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國語文學會 文學論衡第20期 2012 年 2 月

 

 

 

 

從編輯集團的身份背景論《眾香詞》的遺民意識

 

馮慧心*

 

 

. 引 言

清代為女性文學興盛的時代,女性文人不但出版自己的創作,更兼從事女性文學的評論、編集、資料整理等,在文壇上形成女性文化圈子。而其時的男文人亦注意到女性文學興盛的現象,不但鼓勵女性創作,對女性文學作評點,甚而參與編集工作,帶有為女性文學寫史、使女文人留名後世的意圖。清代女文人的創作體裁,以詩詞為主,旁及散文、辭賦,其中尤以詞最值得注意。一則因詞體特有的女性特質,似乎更適合女性作書寫載體,此與詞體的發展背景有密切關係:「詞始於晚唐,盛於北宋。其初多托之閨襜兒女之辭,以寫其鬱結綢繆之意。誠以女子善懷,其纏綿悱惻,如不勝情之致,於感人為易入。」 [1] 二則因詞由元明步入中衰,至清初復興,就此一現象,不少詞論家、文學史家皆以為與明末清初興盛的女性詞壇關係密切。如近人趙尊嶽〈惜陰堂匯刻明詞紀略〉論及明詞發展,即以女詞人興盛作為特色之一:「明代訂律拈詞,閨幨彤史,多至數百人《眾香》一集,甄錄均詳。」 [2] 今人張仲謀亦謂「明代女性詞人之多,創作之富,與明詞總體不振的情形構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明代中後期,女性詞人成批湧現,遂構成前所未見的詞壇景觀。」 [3] 嚴迪昌更謂「清詞的史稱『中興,不能輕忽女性作家所作出的努力,一代清詞之得以如此絢麗多采,女詞人們是與有功焉的。」 [4]

可惜的是,大部分明清女詞人的詞集今已散佚,要研究當時的女性詞壇,只可透過現存的明清女性詞選,而在一眾詞選中,成書於康熙年間的《眾香詞 [5] 被孫康宜稱為「三本主要女性詞選其中的一本」。 [6] 此集的編選者為徐樹敏、錢岳,全集共分六卷,以倫理身份為女詞人分類,分別題為禮集笄珈、樂集女宗、射集玉田、御集珠浦、書集雲隊、數集花叢, [7] 每集各有四位文人審閱詞作,並由編者、審閱者等共撰詞人小傳。《眾香詞》採集了明末(萬曆以後)至清初(迄於康熙中期)各地女詞人的作品,共選詞人382人,詞作1493首,並附上女詞人與其他文人的唱酬作品,反映明末清初女性詞壇的特色。

 

. 《眾香詞》之編選背景

明清易代乃中國歷史上之一大轉折,其意義與一般的改朝換代不甚相類,因滿清以外族入關,對一向以華夏文化為中心的漢族士大夫衝擊甚大。滿清亦不同於元室之武力自重而鄙視漢化,反之,入關不久即開科取士,公開政權,依照中國傳統政體的慣例作實際的讓步。 [8] 部分曾仕明室的士大夫,在明清易代之際,或反清殉國、或歸隱出家,在生者多被稱為「明遺民」。 [9] 他們多在其作品暗中表現亡國之痛,在詩歌創作方面,往往效法屈原、陶淵明、杜甫、以及宋遺民詩人。 [10] 至於詞壇,則因詞體「若隱若現,欲露不露,反復纏綿,終不許一語道破」的特點, [11] 似更適合遺民抒發其鬱結。不少生活在明清易代的文人,其詞作或多或少帶有亡國之痛、離亂之苦。徐珂《清代詞學概論》謂:「當開國之初,京朝士大夫雖依輦轂,猶慨愴〔按:當作滄〕桑,特假長短之句,藉抒抑鬱之氣,始微布寄托。」 [12] 《眾香詞》成書於康熙年間,所選的女詞人多身經明清鼎革,有些長於遺民家族,其父或其夫乃遺民,有些則因戰亂而流離無依,故筆下自不免表現其家國之思。而明末清初的女性,積極參與國家政治大事,甚而在易代之際以身殉國。她們雖未能出仕、以天下為己任,然她們對國家命運甚表關注,在詞篇中一再表達其立場、感受,有些更推動復明運動,如柳如是。 [13] 《眾香詞》的編者雖非遺民,其編輯集團中卻有不少遺民,故集中收列不少帶有遺民意識、易代之感的詞作,反映明末清初女詞人對歷史轉折、國家前途的感受。清初文網未嚴,清廷為拉攏漢族士子,往往以漢族顯宦主持修纂漢文化史籍,以籠絡漢族遺民,如明史館之設即為顯例;而清廷對士人著作中所蘊含的易代之悲、故國之感,亦多加以容納,以施恩於漢士子,即以一懷柔手段籠絡漢人,並達到緩和滿漢衝突之目的。

 

. 《眾香詞》之編輯集團

《眾香詞》之成書,實得力於眾多文人,其卷首雖註明編選者為「玉峰徐樹敏師魯、金閶錢岳十青」,即徐樹敏及錢岳兩人,然細察之下,即可知兩位編者的參與程度及角色有很大差異。徐樹敏乃朝廷權貴徐乾學之子,其父幕下不乏有才之士,這些幕客又往往為《眾香詞》的審閱者、校訂者,故可以說《眾香詞》的編集,背後實有一學人幕府作支持。另一編者錢岳則為家世未顯的青年文士,然《眾香詞》集中卻反映其出訪閨秀、採集詞作,故可說是編輯工作的實際執行者。除兩位編者外,《眾香詞》共六卷,每卷皆列有四位審閱者及四位族里審定者,〈凡例〉當中又記述一眾協助編集的文人共四十六人, [14] 甚而三位撰序者亦可能有所參與。減去角色重複的九人, [15] 則《眾香詞》的編輯集團,實有九十人之多,此使《眾香詞》在採集女性詞作、整理、編輯、校閱等各方面皆達致周全。清初文人著書,不乏多列著名文士以增聲價之例,然從《眾香詞》的內容考察,即見其編輯集團成員實亦影響是集的編選,並非只屬列名性質。另一值得注意的則為集團成員的身份背景,當中表現一滿清權貴與明室遺民的組合。明遺民的參與使集中收列不少蘊含易代之悲、遺民意識的詞作,表現女詞人在明末清初此一歷史鉅變中的立場心志、所思所感。

《眾香詞》的九十一位編輯成員,從其生平資料的考究,結合《眾香詞》集內的資料,即歸納出編輯集團的特色有五:其一、從集中所見,編者徐樹敏的參與不多,另一位編者錢岳方為編輯工作的實際執行者,徐樹敏乃以權貴子之身份得列首名;其二、編者與兩位撰序者皆來自江蘇蘇州,地域較單一,然各集的審閱者、族里審定者卻地域豐富,確保《眾香詞》作為一本全國性的女性詞選,其編選能達致周全詳善;其三、編輯集團成員多屬徐乾學幕府文人,可見編者徐樹敏因其父徐乾學的關係,其選集得力於當時名士,然《眾香詞》的編輯工作實有前後期之分,以徐乾學權勢衰退作為分界,前期參與者多為徐乾學幕府文士,後期則多為錢岳的前輩好友;其四、《眾香詞》的編輯集團成員甚多,然其不若當時一些選集藉名士宣傳,引為自重,其審閱者只作列名性質。《眾香詞》的編輯集團成員的確參與編集,部分成員更身兼多職,對編集影響甚大;其五、編輯集團為一清廷權貴與明室遺民的組合,並影響集中有關易代意識的處理。雖然《眾香詞》以存人及存詞為主要目的,集中表現遺民意識的作品所佔比例相對不大,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明清易代之際的女性感受及思考。此外,由於本文以編輯集團的身份成份作為切入點,檢察集中對易代之感、遺民意識之處理,故只針對第五點即編輯成員的身份背景作論述,其餘的編輯集團特點,則有待他日再論。

 

編輯集團的身份背景:清廷權貴與明室遺民

1. 編者徐樹敏:清廷權貴之子

《眾香詞》的編輯集團成員,乃一清廷權貴與明室遺民的組合,當中包括滿清皇族、朝廷重臣、地方官員、晚明遺民,甚至反清之士。兩位編者雖非明遺民,然卻與遺民關係密切。徐樹敏之父徐乾學為當代重臣,徐家在康熙初期家世顯赫,徐乾學三兄弟皆及第,又五子皆登科。 [16] 康熙時徐乾學位高權重,「日日入南書房修書。凡有文字,非經徐健庵改定,便不稱旨。滿、漢俱歸其門。」 [17] 徐乾學進士及第後即任翰林院編修,康熙二十一年 (1682) 奉命纂修《明史》,任總裁官。此後相繼擔任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大清統一志》編纂局總裁、刑部尚書等官職。 [18] 徐乾學喜好延攬士子,趙翼云:「徐健庵乾學在康熙中以文學受知,方其盛時,權勢奔走天下,務以獎撥寒微,籠絡人才,為邀名計,故時譽翕然歸之。……徐方主持風氣,登高而呼,衡文者類無不從而附之。以是游其門者,無不得科第。」 [19] 可知不少士子為求科名,皆游學於其門下,如碧山堂乃徐乾學府第會客的廳堂,而著名詞人陳維崧即碧山堂常客,陳氏於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詞即住在徐家, [20] 可知徐乾學對科舉仕途的影響力。此外,不少著名文人曾為其碧山堂題詩,如孔尚任, [21] 康熙三十六年,孔尚任《瓊花夢傳奇》更於碧山堂演出。因徐乾學之關係,徐樹敏以其父權勢之故,得與一眾著名文士結交,而其父之幕客又多為《眾香詞》之編輯集團成員,如王士禎乃《眾香詞‧禮集》之審閱者, [22] 《射集》之審閱者為孔尚任,陳維崧則為《數集》詞人審定族里等,可見不少徐乾學的幕客充當《眾香詞》的編輯集團成員。又徐乾學交遊既廣,當時不少著名文士,雖非其幕客亦與之交遊,如曹寅、盛符升等與徐氏有詩文往來,二人亦為《眾香詞》的編集成員,前者為《樂集》審閱者,後者則為「校讐互訂,贊襄與力」者, [23] 則徐樹敏的編集亦得到父執輩的協助。加上徐乾學富有編修大型書籍的經驗,尤其是明史館設於其京師之府第,不少著名文士共修《明史》,考察《眾香詞》之編輯集團,即發現當中不乏纂修《明史》的文人,如撰序者尤侗、《書集》審閱者柯煜、《禮集》族里審定者王鴻緒、《樂集》族里審定者龐嵦、《書集》族里審定者陳維崧、「校讐互訂,贊襄與力」者毛奇齡等。徐乾學幕下不乏有才之士,故徐樹敏雖斯時仍未有功名,其選作仍得力於當時名士。

 

2. 編者錢岳:青年士子、結交遺民

另一編者錢岳雖為青年士子,然其交遊者皆一時名士,且有部分為明遺民,錢氏曾出訪曹十經,並有詩題贈曹氏,曹十經即曹爾垓,乃明遺民,孫靜菴《明遺民錄》收有其事蹟。 [24] 又錢岳妻孟湛小傳中,提到錢岳之父執輩如孫枝尉、張弨等亦為明遺民。 [25] 還有〈凡例〉云:「遠方秘本,悉藉郵寄手授,如秦中得之王 山史徵 君,西蜀得之費此度殳執,黃州得之吳巢薇柱史,闕里得之 孔東塘 博士,八閩得之林西仲司理、陳叔霞大參,兩淛得之王仲昭內翰、俞璷伯高士,實賴前輩得備大觀。〈凡例〉的撰寫者應為錢岳, [26] 則上述八位協助採詞之前輩,皆為錢岳所交者,考當中之王 山史徵 (即王弘撰)、費此度殳執 (即費密),皆為明遺民。 [27] 錢岳與遺民間有一定的關係與交誼,故其編集亦得明遺民之助。

 

3. 編輯集團之身份背景:廷臣與遺民

至於各集之審閱者,則表現一滿清朝臣與在野遺民的組合。清廷朝臣有王士禎、李宗孔、宋犖、劉涵、王頊齡、曹寅、崔岱齊、孔尚任、劉廷璣、狄億、柯煜、揚岱等,當中有的為朝廷重臣,與皇室關係密切,如漢族重臣曹寅、 [28] 滿洲王子揚岱;有的為地方官員,如崔岱齊、劉廷璣。至於遺民則有屈大均,屈氏甚而曾起兵反清, [29] 另孔尚任雖曾為清廷官員,又生於清順治五年,而非明亡以前,然其〈桃花扇〉亦隱然有遺民故國之思。《桃花扇‧本末》提及此劇上演之際:「笙歌靡麗之中,或有掩袂獨坐者,則故臣遺老也。燈灺酒闌,唏噓而散。」 [30] 可知孔尚任之作有明顯的故國之思。王士禎雖為清廷朝臣,然其少作〈秋柳詩〉多被視為寄寓故國之思而作, [31] 而《眾香詞》集中收有王士禎題贈頓文之詩,以及和王素音〈減字木蘭花〉之作,皆暗透易代之感、故國之悲。 [32] 故王士禎的身份雖非遺民,然其思想情感卻與遺民相類。至於一眾族里審定者,則大部分為滿清朝臣,未有明顯的明遺民,然當中張遠被鄧之誠目為與遺民魏禧「同心者」, [33] 另一審定者陳維崧詞中又不乏故國之思, [34] 故族里審定者雖未有確切的明遺民,卻不乏暗透遺民意識的文人。其他編集參與者更有不少明顯的明遺民,如校讐互訂者張彥之、余懷、楊無咎、孫琮等,以及郵寄手授遠方秘本的王弘撰及費密等,「校讐互訂」者卓爾堪更編有《明遺民詩》,收錄一眾遺民之作,可見其立場心志。

編輯集團中除明遺民及清廷大臣外,更有兩位滿清皇族,即撰序者岳端及《御集》族里審定者博爾都。兩人雖為滿清皇族,然其爵位卻相繼被削,岳端因與漢人結交而招惹康熙帝之猜疑,使其貝子之銜被削; [35] 博爾都亦於康熙年間因事被革職,過世之時更被追削封爵,可知兩人雖為皇族,卻與漢族文士較為接近,並與清廷正統存在矛盾。岳端序云:「古天子巡狩,凡閭巷閨壼、男女情思之發於聲而成文者,采自諸侯,陳之太史,列於樂官,所以通民情、美教化、移風俗、動天地、感鬼神、洵盛典也。」即以歌頌聖主作為是集之編集動機,或乃有意申明心志,以示其對滿清朝廷之忠義,亦使《眾香詞》之編集得到皇道正統之承認。

 

 

4. 徐乾學家族:以修書連繫遺民的清廷權貴

《眾香詞》的編輯集團乃由滿清廷臣與明室遺民組成,此看似矛盾不協,然而此實為清廷以編書事業籠絡明遺民之舉措,從徐乾學主持的明史編纂即可窺見一二。康熙十八年 (1679),清廷詔試博學鴻儒,同時開明史館修《明史》,以籠絡不肯應考出仕之明室遺民,正如徐乾學之弟徐元文對著名遺民黃宗羲所說:「公非可召試者,或可聘之修史。」 [36] 而當時主持修史者即為徐乾學,史館更設在其京師府第之碧山堂。當時不少著名遺民學者,俱仕於其幕下,從事修書、校書等工作,如萬斯同、閻若璩、胡渭、顧祖禹等,形成清代最早出現的一個學人幕府。 [37] 論者以為此為滿清政府對遺民學者的籠絡政策,儘管此等學者拒絕接受當局授予的官職及俸祿,其參與官方的修書工作,已表明其對新朝的態度已產生微妙變化。 [38] 然而,另一方面,徐乾學之幕府亦為遺民學者提供政治保障,使受聘的學者無須顧忌清廷禁令,可在北京或其他地方自由聚會。 [39] 謝正光曾就滿清廷臣與明室遺民之關係謂:「在康熙中葉以前,清廷大吏和明遺民之間,或於論學上通聲氣,或於詩歌辭賦創作的討論上引為同道,甚或在幕府中建立起府主和賓客的關係,情誼的深淺,各有不同。」 [40] 即遺民與廷臣間並非處於對立狀態,從《眾香詞》編輯集團的組合可證謝氏之言非虛。

而除主持修史外,徐乾學家族與明遺民亦有密切關係,首先,徐乾學之舅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著名明遺民顧炎武,因顧亭林之關係,徐乾學與明遺民學者及其後代皆保持緊密聯繫,特別是協助編修《明史》的遺民,如萬斯同、劉獻廷等;而其廣致士子亦得到著名遺民黃宗羲的讚賞,其致徐乾學之信謂:「閣下具司馬公之誠一,寇萊公之剛斷,而濟濟以王文正之安和,韓魏公之弘博。從古以來,收儒者之效,非閣下而誰與?」 [41] 可見徐乾學雖為清廷親貴,其與遺民卻能保持甚良好之關係,此亦使其可於明遺民與清廷的衝突之間充當緩衝作用。如順治十四年發生的「丁酉科場案」,漢族士子吳兆騫的放還贖金,即為徐乾學所籌措, [42] 《眾香詞‧御集》收吳兆騫妹妹吳文柔詞作三首,當中〈謁金門‧寄漢槎兄塞外〉即敘此事,觀編輯集團選此首入《眾香詞》中,可見編輯集團與徐乾學一樣,皆對吳兆騫之外放深表同情。當然,徐乾學之拯救吳兆騫,不應把其動機單純地歸納為調和滿漢衝突,但此案卻反映如徐氏此等漢族重臣,在協調滿漢衝突方面實能起一緩衝作用,亦反映徐乾學與明遺民、漢族士子之間的密切關係。徐樹敏作為徐乾學之子,以其名編集之《眾香詞》自亦得到不少明遺民之幫助,故編集集團中亦不乏明遺民。

編輯集團成員的遺民背景,對其編選與明清易代有關的詞作自有一定影響,如集中選有不少含有遺民意識、亡國之痛的詞作,此與編輯集團之遺民背景關係密切。又具有遺民身份的屈大均乃《數集》審閱者,《數集》為晚明秦淮名妓立傳留名,當中暗透編者對晚明文化的懷戀,則又反映出具有遺民背景的編輯成員對是集之影響。

 

. 《眾香詞》之遺民意識

編輯集團成員既不乏明室遺民,其對明清易代此一歷史鉅變深有所感,故編選女性詞作時亦選列不少蘊含遺民意識的作品。有論者以為遺民指「處江山易代之際、以忠於先朝而恥仕新朝者也。」 [43] 此種恥事新朝的立場,當中蘊含對新政權的不認同及對舊政權的懷戀,亦即遺民意識。由於古代女性未有出仕的機會,故無法從其仕途判斷其是否遺民,然女性亦有一定的國家概念與意識,其於國家變動、江山易手之時,亦有一定的感受及想法,特別是生長於明臣及遺民家庭的女性,對明清易代之感慨更為深切。筆者以為「遺民意識」實適用於男女兩性,即於易代之後,對舊政權表現追懷思憶,不願意走進新朝的體制中,並多以前朝、故國之民自處,當中表現明顯的國家意識。

 

1. 明言故國與亡國之痛

明亡於清不僅為朝代更替,更乃外族入主中原,故女詞人國破家亡之痛更為強烈,特別是生於遺民家族的女詞人,《眾香詞》集中即收有三首明言故國之悲的詞作,其一為《禮集》顧貞立〈水調歌頭‧寄弟梁汾〉:

身世原為客,無事嘆離居。東西南北何定,天地一舟虛。酒醒曉風殘月,夢覺池塘春草,冷暖付清娛。五六十株菊,二三千卷書。  過采石,浮彭蠡,訪小姑。漢濱拾翠,此際能無佳句乎?千古登樓王粲,萬里題橋司馬,蓬轉古人如。故國莫回首,聊且託雙魚。 [44]

考顧貞立的身世背景,詞人小傳謂其為「端文公女孫」, [45] 而清末徐乃昌輯其生平資料,謂其「原名文婉,字碧汾,自號避秦人,無錫人。中書顧貞觀姊,同邑考授州佐侯晉室。詩詞極多,恆與王仲英相唱和。」 [46] 貞立曾祖父顧端文公即明末大儒顧憲成。 [47] 貞立之父顧樞為明熹宗天啟元年舉人,入清以後隱居不仕。 [48] 貞立生於明熹宗天啟三年(1623) [49] 親歷明亡之痛,且祖父輩中多有殉節者 (如其叔顧柄死於乙酉 (1645) 之義) [50] 其父顧樞亦被收入黃容之《明遺民錄》, [51] 長弟景文被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編入《前集》,可見其為明遺民。 [52] 顧貞立既生於遺民家庭,其詞中表現遺民意識實不足怪。郭麐評其詞曾云:「語帶風雲,氣含騷雅,殊不似巾幗中人作者,亦奇女子也。」 [53] 所謂「語帶風雲,氣含騷雅」,或指其蘊含家國之感的詞作。此首〈水調歌頭〉,為寄其弟貞觀之作,讚揚其弟之文才,將其比作王粲與司馬相如,然最後二句卻云:「故國莫回首,聊且託雙魚。」其弟貞觀有《彈指詞》,當中亦有不少懷念故國之作,貞立勸其「莫回首」,即國家已亡,今已成故國,回首只有不勝恨事而已,當中易代之悲,國破家亡之感,結合其羈旅之苦、勞頓之愁,更感哀痛。

另一首明言「故國」者為《樂集》王端淑〈千秋歲‧惜春〉:

鶯啼飛絮。盡是縈離緒。人有淚,春無語。春來渾不管,春去還淒楚。天意惡,將愁不去將春去。  故國笙歌處。芳草斜陽暮。回首裏,愁如許。千杯消悶酒,幾處催花雨。春解去,因伊題遍傷春句。

王端淑小傳謂:「王端淑,字玉映,侍郎次女,丁文忠公媳,永平司理丁睿子室,著有吟紅、留篋、恆心諸集,輯名媛文緯、詩緯、歷代帝王后妃古今年號行世。」 [54] 當中「侍郎次女」之侍郎,考之其姊王靜淑傳中,即為「侍郎王季重公」。 [55] 王季重即王思任,明亡後絕食殉國。 [56] 王端淑父既為殉明烈士,其對明亡的感受深切自可想見。此首〈千秋歲‧惜春〉,題曰「惜春」,詞中所言卻似非止於傷春之情。首兩句從鶯啼飛絮起興,引起其離愁別緒,與一般傷春詞似無甚分別。接兩句,人有淚而春無語,情深語痴,似有無限傷心。再接四句:「春來渾不管,春去還淒楚。天意惡,將愁不去將春去。」惜春怨春之情表露無謂,似用辛棄疾〈祝英臺近〉:「是他春帶愁來,春歸何處,卻不解、帶將愁去」之意, [57] 上闋極言春之短促易逝,徒惹愁緒卻苦留不得。下闋一開首即明言「故國笙歌處」,考「笙歌處」或用牛僧孺《周秦行紀》之典:「太后詩曰:『月寢花 宮得奉 君,至今猶愧 夫人。漢家舊是笙歌處,煙草幾經秋復春。』」 [58] 此詩所謂之「漢家舊是笙歌處」正與王端淑「故國笙歌處」詞意相近。至於下闋第二句「芳草斜陽暮」,斜陽芳草又似辛棄疾〈摸魚兒〉:「天涯芳草無歸路」、「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之意。 [59] 芳草斜陽,意景衰頹,更兼一個「暮」字,故國消沉不再,王氏鋪排此一連串景象,皆極言明亡之痛與明末時局混亂、國家衰敗之哀。接二句「回首裏,愁如許」,回首者,李後主有「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之句,故國既已亡故,又如何回首?王氏父親身殉朱明,國破而兼家亡,故其筆下「愁如許」之愁,讀來更覺沉重。再接二句「千杯消悶酒」,千杯酒極言其愁之重之深,千杯酒又能消得幾許愁?千杯酒量多意重,卻接以「幾處催花雨」,李清照〈點絳唇〉云:「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 [60] 以極輕盈之意象言春去之茫然若失,與前句之沉重成一對比。春去花落,本已不堪,更兼幾陣風雨摧殘,更令人感春之無情短促。最後兩句,春終要離去,「因伊題遍傷春句」,表面上因詞人所寫之傷春之句,然春去又誰人管得?故此只為詞人強行自責之詞。詞人為春而傷感題句,且所題不止一句,「題遍」二字更見詞人用情之深。全首詞似言惜春傷春之情,然「故國」兩句卻似暗示詞人意不止此。事實上,詞史上實有不少以春光寄寓家國之詞,辛棄疾〈摸魚兒〉即為當中典範之作,從惜春、留春、怨春之情,層層深入,結尾更以「斜陽煙柳」寓南宋朝局之衰頹無望,而辛棄疾後,南宋詞人更喜以詠春暗寓國事, [61] 故王端淑此詞,亦似以春言時局,以春光借寓朱明之美好江山,春光流逝不返猶如明室不復顯赫,至於詞人題遍之傷春句,豈非亡國之音乎?國已破,家已亡,即便再題遍詩詞,故國仍只能回首,甚而不堪回首矣。此詞看似為普通傷春惜春之詞,然卻從春去寫到國亡,江山易代、國破家亡之悲,躍然紙上。

 

2. 遺民背景與易代之悲

《眾香詞》中收列不少與明室及南明政權有關之女詞人,由於家族背景的影響,其詞作亦表現一定的亡國之悲及遺民意識,除上節所提及之顧貞立及王端淑外,尚有《禮集》之陳璘,小傳謂其「字蘭修,江蘇常熟人。瞿式耜稼軒中丞媳,伯申孝廉室,有藕花莊集。」 [62] 考其家翁瞿式耜,曾先後為朱明及南明重臣,最後更以身殉明。 [63] 《眾香詞》選收陳璘之〈滿庭芳‧丁巳端陽過春暉閣述懷〉云:

紅綻葵榴。翠添榆柳。佳節喜遇新晴。清幽池館,一棹小舟輕。坐看新荷泛水,驀忽地、嬌囀流鶯。間關舌,醒人心目,欲去又遲行。  喧聲。來隔浦,龍舟競渡,錦奪標爭。看時妝艷麗,畫舫鮮明。追想當年此景,西子湖、泣荐離觥。傷心事,沉湘殉粵,今古恨難平。 [64]

此詞作於順治八年 (1651) 之端陽節,不勝今昔之感,端陽節乃紀念屈原為國自沉之事,故詞人於端陽述懷,實有一定之家國意涵。詞之後闋有「傷心事,沉湘殉粵,今古恨難平」之句,「殉粵」一語即指其家翁瞿式耜殉明之事蹟,「沉湘」則用屈原自沉湘江之典,詞人以家翁與屈原自沉相比,可見詞人對民族節義之看重,對家翁殉明的尊敬認同。而「傷心事」、「今古恨」等語更見其對明亡之深切感慨。

另一《禮集》詞人商景蘭,「字眉生,浙江山陰人。太宰商周祚等軒公女,大中丞 祁彪佳 夫人,二媳四女皆工詩詞。」 [65] 商景蘭為明末清初之著名女文人,時人亦多有記述其事蹟,如朱彝尊《靜志居詩話》云:「祁公美風采,夫人商亦有令儀,閨門唱隨,鄉黨有金童玉女之目。伉儷相重,未嘗有妾媵也。公懷沙日,夫人年僅四十有二 [66]  所謂「懷沙日」,即《明史》所載,順治二年時,福王之南京城破,「杭州繼失,彪佳即絕粒。至閏月四日,紿家人先寢,端坐池中而死,年四十有四。 [67] 祁彪佳殉明守節,自沉池中,故朱彝尊以屈原懷沙言之。編者雖未於小傳中明言商景蘭在易代之際的遭遇境況,集中卻選收其作〈燭影搖紅.憶舊園〉, [68] 有句云「遊賞亭臺,滄桑頃刻風雲換」,頃刻風雲似有所指,結合商氏及祈氏之家族背景,其所指似為明清易代的鉅變。「中宵笳吹」暗示戰亂頻繁,「惱人腸」可見詞人對社會動蕩之不安。「庭幃()」乃內室,此處借指父母,商景蘭父親商周祚為明萬曆之吏部尚書,入清以後商氏之父母相繼去世,故云「庭幃遠」,而當中又暗透其作為前朝大臣之女的唏噓感歎。接著的「更可憐、子規啼遍」更暗用蜀國亡 國之 君杜宇的典故,杜鵑的啼聲更引起詞人深切的亡國之悲。全詞含蓄地表達詞人對江山易手之悲、社會動亂之痛,以及作為前朝遺民之自處與感受。

其他遺民詞人尚有《禮集》黃修娟、商景徽及《書集》之王微等, [69] 而《禮集》之李朓更為抗清之士,其小傳謂其乃「明太僕壽生公女,大司馬猶龍沈公媳,巖生上舍室。通經史,有大智,外具文武才略,為魯王參軍,隨征閩海,島嶼峰煙,傷心灑血,指揮百萬,歌多奏凱。鼎革後屢徵不出,詩皆哀憤。」 [70] 考其家翁沈猶龍,崇禎十八年 (1645) 於南京守城,城破後中矢而死, [71] 而據小傳所載,李朓為南明魯王之參軍,並隨征閩海,易代後不肯出仕,更顯其遺民之身份。編者於詞人小傳中明言其身世立場,而其敘述語調亦傾向於欣賞,可知編者對反清遺民亦甚為讚賞。

總括而言,編者對明室遺民及其家人表示一定尊重及敬仰,如《禮集》為集中之首,所收者皆為「夫人、恭人、孺人、小姐」,即朝廷權貴之妻女,然上舉之詞人如陳璘、商景蘭、李朓、黃修娟、商景徽等,其父或其夫為明室大臣,然多殉於明亡或於明亡後隱居不仕,即此等女詞人只為前朝顯貴,然編者仍將其編入《禮集,以顯其尊貴之身份地位,可知編者對明季大臣及明亡後殉國守節之士之尊敬,反映編者之政治立場。

 

3. 故園意識與懷古之歎

除以上明言故國易代者外,《眾香詞》中亦收有不少暗中抒發明清易代之悲的詞作,詞人多對此鉅變表現其歷史滄桑之意,且往往滲透社會亂離、家破人亡之悲。詞作中雖未有明言「故國」、「前朝」等,卻以「故園」、「故鄉」等語暗言之,並從中透現其家國之悲。眾香詞人筆下多以憶故園、望江南等語點出其易代之悲與亂離之歎,筆者嘗將之名為「故園意識」,即將「故國」之感置於「故園」之中,乃將懷鄉情愁與國家興亡結合書寫,而此於中國文學中亦有悠遠傳統。 [72] 《射集》詞人湯萊有〈憶舊遊〉詞,附小引謂:「先大人節越隴汧,歸休綠野莊,名雲曲,麗甲三山,夫何曆數,中更河山頓易,昔日重樓畫閣,今成烏巷東陵。予也遠適邗江,家鄉徒夢,每逢宗戚備道,興衰回首,雲山祇增悲悼。」 [73] 即以鄉夢與河山更易並論。〈憶舊遊〉詞有云:「休休。回首處,將一種淒涼,暫付莊周。嘆勝地不常,早荒臺餘隴,三徑全休。」「荒臺餘隴」言戰亂之摧殘,呼應小引中的「河山頓易,昔日重樓畫閣,今成烏巷東陵。」乃以家園之遭摧毀,寓意家國之凋殘,江山之易代。

眾香詞人以江南詞人為主,其筆下之鄉亦多指江南一帶。江南自明末戰亂已顯得凋零殘破,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莫不令江南士人深痛,故女詞人寫戰亂、亡國之苦時,多以「舊苑」、「荒臺」等暗言之。李清照為後代女詞人之創作楷模,易安身歷北宋淪亡,其南渡後之詞作亦有不少以「故鄉」言故國之作, [74] 故明末清初女文人在表達亡國之悲、流離之苦時,亦往往仿傚易安。如《射集》避秦人〈西樓子‧初月有感〉:

雕闌漫倚凝眸。月如鉤。一段晚香薄霧織成愁。  淒其況,思鄉意,幾時休。除是夢中暫借廣寒遊。 [75]

此首詞作未有明言家國之悲,然其語調甚似南唐後主李煜之〈相見歡〉, [76] 此調甚而名其為「西樓子」, [77] 似暗指後主詞之首句,「月如鉤」更直用後主詞句。「雕闌」二字使人聯想到後主〈虞美人〉「雕闌玉砌應猶在」句,暗點國家淪亡之事。「思鄉意」一語,其所思似非止於其鄉,因末句云「夢中暫借廣寒遊」,廣寒乃月宮之稱,即詞人之愁思唯有遠離世俗方可擺脫。詞人自號避秦人,乃用陶潛〈桃花源記〉之典,借避秦言其政治立場,然清室入關已成事實,現世之江山全置之滿人治下,世上已無地可以避秦,故詞人唯有於夢中上達月宮,方可稍減其家國之悲。詞中的「思鄉意」之鄉,筆者以為並非只指涉故鄉,或為詞人借用以暗示其故國之思。又前引《樂集》商景蘭〈燭影搖紅.憶舊園〉,亦以憶舊園為題,借舊園之不復再,暗寓山河易手、滄桑變換之悲哀。此種借家園、故鄉之摧毀、不復再,表達故國淪亡之感慨,乃以故園寫故國,從家亡為起點,推展至國破的悲哀。

明清之際的詞人亦多借詠史抒發明亡之痛,於歷史興亡中深寄感慨,如余懷有〈望海潮〉諸調,分題〈金陵懷古〉、〈錢塘懷古〉、〈吳門懷古〉、〈廣陵懷古〉等,正如論者所謂「興歎之中,每見卓識,悵惋之中,時有鬱勃。其中流露的滄桑之感,有著極深刻的內涵。」 [78] 《眾香詞》集中的女詞人亦多藉懷古弔古抒發其易代之悲,其所懷之古多為六朝繁華,所憶之地亦多為江南,似有以江南繁華借代明室之意。懷古之作,有《射集》中吳山〈鵲橋仙‧戊子廣陵七夕有感〉:

思量昨歲,秣陵此夕。正水閣風清天碧。六朝佳處舊繁華,細草陌燈紅月白。   今年萍寄,隋宮咫尺。歎異代煙花寥寂。情同旅燕起歸思,何處是謝庭王宅。 [79]

廣陵素有「淮左名都」之譽,為江南繁華之地,尤以六朝為最。詞人追憶六朝繁華,而歎異代寥寂,亦隱然以王謝庭宅借代漢家衣冠《射集》選吳山詞後附鄧漢儀〈贈吳夫人〉詩四首,其一云:「江湖萍梗亂離身,破硯單衫相對貧。今日一燈花雨外,青山自署女遺民。」 [80] 可見吳山確以女遺民之身份自處,其詠史之作更見其「異代」之悲。

除了思鄉、憶故園外,其他暗言故國之思的詞語尚有桃源、屈原《離騷》等。桃源典出陶潛〈桃花源記〉,女詞人借此言遺民避秦之意,如《射集》所收張鴻述〈減字木蘭花‧避亂〉:

山空村靜。但見飛雲依鳥定。繡陌花城。盡是悲笳帶月鳴。  桃源有洞。流水多情堪我共。恨付東流。搔首青天獨倚樓。 [81]

詞題為「避亂」,已見其時之社會動蕩、戰亂頻仍,而「繡陌花城。盡是悲笳帶月鳴」兩句,更充滿戰禍蹂躪後的蕭條淒清。「桃源」兩句,表現詞人尋找靜地避秦、遠離人世紛擾之心志。最後兩句更見此恨悠悠,愁思不盡。至於屈原離騷,更為中國文學傳統中亡國之悲的象徵,清初遺民詩人往往於作品中以此暗言江山易代之痛, [82] 《射集》李茝之〈小重山‧端午〉下闋謂:「感時懷古欲沾巾。湘江渺,何處弔靈均。」「感時懷古」四字,似意有所指,將「懷古」與「感時」並置,顯然其悲並不止於懷古,而復感傷時局。「湘江渺」更顯蒼涼,似言復國無望,似屈原此等盡忠之士今已無處尋覓。

 

. 總 結

《眾香詞》成書於清康熙年間,清廷之統治已漸趨穩定,且清室往往透過漢族權貴籠絡明室遺民,以編書修史等形式,緩和滿漢之間的民族衝突。遺民意識與否定清室之民族思想,雖為敏感之政治題目,然其時清室對這些異端、非正統之思想,其態度及處理手法不若雍乾以後之嚴厲,可謂給予明室遺民一定之空間與容忍。而《眾香詞》編輯集團之身份背景,既有滿清皇室、朝廷顯貴,亦有前明遺民、漢族士子,此表面看來充滿矛盾與對立,卻透現清室有意融和滿漢之懷柔策略,亦讓《眾香詞》在編採詞作時,對牽涉政治議題之詞作能作出較大自由度之處理。《眾香詞》集中表現遺民意識的作品所佔比例雖然相比不大,但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明清之際的編集特色。從考察《眾香詞》編集成員之身份背景及集中之遺民意識,可見明清易代之際,女詞人與編集文人之立場及感受,亦反映清初女性對國家命運、歷史轉折的參與及自處。           

 

 

 

 

 



* 馮慧心女士,恒生管理學院中文系 (香港)

[1] . 王鵬運〈小檀欒室彙刻百家閨秀詞‧序,載徐乃昌編《小檀欒室彙刻百家閨秀詞,光緒二十四年。

[2] . 趙尊嶽〈惜陰堂匯刻明詞紀略,載趙尊嶽編《明詞彙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頁1

[3] . 張仲謀《明詞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2),頁245

[4] . 嚴迪昌《清詞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8),頁591

[5] . 筆者所見之《眾香詞》版本主要有四,一為清代海陽程氏彤雲軒藍格鈔本,現藏臺北國家圖書館之善本書庫。此本為手鈔本,每頁八行,每行二十字,上方記「彤雲軒。彤雲軒鈔本只禮樂射御四集,缺書數兩集。第二個版本則為清康熙二十九年 (1690) 之錦樹堂刻本,共六卷,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庫,錦樹堂為刻坊之名,此刻坊與《眾香詞》其中一位編者錢岳關係密切,錢岳曾編有《錦樹堂詩鑒》十二卷,為康熙二十八年錦樹堂自刊本,則此錦樹堂應為錢氏讀書之堂,而兼有刻書之功能。第三個版本為癸酉 (1933) 仲秋昆陵董氏誦芬室重校,上海大東書局影印之六卷線裝本,分禮樂射御書數六集,乃清末董康以錦樹堂康熙刻本重新排印、刊刻出版之版本。第四個版本為台灣富之江出版社鄭競先生1996年重新排印之《眾香詞,鄭先生以臺北國家圖書館所藏之禮樂射御四集 (彤雲軒鈔本),合之上海復旦大學所得之書數二集,排印而成是集,此本雖乃現代排印本,閱讀時比較方便,然此集整理彤雲軒鈔本時錯漏甚多,未可足據。筆者的研究將以第三個版本為主。至於《眾香詞》之成書年代《眾香詞‧凡例》云此集乃「戊辰倡始,考戊辰為清康熙二十七年 (1688),而〈凡例〉又提及編者「念纂述之難備,惜彤管之多遺,矢意徵求,歷十四寒暑,得四百□十餘家,始克告竣,從「戊辰倡始」起算十四年,即其成集應為康熙四十一年 (1702),故筆者姑且將此刻本定為康熙四十一年 (1702)

[6] . Kang-i Sun Chang,Ming and Qing Anthologies of Women’s Poetry and Their Selection Strategies”in Ellen Widmer, Kang-i Sun Chang ed., Writing wome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 Stanford ,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p.147-170.

[7] .〈凡例〉謂《禮集》所收為顯宦名門之妻女《樂集》所收女詞人則有一家唱酬之誼,如多為母女、姊妹等《射集》女詞人則與丈夫有唱酬之誼《御集》女詞人則為寡婦棄婦,或比丈夫早逝之女子《書集》所收者為婢、妾、妓、尼冠、宮掖等《數集》則為全為歌妓之作。

[8] . 錢穆《國史大綱》(臺北:國史編譯館,1952),頁849

[9] . 清初有所謂「遺民」與「逸民,二者實有別。謝正光《明遺民傳記索引‧序》云「簡言之,逸民者,殆指居清平之世而隱逸之民。而遺民者,則處江山易代之際、以忠於先朝而恥仕新朝者也。」見謝正光《明遺民傳記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5),頁3

[10] . 張兵〈明清易代與清初遺民詩〉,《江城學刊2002年第2期,頁149

[11] .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頁5。此為陳氏對沉鬱詞作的定義,然筆者以為借此以言詞體特色亦無不可。

[12] . 徐珂《清代詞學概論》(台北:廣文書局,1979),頁1

[13] . 有關柳如是參與復明活動之始末經過,陳寅恪先生已有詳細考究分析,詳見陳寅恪《柳如是別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一書。

[14] . 從〈凡例〉所見,郵寄手授遠方秘本者八人「戊辰倡始者」七人「校讐互訂,贊襄與力」者二十三人「捐貲最多」者四人,收集讀者意見者四人,共計有四十六人。

[15] . 角色重複者有錢岳、孔尚任、張潮、王楨、劉廷璣、徐樹本、吳慈萻、朱廷栢、吳升東等九人。

[16] . 五子分別為徐炯 (康熙二十一年進士)、徐樹谷 (康熙二十四年進士)、徐樹敏 (康熙四十二年進士)、徐樹屏 (康熙五十一年進士)、徐駿 (康熙五十二年進士)。資料據吳仁安《明清江南望族與社會經濟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2),頁75

[17] . 李光地《榕村語錄續集》卷十四「本朝時事,見李光地《榕村語錄續集,載《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頁106

[18] . 資料據《清史稿,卷二百七十一,列傳五十八「徐乾學翁叔元王鴻緒高士奇。載《清史稿》(台北:國史館,1986),頁8624-8626

[19] . 趙翼《簷曝雜記,載《中國近代史叢刊 (886-887) (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卷二,頁267

[20] . 陳維崧賀新涼詞云「三年徐園住……又作昭王台畔客,日日旗亭畫句。」陳維崧《陳迦陵詩文詞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頁547

[21] . 孔尚任著《孔尚任詩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628),頁372

[22] . 王士禎《池北偶談》卷一曾云(徐乾學三兄弟) 同胞三及第,前明三百年所未有也。」見王士禎《池北偶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頁7。從此可知王氏與徐氏一家素有交誼。

[23] . 二人之生平、與徐乾學之關係,以及對編集之影響,將在後節作交代。

[24] . 轉引自謝正光《明遺民傳記索引,頁166

[25] . 張弨資料見謝正光《明遺民傳記索引,頁150。另就孫枝尉可否歸為遺民,歷來甚多爭議,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將其編入「前編,即肯定其遺民身份,然亦有論者以為孫氏曾舉博學鴻儒,故不可算作遺民。筆者以為張兵之意見可作參考,張氏以為孫枝尉乃被迫應試,且應試前後寫作不少以遺民自居之詩文,又康熙帝授其中書舍人一職而孫氏力辭等,皆可見其遺民之氣節。以上見張兵清初關中遺民詩人孫枝蔚的交遊與創作,載《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20001),頁13-17

[26] .〈凡例〉云「是集戊辰倡始……則徐孝廉道積樹本,孝廉師魯樹敏……,當中直呼徐樹敏之名,可知撰者決非徐樹敏本人。其後又云「是集行後,即有詩選,篋中所存,固不敢遺。望鴻篇賜教,蘇州寄專諸巷寒舍,……京師寄徐太史道積署中,郵筒最便。」當中「京師寄徐太史道積署中」一句,徐道積為徐樹本,乃徐樹敏堂兄,此句之語氣亦非兄弟間的稱呼。而「蘇州寄專諸巷寒舍」一句,錢岳為金閶人,專諸巷位於金閶,故此〈凡例〉之撰者似為錢岳。又〈凡例〉提到的「家孟太僕再亭晉錫,大令石臣肇修,以「家孟」稱之,可知二人與撰序者同姓,而康熙時以晉錫、肇修為名者,有錢晉錫及錢肇修。若〈凡例〉所指為此二人,則可見撰〈凡例〉者該為錢岳。

[27] . 二人皆被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編入「前編,可見其遺民身份。

[28] .《清詩紀事初編》云「曹氏祖孫父子承襲織造,專其利至六十年,寅沒,虧織造公款近三十萬,乃命兩淮巡鹽御史為之填補,恩紀之隆,從來未有。」見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香港:中華書局,19767),頁652

[29] . 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將其編入「前集,可知其為遺民,見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頁291。另亦見於謝正光《明遺民傳記索引,頁94

[30] . 雲亭山人〈桃花扇本末,載孔尚任著;陳美林、皋于厚校注《桃花扇》(臺北:三民書局,20002),頁336。雲亭山人為孔尚任之號,故此本末亦孔尚任所述。

[31] .〈秋柳詩〉有「往日風流問枚叔,梁園回首素心違」、「新愁帝子悲今日,松枝相映夕陽邊」等句,被後世論者視為吊明亡之作,如李兆元《秋柳詩舊箋、鄭鴻《秋柳詩箋注析解》等。

[32] . 見《眾香詞‧數集,頁二十三上及頁二十五下。

[33] . 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頁873-875

[34] . 如嚴迪昌以為陳維崧〈倦尋芳‧早春遇過農部伯父廢園感賦〉、〈念奴嬌‧雲間陳徵君有題余家遠閣一闋,秋日登樓,不勝蔓草零煙之感,因倚聲和之〉、〈滿江紅‧陳郎以扇索書為賦一闋〉等,均是寄國事、家事、個人情事的傷往悼逝之作,即所謂「夢粱之別錄也。見嚴迪昌《清詞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8),頁205-206

[35] .《清實錄》載康熙諭旨謂「固山貝子袁端,各處俱不行走,但與在外漢人交往飲酒,妄恣亂行,著黜革。」觀康熙之斥責,可知岳端與漢族文士關係密切,甚而引起滿清皇族之猜忌。

[36] . 黃炳垕撰、王政堯點校《黃宗羲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3),頁40

[37] . 尚小明〈徐乾學幕府研究〉,《史學月刊(1998年第3),頁71

[38] . 尚小明〈徐乾學幕府研究〉,《史學月刊(1998年第3),頁75

[39] . 艾爾曼著,趙剛譯《從理學到樸學─中華帝國晚期思想與社會變化面面觀》(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頁71

[40] . 謝正光《清初詩文與士人交游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9),頁220

[41] . 黃宗羲《南雷雜著,載洪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第十一冊,頁69-70

[42] . 沈德潛所編《國朝詩別裁集》選有吳兆騫奉酬徐乾學之詩〈奉酬徐健庵見贈之作次原韻〉足證之。沈德潛編《清詩別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8),頁176

[43] . 見謝正光《明遺民傳記索引,頁3

[44] .《眾香詞‧禮集,頁十六下。

[45] .《眾香詞‧禮集,頁十六上,顧貞立小傳。

[46] . 徐乃昌輯《小檀欒室彙刻百家閨秀詞》(光緒二十四年),第三集,詞人小傳。

[47] . 顧憲成,萬曆進士,累官吏部文選郎中。因事被斥,講學東林書院,為東林黨之首。天啟時,贈太常卿。魏忠賢亂政,削奪之。崇禎時,贈吏部侍郎,諡文端。資料見裴大中等修、秦綩業等纂、錢穆勘正《無錫金匱縣志(清光緒七年三),卷二十一「儒林十一,頁362。原文頗長,筆者據之刪削整理而成。顧貞立弟貞觀編有《顧端文公年譜,以曾孫自謂,可知貞立乃顧憲成之後人。

[48] . 顧樞資料見鄒升恆撰〈梁汾公傳,載《顧梁汾先生詩詞集》(193412),第3頁。

[49] . 顧貞立〈念奴嬌詞,其詞題云「甲辰送麟兒就試,『北堂人未老,青鬢約金冠』之句。回首十年,依舊頭顱如許,可勝三歎。」考甲辰為1664 (清康熙三年),而此詞作於十年後,即1674年。詞中有句云「香消夢覺,黯然驚、又早浮生半百可見其時貞立為五十歲。以此推測,貞立應生於1623顧貞立詞見顧貞立著《棲香閣詞,載徐乃昌輯《小檀欒室彙刻百家閨秀詞》(光緒二十四年),第三集。

[50] . 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頁36

[51] . 謝正光《明遺民傳記索引,索引部分。

[52] .《清詩紀事初編》述顧景文云「順治之初,已屏棄一切矣。綬珊稱為明經恐誤。明亡後,渟沐及樞,一門高尚。……于此足徵憲成之教。獨貞觀沾微祿,為愧於祖父。」見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頁36

[53] . 郭麐《靈芬館詩話,載唐圭璋編《詞話叢編 () (北京:中華書局,19966),頁1537

[54] .《眾香詞‧樂集,頁十七下。

[55] .《眾香詞‧樂集,頁十七上,王靜淑小傳。

[56] . 王思任,字季重,號謔庵,山陰人。1645年南京城破,福王奔蕪湖,馬士英逃奔浙江,王思任發書質責其誤國,第二年魯王監國紹興,思任出任禮部侍郎,進禮部尚書,六月,兩浙失守,魯王亡走海上,思任拒不薙髮,不入城,後棄家入秦望山,偶感小疾,不食而死。王氏資料見李聖華《晚明詩歌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10),頁270

[57] . 辛棄疾〈祝英臺近,載辛棄疾著、鄧廣銘箋注《稼軒詞編年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2),頁96

[58] . 牛僧孺《周秦行紀》(長沙:商務印書館,1939),頁47

[59] . 辛棄疾〈摸魚兒,載辛棄疾著、鄧廣銘箋注《稼軒詞編年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2),頁121。羅大經《鶴林玉露.辛幼安詞》云:「『斜陽』、『煙柳』之句,其與『未須愁日暮,天際乍輕陰』者異矣。使在漢唐時,寧不賈種豆種桃之禍哉!愚聞壽皇見此詞,頗不悅。然終不加罪,可謂至德也已。」載羅大經《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1983),頁12。斜陽煙柳之句,時人多以為乃諷刺南宋朝廷國勢日衰,故令宋帝不悅。由此可知斜陽煙柳等意象與國家興亡等情懷有密切關係。

[60] . 李清照著、徐培均校箋《李清照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4),頁73

[61] . 嚴迪昌〈論辛棄疾的「咏春詞,載劉揚忠主編《名家解讀宋詞》(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1),頁379

[62] .《眾香詞‧禮集,頁十一上。

[63] .《明史‧瞿式耜列傳》謂順治五年 (1648)清軍圍困桂林,桂王奔全州,瞿式耜留守桂林,身先士卒,奮力守城,迫使清軍撤退。順治七年 (1650) 清軍再次圍城,城破,瞿式耜端坐府中,與總督張同敝一起被擒,在獄中與張賦詩唱和共勉,後二人不屈而死。事見張廷玉等撰《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75),頁7179-7184

[64] .《眾香詞‧禮集,頁十二上。

[65] .《眾香詞‧禮集》詞人小傳,頁二十一上。

[66] . 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10),頁623

[67] .《明史》列傳一百六十三,載張廷玉等撰《明史,頁7054

[68] .《眾香詞‧禮集,頁二十一下。

[69] . 據謝正光《明遺民傳奇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頁298。當中之「草衣道人,其身份為「許譽卿姬妾,即《書集》之王微 (王氏號草衣道人)。至於其他遺民詞人,則由於生平資料有限,考究不易,對其身份唯有姑且存疑。

[70] .《眾香詞‧禮集,頁四十八上。

[71] .《明史》列傳一百六十五,載張廷玉等《明史,頁7096

[72] . 如王學玲《漢騷體賦研究》即有相類看法,詳見王學玲《漢騷體賦研究,臺灣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73] .《眾香詞‧射集,頁七下。

[74] . 如〈菩薩蠻〉: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以故鄉寓意故國淪陷〈添字醜奴兒‧芭蕉〉:「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淒清,點滴淒清,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以「北人」(易安為山東人)借代北宋亡國、宋室南渡之事。又〈蝶戀花〉:「永夜懨懨歡意少,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乃以長安言汴京。見李清照著、徐培均校箋《李清照集校箋,頁1319792

[75] .《眾香詞‧射集,頁四上。

[76] . 李煜詞云「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深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載李璟、李煜著、鄭學勤校點《南唐二主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0

[77] .《康熙詞譜「相見歡」條下云「唐教坊曲名。南唐李煜詞有『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句,更名〈秋夜月,又名〈上西樓、又名〈西樓子。康與之詞名〈憶真妃。張輯詞有『唯有漁竿明月,上瓜州』句,因名〈月上瓜州。或名〈烏夜啼。」見陳廷敬、王弈清等編《康熙詞譜》(長沙:岳麓書社,200010),頁71。可知〈西樓子〉一名乃因後主詞而得,而詞人名此調為〈西樓子,而非較普遍的〈相見歡〉或〈烏夜啼,其取效後主詞之意甚明。

[78] . 張宏生《清代詞學的建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9),頁6

[79] .《眾香詞‧射集,頁十三下。

[80] .《眾香詞‧射集,頁十四下。

[81] .《眾香詞‧射集,頁二上。

[82] . 張兵在研究明末清初遺民詩人作品時,以為詩人多仿傚屈子,或以屈原《離騷》等典故借代其遺民意識。見張兵〈明清易代與清初遺民詩,頁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