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语和韩语“手”、“脚”谚语比较研究

 

[韩]李玄玉

(南京大学中文系2000级博士生,江苏南京)

 

[摘要]通过对维吾尔语和韩语谚语的人体词语比较研究,探讨“手”与“脚”在两个不同民族语言中使用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关键词]手    谚语.

 

维吾尔语和韩国语都是属于阿尔泰语系,基本语序为SOV型。阿尔泰语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新疆,使用人口约五百九十五万。在世界语言中,表示人体器官的词语意义变化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通过对谚语的比较,我们能透视词语意义变化的民族特点,还能看到比喻和借代的修辞手法的特点。

谚语是最能反映民族特色的言语形式。谚语所反映的,在事物内容上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也就是说,各个民族的谚语都代表着民族的特点。不同的民族虽然使用不同的语言。而所创造的谚语,却在思想认识的反映上常常是不约而同的。笔者对维韩“手”和“脚”的谚语进行研究当中,发现许多相似的或相同的地方。谚语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艺术的奇葩。它对世态人情、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生产方式等各个生活领域无不涉足。好的谚语言简意赅,寓意深刻,比喻形象,鲜明生动。通过谚语比较研究能提高我们对维吾尔族和韩国人的文化理解。

笔者对维韩有关以“手和脚”做喻体谚语的比喻和借代进行了比较研究,进一步了解了谚语的独特性和谚语的民族性。含有“手、脚”喻体的谚语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反映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

1.“手”词义发展和文化因素

11“手”义发展分析

在所有被查的《汉语词典》中,一般来说,“手”第一个主要意义是指人体的上肢包括胳膊、手掌、手指。即现代汉语日常使用中常用的“手”(手臂末端能活动的部分、包括手指)。第二个主要意义是指“擅长某种技能的人”或“做某种事的人”。还有“亲手”、“手段”、“拿着”、“小巧而便于拿的”等,共7个义项。

汉语中“擅长某种技能的人”或“做某种事的人”,这个词义的存在有强有力的理由。因为,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手”相比人体的其他部分,是最重要的。手既然有那么重要的作用,那就必须了解一下它的生理结构和功能。

手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由大拇指、食指、中指、小拇指、无名指和手掌组成。手之所以能完成各种精巧而又复杂的动作,手指机的作用不小的。手指除大拇指分两节以外,其他均分三节,可以向手心一侧灵活,因而能在几分之一秒的时间里抓取东西,安置物品;手指的协调配合,可以制作精美的物件,绘出栩栩如生的彩画,奏出悦耳动听的琴声……

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手”比人体的其他器官享有更高的威望和更重要的地位。这可以归结到中国文化的特性上,这种文化特性在“手脑并用”“双手万能”之类的固定短语中反映出来了。在固定短语“手脑并用”中,“手”“脑”被认为同样重要。这一短语试图告诉和鼓励中国人民的是:我们应该运用我们的大脑,也应该运用我们的手,也就是说,在做事时,我们既应该仔细地思考和计划,也应该勇敢地去做,即像所使用的“手”字所暗示地那样采取行动。这一短语展示的理念是无论手还是脑都是重要的。不过,手是动态的,脑是静态的。一般来说,动态的总比静态的更显而易见也更受人关注。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解释这一短语:手和脑同样重要,这样的思维在第二个短语“双手万能”表现得更明显,在“双手万能”中,双手能做世上所有的事。不但中国的成人熟悉这两个短语,中国孩子也是如此。因为这些短语在孩子们上小学时就被教过了。而且,中国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常会碰到这两个短语。在中国人的理想化认知模式中,这一模式从根本上看是由文化造成的,“手是人体的重要部分之一”的思想,也许更确切地说“手是人体最重要的部分”的思想已牢牢根植于中国人的头脑中。

在韩国人的心目中,“手是人的第二张脸”。7080年代韩国是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国家。而且韩国人的手工业很发达精致,已经被世界认同。韩国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得到连续四次第一的称号。因此,对‘耳”的特征描写的谚语也不少。在韩国最常用的借“手”来指人的有:“歌手”“鼓手”“骑手”“旗手”“高手”“选手”等。韩国人比较崇尚“大指。”因为像大指一样独立的手指是能和动物区别开来。这个大指的独立的“角色”表示人的意志和意识。韩国人喜欢用大指来描写“第一”、“爸爸”等。

那么用“手”来代替“人”或“人们”也就是相当自然的了。也就是说,我们用人体的一个部分即“手”来表示人体的全部即“人”或“人们”。我们把手借代为人,因为人的内心深处的许多地方往往会通过手表现出来。

由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手”在两种语言中使用的频率都非常高,用的范围也非常广。两种语言中都可用“手”代替行业的整体,以局部代整体。借体与代体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如用“手”来比喻人,或专精某艺、专司某业的人。在《北齐书·崔季舒传》说:“寄舒大好医术,天保中,于徒所无事,更锐意研精,遂为名手。”章学诚在《校雠通议》说:“近代校书,不立专官,众手为之”。在冯志《敌后武工队》中有:“(王一瓶)是个见酒如命的手。”

既然“借代”是人类共同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的手段,维韩词汇里必然存在着许多共同的借代模式。至于英语当中的green hand也指的是缺乏经验的人(生手)。

维吾尔谚语中常常用手来指代人,同时每个手都有表示的意象不同。

2.维韩“手”谚语的相同点

2.l用“手”来代替“人”

2.1.l花钱和赚钱的手

经济学中有~句话叫作“无形的手”(Invisible Hand),经济学也用“手”来比喻“消费者”,在生活中用手来花钱的,同时用手来赚钱的。谚语反映了不同民族对手的共同认识。例如:

手大方,面有光。

手艺是致富之本。

手中有钱,万事如意。,

手中有钱齐来问候,手中无钱难以立足。

财富的手上有污垢。

2.1.2“手”可以透露人的心理活动

“手”像“心’一样表达内心的思想、情感。人们常说“以目传神”,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很少说“以手传神。”其实,“手”在人们表达感情、传播思想方面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韩谚语里用“手”表现骨肉之情。例如:

[维谚语]

心毒辣的手也毒辣。

手捏不出水,锥戳不出血。(人很吝啬)

狼的脖子是直的,人的手是弯的。

抡砍土镘的苦处手知道,美味佳肴的味儿舌知道。

谁玩火——火烧谁的手。

[韩谚语]

咬十个手指,没有一只是不疼的。(只要亲身骨肉,就没有偏爱)

我的手象我的女儿。(叫别人做不如亲自做)

手是往里弯的,不会往外弯。(姻亲比他人好一点是人之常情)

213劳动的手

 “手”的人体词语在不同语言中成了重要“角色”,手的最共同的相似点是“劳动”。人靠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世界。手不停地劳作,久而久之,在这个最常见的“劳动工具”上自然留下共同的思想。例如:

[维谚语]

手巧的做饭,手拙的红脸。

身材高不顶用,手儿巧会干活。

身材并不干活,干活是双手。

善辩的靠一张嘴,麻利的凭两只手。

手脚勤快的人有所获,懒惰邋遢的人无所得。

干手艺会得生存。

[韩谚语]

不动手想擦流鼻涕。(不劳得益)

十只手指不如一个柱子。(十个没有用的人,不如一个能干的人)

手越多做事越容易。(人多做事就容易)

连偷东西也要合手。(做事需要团结)

214懒惰的手

与“劳动的手”相反,不劳动都由“手”发出。指懒惰人的时候用“手指不碰水”来表达。因为烧饭、洗衣服都离不开水。有趣的是不想帮别人的忙是维谚语用“给旁人干活,伏天也冻手,”和韩谚语用“帮别人做的事情,连56月也说冻手。”它们的内容和形式是相同的。

[维谚语]

懒汉的手艺是睡觉。

[韩谚语]

手指不碰水。(懒惰的人)

215擅长某种技能的“手”

    “手”还可以指“擅长某种技能的人”或“做某种事的人”。这些“手”指人,但仍表示他们所作的事要用(或主要用)手。例如:

    [维谚语]

    高明的骑手不给马带嚼子。

    扒手在人群中作案,强盗在避静处打劫。

    假如斧头能说话,凶手也会有信仰。

    手里有技艺,肚子饿不着。

    [韩谚语]

    手艺好的女人和能干的人是薄命的。

    做手艺的人从不会谦虚。

    3.维韩“手”谚语的异同点

    在思想内容上,维韩谚语所具有的经验性、哲理性、讽喻性、训诫性等,反映出维韩民族认识世界、改造出界有相同的思维规律、伦理方法和观念规范。两个民族所处的地域环境、生存条件不同,历史经历、风俗信仰、经济生活等各有特点,对同一事物,同一事理观察的角度不同,包含的文化内涵不同而已。

    [韩谚语]

3l吹牛的手

    韩国人受中国儒家的影响比较谦虚,但从事某中“手艺匠”对自己的作品很自豪。所以在韩国产生了“吹牛的手。”

    做手艺的人从不会谦虚。(自卖自夸)

    在我的手上打针。(大吹大擂)

32容易或不容易的手

    韩国也有“易如反掌”的谚语。指棘手而不容易的时候也用手来表示。尤其对没有本领的人就用扇子手来表示,因为从手的生理功能角度看,像扇子一样的手是很抓住东西和干活,所以韩国人把无能的人叫“扇子手。”例如:

    在地上用手比划着游泳。(非常容易)

    手越多做事越容易。(人多做事就容易)

    小手偷鸡蛋(①做事得到非常好的效果、②小手握不住鸡蛋,偷不了鸡蛋)

    用手熬夜玩水。(达不到成功)

    用手碰天。(没有希望)

    扇子手。(没有本领)

    热气吹冻手。(没用)

    门框夹住手。(进退两难)

    两个人在一个盘里洗手会打架。(两个人做一件事容易产生矛盾)

    [维谚语]

3·l·l宗教的手

    伊斯兰教在维吾尔族中的传播、发展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伊斯兰教对维吾尔族中的经济、政治、语言、文化和生活习俗等方面、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例如:

旁人净手,你做礼拜。

3l2 以“畜牧”为主

    今天维吾尔族的大部分人集中生活在新疆的天山以南地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但是维吾尔族的先人们长期主要是从事牧畜业的生产活动。与马、羊、牛、骆等牧养牧畜为伴。谚语当中也包涵他们的从事牧畜业的。例如:

    高明的骑手不给马带嚼子。

3l3H业的手

    维吾尔族在历史上不仅牧业、农业生产有过比较辉煌的时期,而且手工业生产也一直比较发达,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制作的皮衣、皮帽、皮靴、马鞍、刀剑、地毯都很有名。维吾尔族随着逐渐变为农业定居的生活之后,制造农具也很发达。如犁、耙、斧子、“坎上曼”等许多种。谚语中留下了他们生活的痕迹。例如:

    抡砍土镘的苦处手知道,美味佳肴的味儿舌知道。

    手艺匠成不了巴依,也饿不着肚子。

3l4比喻的手

    韩国谚语也常常用手指代人,用“手”当作人来描写,赋予手以人的形象、人的言行、人的感情、使手人格化。运用这种手法,能使谚语描绘的事物生动形象,抒发感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亲切的感觉。

    比喻,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最古老的一种修辞格,也是人类各种语言普遍存在着的修辞格。在人体器官名词的范围里,比喻的关系还可以再分为形状相似、位置相似、功用相似、时空类比等下位范畴。功用相似指变化义所概括的对象的功能、作用与人体器官在人体中的功能和作用相似。如“手”转指“受物、手段”;时空类比是用空间概念来比喻时间的概念。如“脚”’转指“底部、下部、支掌物。”

    两个民族谚语中“手”的比喻手法往往都带有讽刺的意味和憎恶的感情,突出所代表的人物的特征,特别是人的思想品德、精神面貌、举止言行等,使形象更新鲜、更生动。

    由此可见维吾尔族和韩国人虽然在生活经验、风俗习惯、地理位置和民族趣味等方面都不同,但对“手”的拟人借代用法的差异并不大。这说明人的身体器官方面的词语,在任何语言里都是非常常用的。

    我们说话时总是伴有许多手势,这些手势使我们的意思变得更清楚。此外,在书面语言中,手显然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一句话,如果我们同意我们的生活不能离开语言,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那么“手”在我们语言中也是重要的和必不可少的。

    以“手”部位代其发出的某种行为。如手脚指的是动作。韦庄《逢李氏弟兄》说:“巡街走趁蝶衣裳破,上层深走雏手脚轻。”在韩语里也说“手脚收回来”,指的是开始一起做的意思。

    有关“手”的谚语是了解民族特点的最佳的媒介,显示出其独特的可靠性、稳定性、“言

简”的多义性。世界人都有手,人们用它增添了修辞的效果。

    4.维韩“脚”谚语的相同点

    “脚”就是人或动物的腿的下端,接触地面支持身体的部分(见《现代汉语词典》)。这是“脚”的本义,也是基本义。至于古代汉语的“脚”,则严格地从整体中的这一部分移到另一部分。“脚”原指小腿,《说文》:“脚,胫也。”到了中古“脚”的意思成了“足”,转移了。从人下肢的一个部分,移到下肢的另一个部分。

将“脚”的本义稍加虚化或用其比喻义来构成的谚语也有一些。比喻在于“喻”,而‘借代”在于“代”;前者主要起描述功能,而后者主要起指称功能。用“脚”来指“人”在维韩谚语不是很普遍。在生活中,脚不如手高贵,在语言中,脚也不如手。首先,”手的构词能力强、脚的构词能力要差得多。其次,手构成的词大都表示社会地位高的人,如国手旗手等,而脚构成的词表示的却是社会地位不高的人。如:脚夫、脚力。唯一能为脚添彩的也有。如:国脚。

4l最末端的意象

 和脚也对比的人体词语也是头,在人和动物身体上的部位,也颇使人注意。在人身上,头,长在最顶端;在动物身上,头,长在最前端。因此,头有了最顶端。最前端、最尖端的引申义。而在人身上,脚,长在最末端。因此,脚有了最末端、东西的最下部的比喻义。

    [维谚语]

    常站在一个地方,脚下会萌生出草。

    好人的脚下踩不死虫。

    日从头上晒起,风从脚下吹来。

    脚下跌倒能立起,话里跌倒难站起。

    [韩谚语]

    冻脚下撒尿。(虽然有短时间的效果,但结果更坏)

    乌脚下的血。(数量上非常小)

42立足点和支撑物的脚

    “足”和“脚”是同义词,“立足”和“立脚”、“立足点”和“立脚点”也是同义词。“和站得住脚,能生存下去”。《现代汉语词典》在谚语当中也用脚来表示立足点、支撑物的脚。例如:

    [维谚语]

    脚跟已站稳,尚须多留神。

    诚实的人走路脚稳。

    圣人面前收住脚,国王面前收住舌。

    人家不是傻子,望着你的脚印。

    怀胎的毛驴经不起脚踢。

    稳重的人一步留一个脚印,轻浮的人一辈子难留一个脚印。

  43起步时的脚

    事情可以进行时用脚来比喻。例如:

    [维谚语]

    先迈开脚步,然后再配合鼓声

    头往哪里走,脚在后面跟。

    [韩谚语]

    像刚刚学会走路的狗患。(非常忙碌的人)

    小孩子的第一个脚印最重要。(刚开始时难做,结果是成功的第一步)

44勤奋的脚

    脚对人来说非常重要。人们对急性子或有气力的人都用脚步的速度来评价。例如:

    [维谚语]

    脚步勤快的穷人,胜过手懒的毛拉。

    脚快的吃肉,嘴快的挨揍。

    脚勤的乞丐,胜过手笨的匠人。

脚勤的穷人,胜似手懒的师傅。

        行走的脚上必沾上。

        [韩谚语]

        脚上刮风。(走步很快)

        脚大的没有脚小的好。(动作快的人有利)‘

45自讨苦吃的脚。

    脚从生理功能看最辛苦的人体部位,而且容易受伤和变臭,人们对脚有偏见。例如:

    [维谚语]

    自己的斧子砍了自己的脚。

    头大的当伯克,脚大的当奴隶。

脚踢亡者的尸体。(落井下石)

    [韩谚语]

    往自己的脚上洒尿。(傻瓜自讨苦吃)

    自己养的狗咬自己脚。(被人背叛)

    好的斧子砍主人的脚。(相信的人被害)

    自己砍上自己的脚。(自己惹错误)

    踢石头疼的是自己的脚。(生气时不克制就对自己不利)

5.维韩“脚”谚语的异同点

      [维谚语]

5l 对脚讲究保健

      维吾尔族讲究对脚的保健。例如:

      头要凉爽,肚要饭饱,脚要温暖。

      无智慧的人头不让脚歇。

      黄昏时辰该歇脚,巴依逼着继续干。

      若皮靴夹脚,路宽也无益。

      [韩谚语]

  5 2具有思想、感情的脚

      韩国用“脚”表达心理活动。因为,脚支撑身体的最重要部位。韩国有一句话“如果脚舒服的话,心理也舒服”。所以韩国人“不安的心理”也用脚来表示。例如:

      脚伸直着睡觉。(心理没有忧愁)

      小偷自己的脚麻。(做坏事后,心理不安会暴露出来)

伤害人的不能把脚伸直着睡觉,被伤害的人把脚伸直着睡觉。(做坏事的人有不安的心里,不做坏事的人心理踏实)

6“脚”及其他

人类的思维活动是极为复杂的,“邻接联想”与“相似联想”可能交织在一起,同一词项可能兼而有之。个别的情况下,有的词义转移现象在两种联想方式上都似乎讲得通,例如英语用人的“脚”指代长度单位“英尺”,从长度的相似性这一点来看,可以视为隐喻,这当然属于相似联想。倘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用“脚”这一工具去测量长度,而后借“脚”代所测出的长度单位,是否可以视作借代?内斯菲尔德等(Nesfieldetal)就把“the head of bed”(床头)和“the foot of a bed”(床脚)归入“Metonymy”(借代),他们认为人睡在床上,“头”和“脚”正分别处于“床头”和“床脚”,由此引起邻接联想。

比喻是以“相似”(likeness)和“联想”(association)为基础的。这里运用的都是隐喻。隐喻是形象的表达方式,它使语言和现实世界(或非现实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听话者(或读者)对所谈事物的印象。

 手”、“脚”的“内涵意义”是附加在“概念意义”上的意义。概念意义是在语言交际(包括口头和书面的交际)中所表达出来的词语的基本意义,这种意义被收录在词典里,不和客观世界中的事物和现象发生直接的联系。对概念意义的理解不会因人而异。例如:手—hands、脚—foot。而概念意义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或概括,因此,客观事物变化、发展了,概念意义也会跟着改变。

由于语言是文化的总和,而谚语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语言的成品,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产物。所以,谚语存在文化的一面。

说不同语言的人(例如维吾尔族和韩国人),他们的观点可以相同(例如“手”和“脚”的谚语);而说相同的语言的人,思想却可能完全不同。(例如,在解放前的中国属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他们的观点却不相同,甚至大不相同(工人的观点和资本家的观点就大不相同)。

我们认为,影响一个人的观点的因素不是他所说的语言,而是他的立场和观察事物的观点及方法。

人类的思维有全人类性;一般的概念判断等意思,对任何民族都是共同的,彼此的头脑里都可以有这种观念。这说明人类的人体词语表达思维模式是具有许多共性。

 

[参考书目]

  1.中国著作目录

  ll杨亮才·董森(主编)·谚海·维吾尔族谚语卷·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1991

  l2李孟北著·谚语·歇后语浅注·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

  l3伍谦光著·语义学导论·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14 A·J格雷马斯著,吴泓缈泽·结构语义学·三联书店·1999

  1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

  16王希杰著·修辞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7姚为洲著·人体部位名称的词义引申·中国语文天地·1987年第1

  2.韩国著作目录

  2.1 池丙吉·品尝熟语·Coram Deo出版社· 2001

  2.2 安治庆·解释熟语·东海图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