他〉(1955.7.7)

〈播音劇寫作綱領〉(1955.7.21)

〈播音劇寫作綱領〉(1955.7.28)

〈演技訓練的理想與價值〉(1955.9.15)

〈戲劇:講習,比賽和展覽〉(1955.9.29)

〈推薦「電話情殺案」英人戲劇協會演出〉(1955.10.13)

〈序「戲劇展覽」〉(1955.10.27)

〈演員訓練的實際與方法〉(1955.11.24)

〈我們需要喜劇!談莫里哀與我們的「黃金迷」〉(1955.12.8)

〈演員的地位〉(1955.12.22)

〈總結今年的經驗迎接一九五六年〉(1955.12.29)

〈我們希望〉(1956.1.5)

〈胭脂血 (原名「丑角情史」)(1956.1.5)

〈胭脂血〉(1956.1.12) (劇本翻譯)

〈胭脂血〉(1956.1.19) (劇本翻譯)

〈胭脂血〉(1956.1.26) (劇本翻譯)

〈胭脂血〉(1956.2.2) (劇本翻譯)

〈胭脂血〉(1956.2.9) (劇本翻譯)

〈胭脂血〉(1956.2.16) (劇本翻譯)

〈王寶川在藝術節〉(1956.3.1)

〈由「嬰孃」到「西廂記」─今年藝術節的戲劇談〉(1956.3.8)

〈光華燦爛的中國戲劇香港藝術節中的大勝利〉(1956.3.22)

〈舞台與銀幕表演術〉(1956.7.12)

〈蕭伯納之於女人〉(1956.7.19)

〈蕭伯納是怎樣的一個人〉(1956.8.9)

〈戲劇是不可戰勝的〉(1956.8.16)

 

關於胡春冰的報導

1951年校際戲劇比賽評判〉(1952.9.5)

〈戲劇講座消息:戲劇的欣賞 (15/8);近代世界戲劇主潮 (24/8)(1952.9.5)

〈第三屆校際戲劇比賽粵語組中學組評判〉(1952.12.12)

〈中英學會、香港大學合辦「戲劇講座」:(1) 戲劇與中國文化;(10) 由組織到演出〉(1953.2.20)

〈劇壇的組織與戲劇的演出─記胡春冰教授的講演〉(1953.6.12)

〈中英學會中文戲劇組召集劇人座談─革新中國民族歌劇〉(1953.7.31)

〈暑期戲劇講座:(1) 中國戲劇的特質〉(1953.7.31)

〈中國戲劇的特質〉(1953.9.18)

〈中國戲劇的特質〉(1953.9.25)                                                 

 

 

 



* 陳麗音女士,香港城市大學 專業進修學院 (香港)

[1]. 關於胡春冰的生卒年份,其一說法是胡春冰生於1906年,卒於1960年。劉以鬯主編的《香港文學家傳略》(香港市政局,1996) 和劉紹唐主編的〈民國人物小傳〉(《傳記文學》第七十一卷第二期及第五期),都稱胡春冰生於1906年。但根據胡春冰墓碑上記載,胡氏“生於一九○七年一月二十五日,歿於一九六○年十月十一日”。

[2]. 根據陳無言:《悼念戲劇家胡春冰》一文,胡春冰早於1955年患上癌症,經常入院治療。19601011終不治,病逝於養和醫院。見《星島日報19771022

[3]. 胡春冰〈回憶南方劇運三十年〉,《文藝世紀》月刊總第20期,1959年新年特大號,頁8-9

[4]. 刊於香港《星島日報1977102122日。

[5]. 文章由賴伯疆撰寫,見許翼心、方志欽主筆《香港文化歷史名人傳略》第一卷 (香港:名流出版社,1999),頁285-291

[6]. 陳無言〈悼念戲劇家胡春冰〉()《星島日報19771021

[7]. 陳無言〈悼念戲劇家胡春冰〉()《星島日報19771022

[8].〈道路坎坷的戲劇家胡春冰,見許翼心、方志欽主筆《香港文化歷史名人傳略》第一卷 (香港:名流出版社,1999),頁285

[9]. 同上,頁290-291

[10]. 轉述陳酋名提供的資料,見同上,頁291

[11]. 同注9,頁291

[12]. 載《星島日報19611010,第16版。

[13].〈「火燭小心」十論,香港《星島日報「戲劇論壇1954917

[14].〈中國戲劇的特質,香港《星島日報「戲劇周刊1953925

[15]. 胡春冰《錦扇緣》(香港:戲劇藝術社出版,1957),頁vii-viii

[16]. 胡春冰〈序「天明後」〉,《星島日報「戲劇論壇1954521

[17]. 胡春冰〈青年演劇與青年劇場〉,《星島日報「戲劇周刊1953925

[18]. 學林書店曾出版一單行本,劇名是《顛倒眾生,胡春冰著。但事實上《顛倒眾生》乃黃凝霖作,最早發表於《戲劇藝術》創刊號 (19548) 《戲劇藝術》由戲劇藝術社出版,胡春冰任主編《顛倒眾生》單行本以胡春冰為作者,原因不可考,但顯然是錯誤的。

[19]. 參考董健、胡星亮主編《中國當代戲劇史稿》(中國: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頁642

[20].《星島日報「戲劇雙周刊」第三期 (195295)

[21]. 胡春冰〈學校戲劇讀本總序〉,《現代中國戲劇選》(香港:學林書店),頁i。 該書未有印上出版年份,但總序的下款則寫「胡春冰 甲午中秋,可知該是1954年。

同樣的總序亦見於《現代中國戲劇選》和《世界戲劇選》。

又:筆者於十數年前遊台灣,在書店中購得《現代中國戲劇選》和《兒童戲劇選》兩書(台北:宏業書店,中華民國五十八年)。編者是余春林。書中所選劇本跟胡春冰編的「學校戲劇叢書」完全一樣,但未有書明作者。除編者及出版社名字不同外,封面完全一樣。據筆者判斷,台灣的版本該是翻版。但胡春冰本人是否知情,則無從稽考。

[22].《戲劇藝術》創刊號 (香港:戲劇藝術社出版,19548),頁80

[23].〈蕭伯納小喜劇:情斷蘭臺專輯〉,《戲劇藝術195612月,頁64

[24].「戲劇雙周刊」共出版了8期,第9 (19521121) 開始改為「戲劇周刊」。「戲劇周刊」出版至第66 (195411),於1954115改為「戲劇論壇」。「戲劇論壇」每週出版,直至1956830。黃繼持、盧瑋鑾、鄭樹森主編《香港文學大事年表》(1948-1969) 中記載1954.1.1《星島日報》副刊〈戲劇雙周刊〉停刊。1954.1.15《星島日報》副刊〈戲劇雙周刊〉改為〈戲劇論壇,至1956.8.30完結。”資料有誤。

[25]. 1960815,胡春冰於“香港教師會「中文部」與“中英學會「中文戲劇組」合辦的「暑期戲劇講座上演講〈世界戲劇趨勢〉和〈劇本的改編與翻譯。消息載於《星島日報196081

[26].〈歲暮譚劇──與戲劇青年朋友談家常〉,〈劇影藝術〉第18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