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國語文學會 文學論衡第24期 2014 年 6 月

 

文學論衡》總第24 (20146)

 

                                                                (補白)

 

從小角色看大名著《水滸傳》中的黃文炳

 

譚志明*

 

 

黃文炳是《水滸傳》中的一個小角色,只出現在第三十九至四十一回。(部分版本章回略有不同)可是在短短的三回裏,黃卻表現出梁山好漢及其上司都不能企及的智慧,並成為尚武英雄世界和黑暗政治環境的可憐犧牲品。書中這樣記載:「且說這江州對岸,另有個城子,喚做無為軍,卻是個野去處。城中有個在閑通判,姓黃,雙名文炳。這人雖讀經書,卻是阿諛諂佞之徒,心地匾窄,只要嫉賢妒能,勝如己者害之,不如己者弄之,專在鄉裏害人。聞知這蔡九知府是當朝蔡太師兒子,每每來浸潤他,時常過江來謁訪知府,指望他引薦出職,再欲做官。也是宋江命運合當受苦,撞了這個對頭。」事緣某天,黃又到江州蔡九知府那裏拉關係,可惜遇着知府公宴,不敢進去,回船過潯陽樓,到樓上閑玩一會,就看到宋江早前帶醉題的詩:

自幼曾攻經史,長成亦有權謀。恰如猛虎臥荒丘,潛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雙頰,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報冤仇,血染潯陽江口。

心在山東身在吳,飄蓬江海漫嗟吁。他朝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

客觀地看,這兩首詩的確會使人懷疑宋江有反叛朝廷之心,構成造反之罪。黃文炳為一小地方閑官,尋找時機,求升官發財實在無可厚非;又黃既食朝廷俸祿,見有人企圖造反,報告上司捉拿反賊也合情理。他看了宋江的兩首詩,立刻抓緊機會,馬上聯想出哪句有罪、哪句暗示甚麼,已見聰明機智,才思敏捷。後來又把宋江反詩結合京師謠言:「耗國因家木,刀兵點水工。縱橫三十六,播亂在山東」,穿鑿附會一番,說宋江確然有意造反,才引出此後與蔡九一起捉拿宋江的故事。

在宋江題反詩一事裡,梁山好漢和蔡九的才智,全給黃文炳比下去。先說宋江和戴宗。黃文炳把反詩給蔡九知府看後,蔡九就叫當時仍為其下屬的戴宗去捉拿宋江。宋江一時間驚惶失措,想不出法子,竟接受戴宗的建議裝瘋,說自己因失心瘋誤題反詩。宋江刺配江州已經一段日子,認得他的人多的是,而且他又好結識各路英雄,裝瘋很明顯是完全行不通的辦法。蔡九知府見宋江瘋瘋癲癲、胡言亂語,竟然「沒做理會處」。而黃文炳一下就看穿了宋江裝瘋,說宋江題詩字跡不似瘋人,只要問問管營、差撥就知真相。最終查明宋江真的裝瘋,於是差人送信到京師,聽蔡京太師發落。黃文炳又問蔡九:「相公差那個心腹人去?」可見黃心思慎密,做事真的小心謹慎。

黃文炳的聰明才智甚至賽過梁山泊軍師、綽號「智多星」的吳用。戴宗在送信上京途中,被吳用等人截獲;眾人得知宋江被捕,於是吳用找來聖手書生蕭讓冒充蔡京字跡寫假回書,並叫玉臂匠金大堅刻製假圖書來騙蔡九。此計本來甚有用處,初時也騙得到蔡九,還賞戴宗酒食銀子。誰知吳學究粗心大意,竟錯用了蔡京翰林學士諱字圖書。那辦事小心,心思細密的黃文炳,要求蔡九給他看那回書,一看之下,果然看出破綻。黃文炳斷定那個蔡京的翰林圖書,多人見過,會仿製不奇;而且從前父子往來的書信不曾用圖書,這次忽然又用並無道理;再說蔡京已為太師,決不會再用翰林圖書,並說太師「識窮天下,高明遠見的人,安肯造次錯用?」以幾點來說明回書是假的。在黃文炳這樣分析下,再加拷問,果然問出真相。所以說黃文炳甚有才具,連蔡九、吳用都比不上。

由此可見,黃文炳實乃《水滸傳》中數一數二的智者。幾番識破梁山好漢的計謀,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在幕後指點蔡九知府一切行動。沒有黃文炳,蔡九定被瞞過,梁山英雄的計策定可得逞。黃搞得梁山好漢風聲鶴唳,最終要幾十個頭領加數百小嘍囉劫法場,才能救得宋江和戴宗。如果說吳用是智多星,是水滸傳中智慧的代表,那麼黃文炳更是機智與細密。所謂吳學究,錯用圖書不止,兼沒有詳細打聽蔡京府上情況便教戴宗回去,就算那假回書瞞得過蔡九,若然蔡再細問幾句太師府中情況,必然露出馬腳。反觀黃文炳則處處提防,巨細兼顧。

黃文炳後來的遭遇,是遭梁山好漢捉拿了,一片片割下他的肉燒了來吃。黃文炳不能像其他武將一樣戰敗後入伙,表現了梁山好漢尚武而不尚智的文化。一個智力勝過吳用的人,而且已成刀俎上的魚肉,何不收為一用,叫他為梁山賣命。只消宋江幾句挑撥,也就殺了。反觀秦明等人,以武力見長則招其入伙,可見《水滸傳》的世界只是亡命之徒的英雄世界。

其二,黃文炳以其才能及鑽營功夫,在野地方當個閑通判;而蔡九因與蔡京太師的父子關係而得江州肥缺,一方面反映官場黑暗,另一方面也是黃文炳最終遭殺身之禍的原因。如果個人的才能真是拾青紫取公卿的主要條件,黃文炳就不會這樣絞盡腦汁,希望升官發財而得罪了梁山的好漢。

最後,《水滸傳》號稱奇書,論者多謂寫人出眾。可是在這短短的三回,既沒有寫出梁山好漢的智謀,反而突顯眾人常常亂作一團,沒做理會處;更把吳用寫得糊裏糊塗,配不上智多星之名。反之,卻在無意間寫活了黃文炳這個小通判,把黃寫成以一人之智謀,便賽過數十好漢的真正「智多星」。其實,《水滸傳》寫人佳勝處,只能以個別人物、段落觀之;若以全書而論,卻時見人物有頭無尾、前後矛盾,性格、語言行為常不能使人入信。編著者在整合全書時,似未能駕馭如此長篇鉅製。            

 



* 譚志明先生,香港教育學院 文學及文化學系(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