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形词与“词”的意义范围

——析《现代汉语词典》的同形词词目

 

(刊《辞书研究》2000年第5期)

 

苏新春

 

厦门大学

 

 

 

       “词”是语言研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单位之一,词汇学、词典学、语法学等许多学科都是以它为对象。现在来讨论它的存在似乎有点太“低级”,可最近胡明扬先生的《说词语》一文却充满了对“词”的忧虑。[] “词”的范围有多大?“词汇”的范围有多大?词与词素、词与短语的界限如何确定?都存在许多似是而非的问题。“一般说来,语言学家和词典编纂专家对古代汉语都比较熟悉,所以由他们制定的分词规范总是偏‘严’,不少该是‘词’的单位就有可能成不了‘词’,而永远是‘短语’”。[]其实,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只是在词的外部界限上表现出的一种“偏严”。而在词的内部,却存在着另一种“偏严”的情况,即忽略了多义词内义项之间的整体联系性,将本来是有联系的多个义项一一分割,独立成词。其结果是人为地使词单义化,大大增加了同形词的数量,模糊了同形异义词与多义词之间的界限,同样也影响到“词”范围的确定。这种作法如果仅停留在理论上,尚是见仁见智,落不到实处,而在词典编纂中,则直接影响到词目的设立。

 

 

同形词词目是指字形相同的词目。本文调查的是《现代汉语词典》1983年版(第2版),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本文只讨论复音节同形词词目,它们共有1302个,合为640组。下面是对同形词之间的语音、语法和词义关系的调查。

语音关系:

 

语音关系

轻声

兼用

声调

韵母

总数

 

 

数量

416

186

14

19

3

640(组)

百分比

65%

29%

2.5%

3%

0.5%

100%

 

       “同”类指一组同形词之间的语音完全一样。“【抄袭】1 chāoxī把别人的作品或语句抄来当做自己的。·指不顾客观情况,沿用别人的经验方法等。”“【抄袭】2 chāoxī(军队)绕道袭击敌人。”对语音相同的同形词,《现代汉语词典》“凡例2a”是这样规定的:“形同音同,但在意义上需要分别处理的,也分立条目,在【 】外右上方标注阿拉伯数字。” []实际上的同形词并不止这一种,还包括在结构上有离合动词与非离合动词的差别,而在读音上却一样的词,如:“【摆渡】bǎi//dù,用船运载过河。·乘船过河。【摆渡】bǎidù,摆渡的船;渡船。”

       “轻声”类指一组同形词中有一个词表现为轻声。“【大人】dàrén敬辞,称长辈。”“【大人】dà·ren 成人。·旧时称地位高的官长。”这样的轻声词是稳定的,有的则会出现在特定的语用环境中,如《凡例》“12”的说明:“插入其它成分时,语音上有轻重变化的词语,标上调号和圆点,再加斜的双短横。”[] 如“【上来】shang4lai2开始;起头:一~就有劲|~先少说话。· []总括以上叙述:~所言。”“【上来】shang2//·lai2,由低处到高处来。”

       “声调”类指同形词之间有声调的不同。“【出处】chūchǔ出仕和退隐。”“【出处】chūchù(引文或典故的)来源。”前者是上声,后者是去声。

       “韵母”类指韵母的不同。如“【露头】lòu//tóu~儿)露出头部:他从洞里爬出来,刚一~就被我们发现了。·比喻刚出现:太阳还没有~,我们就起来了。”“【露头】lùtóu,岩石和矿床露出地面的部分。矿床的露头是矿床存在的直接标记。也叫矿苗。”

“兼用”类指同形词之间有着多种语音差异。如“【本色】běnsè本来面貌:英雄本色。”“【本色】běnshǎi物品原来的颜色(多指没有染过色的织物)。”两个词的声母、韵母和声调都有不同。

       语法关系:


词性

-

-

-

其它

总数

 

数量

241

175

108

116

640(组)

百分比

38%

27%

17%

18%

100%

语法关系主要是指同形词之间的词性关系,举例说明如下:

       “名-动”类。“【背书】背诵念过的书。”“【背书】票据(多指支票)背面的签字或图章。”前者是动词,后者是名词。

       “名-名”类。“【本事】文学作品主根据的故事情节。”“【本事】本领。”

       “动-动”类。“【成家】(男子)结婚。”“【成家】成为专家。”

       “其它”类的情况比较复杂,共有12种词性对应关系,每种多者20例,少者只有12例。

上述数据表明,名词与动词之间的对应关系最多,占所有同形词的十分之四。其中有一类现象很显眼,就是“体用同称”词语,名词指事物,为“体”,动词指事物的功能,为“用”。《现代汉语词典》将“体用同称”的词语处理为不同的词目。如:“【赤膊】光着上身。”“【赤膊】光着的上身。”“【出品】制造出来产品。”“【出品】生产出来的物品。”全书“体用同称”词语共有110组,占“名-动”类的45.4%

语音形式和语法功能的区别,对词来说都是外部形式。对外部形式的不同处理当然会影响到“词”的范围和词目的设立,各家对此都有不同的理论依据和处理标准,给自身寻找到一个尽量“合理”的解释。而对同形词之间词义关系的调查则是深入到了词的内部,它关系到同形词的基本性质和能否成立的关键。以往人们在处理具体同形词词时尽管有许多不同意见,但在理论上对同形词的看法却相当一致,就是同形词必须是词义不同。[] 可是下面的调查结果却令人生出许多疑虑。

词义关系:

词义关系

近引申

远引申

体用同称

总数

数量

102

164

116

258

640(组)

百分比

16%

26%

18%

40%

100%

       “近引申”类。近引申是指在两个词之间能明显看出词义引申演变的轨迹,如:“【褒贬】评论好坏。”“【褒贬】批评缺点;指责。”这两个词都是把“褒”“贬”两个反义语素化合成词,表示对人的评议,只是前者中和出的是中性词义,后者偏于“贬”义而已。又如“【捕食】(动物)捕取食物。”“【捕食】(动物)捉住别的动物并且把它吃掉。”在两个词素中前者偏于“捕”,后者是“捕”“食”并重。这两个词词义之间的密切联系是不言而喻的。

       “远引申”类。远引申是指在两个词之间能找出词义演变的轨迹,只是距离稍远,需作一定的分析才能达到目的。如“【宾服】(书)服从”,“【宾服】(方)佩服”。又如“【吃水】(方)供食用的水”,“【吃水】吸取水分”,“【吃水】船身入水的深度”。

       “体用同称”类。这类词语尽管在语法功能上对立,但词义联系却是相当密切的。如“【包饭】双方约定,一方按月付饭钱,另一方供给饭食”,“【包饭】按月支付固定费用的饭食”,意义联系如此密切的词语大可不必分立词目。汉语词语的兼类相当普遍,将它们一一依词性而分词其结果是分不胜分。如果说因为词性不同而一定要分的话,可是现有许多多义词的义项仍是不同词性的。这点下面再作详细讨论。

       “异”类。“异”是指同形词之间的词义完全不同。如“【盘缠】盘绕”,“【盘缠】(口)路费”;“【安心】存心;居心:安心不善/安的什么心?”“【安心】心情安定”。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同形异义词。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有理由地认为《现代汉语词典》现有的6401302个同形词,划分是过于苛刻了,把许多本来应该属于多义词的义项都一一分离出来独立成词了。现有同形词中真正体现了同形词“词义不同”这一要求的只占40%;属于分类标准问题,有商榷余地的(即体用同称类)占18%;找得出词义联系,应归为多义词范围的高达42%,其中占16%的近引申类应归属于多义词的倾向性更明显。

       过多地划分出同形词,会在词汇理论和词典编纂理论上造成一系列不利的影响。1,使复合词的词义容量减少,出现单义化趋势。在1302例同形词中,除掉“参见类”的23例等义词外,1个义项的高达1035例,占总数的80%2个义项的192例,3个义项的41例,4个义项的9例,最高的5个义项,只有2例,平均每个词的义项才1.24个。

2,由于把许多有词义联系的都分立成词,势必混淆了同形异义词与多义词的界限。这两种词汇现象本来在理论上是很清楚的,现在由于在同形词中包括了“近引申”和“远引申”的现象,就把原有对同形异义词与多义词之间的争论由主要是如何划分“共时”与“历时”的界限扩大到如何把握“词义引申”远近的切分。其结果是只会进一步增加划分这两种词汇现象的难度。

3,在对多义词和同形词的一缩一扩的过程中,人为地扩大了词典中词目的数量。以上所有的影响最终是使人们对“词”的义域范围到底该如何确定,更加把握不定。

       在确定是多义词还是同形词的时候,主要区别标准应是词义。语音标准和语法标准本来只是词语的外在形式,从“体用同称”的分立和“轻声”在离合类动词身上较整齐地表现出来的事实来看,可以发现《现代汉语词典》是把语法差异和语音差异放在很重要的地位上。那么它是否真的严格运用了语音差异和语法差异的标准呢?其实并非如此。“近引申”和“远引申”这两类词义有联系的同形词,共266组,下面先看看它们之间的语法关系:

 

 

-

-

-

-

总数

 

 

近引申 102

27

21

7

1

56

 

 

远引申  164

39

48

7

0

94

 

 

总数

264

66

69

14

1

150

百分比

100%

25%

26%

5%

0.3%

57%

 

统计显示语法关系完全一致的有150组,占总数266组的55%。可见语法属性的差异还算不上是同形词分立的主要原因。

    下面再看看它们之间的语音关系:

 

轻声

总数

近引申  102

38

53

91

远引申  164

96

57

153

总数

264

134

110

244

百分比

100%

41.7%

50.7%

92.4%

语音完全相同的有134组,占总数264组的41.7%。这显示同形词的划分有百分之四十强是没有凭借语音形式来作区别标准的。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下面从对比的角度再作些分析。先看两条“内证”。

       (一)、与多义词对比。

先看多义词的情况:

【作乐】制定乐律。·奏乐。

【出手】指袖子的长短。·开始做某件事情时表现出来的本领。¸见“打出手”。

【扑腾】游泳时用脚打水。也说打扑腾。·跳动。¸(方)活动。¹挥霍;浪费。

【没有】表示“领有、具有”等的否定。·表示存在的否定。¸用在“谁、哪个”等前面,表示“全部不”。 ¹不如;不及。º不够。

不难发现,现有多义词几个义项之间的关系并不见得都比“近引申”类的同形词来得更密切。象【出手】中的“指袖子的长短”与“开始做某件事情时表现出来的本领”,和【扑腾】中的“游泳时用脚打水”与“挥霍;浪费”,不是词义相距也很远吗?但它们都能凭借词义引申的联系而保留在一个词形之中,为什么却有那么多的词语却要分离出某个义来成为同形异义词呢?

       下面这个例子似乎更能说明问题。《现汉》有两个【眉目】,一个是多义词:“眉毛和眼睛,泛指容貌。·(文章、文字的)纲要;条理。”另一个是单义词,表示“事情的头绪”义。其实三个义项之间存在明显的引申关系,只是后者比前者要显得更概括、义域更宽泛些。如果要说三者谁与谁的距离更近些的话,应该说“眉毛和眼请,泛指容貌”的实指性强,表义具体,而“(文章、文字的)纲要;条理”与“事情的头绪”更接近,都是对原义的引申扩大,可是《现汉》却把第12两个义项处理为多义词,第3个义项处理成了同形异义词。要说外在形式有所不同的话,只是后一个【眉目】是读成轻声。看来词典编纂者是更重视词语的语音形式和语法属性的差异,而把词义亲疏远近的取舍放在很次要的地位。这点在1996年版的增补内容中仍会体现出来。修订版新增了两个词【来电】,一个表示“·打来电报或电话。·电路断开后接通,恢复供电。”另一个表示“打来的电报”,三个义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显然“打来电报或电话”与“打来的电报”距离更近,可就因词性问题而分开,把“打来电报或电话”与“电路断开后接通”合在一起成为多义词。

前面的统计已经显示,词性不同者分立词目的规矩并没有得到严格执行,试看下面两例:“【劳动】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专指体力劳动。¸进行体力劳动。”·是名词性,¸则是动词性。又如“【希罕】【稀罕】希奇:骆驼在南方是~东西。·认为希奇而喜爱:谁~你那玩意儿,我们有的是。¸~儿)希罕的事物:看~儿。”是形容词,·是动词,¸是名词。在这里不同词性的意义又囊括在多义词之中。看来“词性不同者分立词目”是一条不能自圆其说的规定。

       对同形词与多义词的划分学术界曾作过很好的探讨,“同形词中每个词的意义截然不同,而多义词的几个义项有个共同的核心意义把它们联系起来,义项间往往有派生关系”。[] 最难的工作在于怎样鉴别曾经有过引申关系,后来因距离渐远而分化开去的同形词。前苏联语言学家格尔金娜·费多鲁克提出过较为客观的处理意义:“只要一个词的各个不同意义之间含有某些共同的,虽然距离很远的意思,而所有的词义都可以由同一个核心意义联系起来,只是和它有或大或小的程度上的差别,那末,我们就以多义性为处理它。”[] 据此而观之,人们不难看出《现代汉语词典》对同形词词目的设立所依据的原则和实施的松紧度。

       (二)与单音词对比。

       单音词与复音节词只是音节长短的不同,作为词汇的一个基本单位,它们所具有的性质应该是相同的。《现汉》在设立词目时已注意到了“字”与“单音词”的区别,这种区别体现在字头右上角的数字。如【卯】1【卯】2,前者的意义是“地支的第四位”,后者的意义是“卯眼”。“1996年版”有单字头词目10604个,其中有1100余个是由“字”分离出来的。综观之下,《现汉》在字头分立时对把握区别意义是否有联系还是执行得比较严格的。如【文】有14个义项,分别是“字”、“文字”、“文章”、“文言”、“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指文科”、“旧时指礼节仪式”、“非军事的”、“柔和、不猛烈”、“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古时称在身上、脸上刺画花纹或字”、“掩纹”、“量词”、“姓”。这些义项义分属名词、动词、量词和形容词,其中一个义项的读音还有变异,但由于它着眼于词义联系的有无,故还是把它们都当作一个多义词内部的不同义项来处理。这种安排是妥当的。要是按照复音节词目的方法为处理,“文”将分成好几个字头才行,象“字”的意义与“刺画花纹或字”的意义差异起码也在“体用同称”之上。那么为什么单音词的同形词分立行得通的原则,不能同样运用在复音节词身上呢?

下面再看两条“外证”。把《现汉》与其它词典对比可能不太当适,因为人们可能会认为词目的不同处理是由于词典规模不同造成的。而将《现汉》先后两个不同的版本进行对比则可避免这个担心。

(三)“96版”将“83版”的两个同形词词义合并为一个词的。

83

96

 

【出品】:“制造出来产品。”

【出品】:“制造出来产品。·生产出来的物品。”

【出品】:“生产出来的物品。”

【反光】:“使光线反射。”

【反光】:“使光线反射。·反射的光线。”

【反光】:“反向的光线。”

【口袋】:“衣兜。”

【口袋】:“用布、皮等做成的装东西的用具。·衣兜。”

【口袋】:“用布、皮等做成的装东西的用具。”

【提议】:“商讨问题时提出主张来请大家讨论。”

【提议】:“商讨问题时提出主张来请大家讨论。·商讨问题时提出的主张。”

【提议】:“商讨问题时提出的主张。”

【一下】:“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做一次或试着做。”

【一下】:“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做一次或试着做。·表示短暂的时间。”

【一下】:“表示短暂的时间。”

 

这合并了的5例有两例属于上文分析到的“近引申”类,3例属于“体用同称”类。这个事实清楚表明词典的编纂者们实实在在地感到了两个词义之间的密切关系,故有了重新并二词为一词的行为。

(四)、“83版”的一个词在“96版”拆成两个同形词的。

       96版”共有同形词767组,1550个,比起“83版”增加了不少。其中全组属于“96版”新增的有4591个同形词。现在我们关心的是原属“83版”一个词,后来在“96版”中却分为两个同形词的那98例。它们为什么要分?分立的根据是什么?请看下面的调查:

无联系的新义

体用同称的新义

有联系的新义

分化词

总数

 

54

21

16

7

98(个)

55%

22%

16%

7%

100%

       “无联系的新义”是指96版新增的同形词与83版的原词没有意义联系,纯因字形的相同而成。“体用同称”是指在词性上有差别,大多表现为名词与动词之间的对应。“有联系的新义”是指有词义引申的联系。“分化词”是指新增词义本是“83版”多义词的一部分,现在独立出来后与原词形成了同形词的关系。下面每类举两个例子:

 


 



 

83

96

无联系的新义

55%

【白体】:笔划较细的一种铅字字体,如老宋体等(区别于“黑体”)。

【白体】:笔划较细的一种铅字字体,如老宋体等(区别于“黑体”)。

【白体】:对照射在上面的白光能够完全反射的理想物体。也叫绝对白体。

【顶真】:(方)认真:大事小事他都很~

【顶真】:(方)认真:大事小事他都很~

【顶真】:一种修辞方法,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作下文的起头。

有联系的新义

16%

【抽打】:用掸子、毛巾等在衣物上打:大衣上都是尘土,得~ ~

【抽打】:用掸子、毛巾等在衣物上打:大衣上都是尘土,得~ ~

【抽打】:(用条状物)打:赶车人挥着鞭子,不时地~着牲口。

【吃劲】:(~儿)费劲;吃力:他挑百化八十斤也并不~

【吃劲】:~儿)费劲;吃力:他挑百化八十斤也并不~·(方)感觉重要或有关系(多用于否定):这出戏不怎么样,看不看不~

【吃劲】:(~儿)承受力量:他那条受过伤的腿走路还不~/肩上东西太重,我可吃不住劲儿了。

体用同称

22%

【裁缝】:做衣服的人。

【裁缝】:做衣服的人。

【裁缝】:剪裁缝制(衣服):虽是布衫布裤,但~得体。

【得分】:游戏或比赛时得到分数。

【得分】:游戏或比赛时得到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