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汉语变化与词义历时属性的释义原则

——析《现代汉语词典》二、三版中的“旧词语”

(刊《中国语文》200年第2期)

 

苏新春

厦门大学

 

 

提要 

      《现代汉语词典》“二版”在释义中对944个词语作有“旧”时代的定性说明。文章分析了“旧词语”的分布特点和产生原因,并与相隔多年后的修订版“三版”进行对比,观察到当代汉语所发生的种种变化,及“二版”在判定“旧词语”时存在的泛化问题。提出了对词义历时属性进行正确释义的三条原则:充分认识语文词典的稳定性,谨慎对待词义的时代色彩变化;客观、历史地看待词义的时代色彩变化,尽量避免从某一阶级、某一集团的角度来诠词释义;慎用时代定性的词语,多用直接诠释词义内涵的说明方法。

 

    关键词:当代汉语、《现代汉语词典》、释义、旧词语

 

 

《现代汉语词典》是我国语言学界长期以来寻求现代汉语词汇规范的产物,是最具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它的选目和释义都体现了“现代汉语词汇规范”的特点。为此作了两项重要工作:一是标明词语的来源。对不同“出身”的词语,分别作出了[](口语词)、[](方言词)、[](书面语)、[](古代词语),及外来词的说明。二是在释义上点明词语的时代特色。所用的方法或是在释义中直接标出它属于某某时代,如【榜眼】:“科举时代的一种称号。明清两代称殿试取一甲(第一等)第二名的人”,【骨朵】:“古兵器,用铁或硬木制成,象长棍子,顶端瓜形。后来只用做仪仗,叫金瓜”,【马蹄袖】:“清代男子礼服的袖口,马蹄形”;或是标明“旧时指”“旧称”“旧作”“旧社会指”等词语,如【拜把子】:“旧时指朋友结为异姓兄弟”,【从良】:“旧社会里指妓女脱离卖身的生活而嫁人”,【女优】:“旧称戏曲女演员”,【超重氢】:“氚的旧称”,【压岁钱】:“旧俗过阴历年时长辈给小孩儿的钱”。本文将后者这些标明了“旧时指”“旧称”“旧作”“旧社会指”“旧俗”的词语称为“旧词语”。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种释义范式。因为它体现了词典编纂者对词义时代属性的判断,作者实际上是把它们看作正在走出“普通词汇”,逐渐逝去的词语,放在了当代词汇与古代词汇之间的过渡阶段。作者的这种判断给后人认识这些词语的历时变化提供了很好的参照点。

《现代汉语词典》始纂于1956年,1960年出“试印本”,1965年出“试用本”。虽然在70年代作过一次修订,于1978年刊行了第一版,之后“仅对某些条目稍作修改”(《前言》),于1983年出了第二版,但可以说《现代汉语词典》第二版基本保留了560年代初纂时的面貌。直到1996年刊行的第三版,才在词目的增删和释义上作了较大的改动。现在把相隔30多年的新旧两版《现代汉语词典》两相对照,比较其对“旧词语”的不同处理,对反映当代汉语词汇的变化和正确认识词义历时属性的释义原则与方式,都富于启示。

 

 

 

       《二版》(《现代汉语词典》第二版,下同)有复音词45592例,其中有“旧词语”944例。 本文所指的“旧词语”不包括那些本义是“旧时指”,而后起的比喻义、引申义是现行通用的。如【旗号】:“旧时标明军队名称或将领姓氏的旗子,现用来比喻某种意义(多指借来做坏事)”,【喽罗】:“旧时称强盗头目的部下,现在多比喻追随恶人的人”。

944个语例中整个词语属“旧”的有768例,部分义项属“旧”的有176例。从词性来看,名词有752例,动词有185例,形容词有7例。下面是对944个“旧词语”所属义类的统计结果:


 


 

 

 

 

 

 

 

 

 

 

 

 

序号

分类

《二

版》

 

 

 

《三

版》

 

 

 

 

总例

 

沿

修改

修改

1

称谓

255

27.0%

144

28.1%

26

29.9%

51

20.7%

34

34.3%

2

金融商业经济

128

13.6%

44

8.6%

16

18.4%

58

23.6%

10

10.1%

3

礼俗宗教

117

12.4%

66

12.9%

5

5.7%

35

14.2%

11

11.1%

4

行政司法

116

12.3%

70

13.7%

11

12.6%

28

11.4%

7

7.1%

5

文化艺术语言文学

87

9.2%

59

11.5%

4

4.6%

21

8.5%

3

3.0%

6

军事政治

57

6.0%

26

5.1%

5

5.7%

17

6.9%

9

9.1%

7

生活

36

3.8%

16

3.1%

2

2.3%

13

5.3%

5

5.1%

8

婚姻嫁娶

34

3.6%

16

3.1%

0

0.0%

13

5.3%

5

5.1%

9

教育学校

28

3.0%

18

3.5%

4

4.6%

4

1.6%

2

2.0%

10

时辰

27

2.9%

19

3.7%

4

4.6%

0

0.0%

4

4.0%

11

建筑交通

21

2.2%

14

2.7%

2

2.3%

1

0.4%

4

4.0%

12

科学术语

19

2.0%

9

1.8%

6

6.9%

1

0.4%

3

3.0%

13

地理处所

14

1.5%

8

1.6%

0

0.0%

4

1.6%

2

2.0%

14

物产

3

0.3%

3

0.6%

0

0.0%

0

0.0%

0

0.0%

15

动物

2

0.2%

0

0.0%

2

2.3%

0

0.0%

0

0.0%

 

总计

944

100.0%

512

54.2%

87

9.2%

246

26.1%

99

10.5%

先看看《二版》“旧词语”的义类分布情况:

       1,“称谓”类(255例,占27%)。如:清道夫、肉票、弃妇、扦手、掮客、虔婆、清客、丘八、僚属、亲随、令阃、篾片、内掌柜的、儒医、女公子、女史、头人、私窝子、堂倌、庶务、属员、晚生、舞女、通事、上峰、时人、少奶奶、绅耆、室女、侍应生、世兄、店东、更夫、报人。

    2,“金融商业经济”类(128例,占13.6%)。如:暗盘、拍卖、脚钱、暗码、银号、交易所、银两、经纪人、奖券、牙行、票号、平价、长支、租税、空头、民运、甩卖、押租、拆帐、毛钱、商号、行会、商情、实业、透支、挑脚、铺保、头寸、佣金、血本、钱庄、兑换券、彩票、漕运。

    3,“礼俗宗教”类(117例,占12.4%)。如:二房、社戏、圣庙、神主、断屠、夫权、行状、请春客、谢帖、孤哀子、孝衣、上供、神龛、卑贱、宗祧、温居、金莲、拜把子、守孝、打千、吃教、天足、仙逝、路祭、铭旌、名讳、暖寿、哀启。

    4,“行政司法”类(116例,占12.3%)。如:查照、要公、差役、老虎凳、推事、捕快、状纸、班房、报聘、保结、保甲、包探、帮办、办差、加委、关书、拶指、过堂、府库、红契、人犯、号房、囚房、讼师、禁子、具保、承审员、呈文、递解、代拆代行、丁口册。

       5,“文化艺术、语言文学”类(87例,占9.2%)。如:台甫、抬头、通经、开天窗、出科、台端、制艺、饮场、包银、跑马卖解、圣经贤传、破体字、国文、国学、班底、却说、联绵字、清音、时评、呜呼哀哉、戏码、话说。

       6,“军事政治”类(57例,占6%)。如:抽丁、军师、朝野、拉夫、来复枪、吃粮、招兵、碉楼、断后、校场、号筒、帮会、兵操、军阀、教官、泰西、民变、逃反、抬枪、投军、粮饷、弹压、炮台、列强、清议、尧天舜日、袍哥、省治。

       7,“生活”类(36例,占3.8%)。如:钉鞋、洋纱、洋布、家政、秘史、接衫、揭帖、饭局、跑江湖、头面、外场、红尘、号衣、号坎、旗装、卸妆、扳指、柴门、闯江湖、打秋风、缝穷、马褂、穷酸、下贱、脂粉。

       8,“婚姻爱情嫁娶”类(34例,占3.6%)。如:花轿、保媒、望门寡、倒插门、保山、花烛、迎亲、侧室、放定、添箱、圆房、偷情、彩礼、再醮、童贞、择吉、拜堂、艳史、私奔、八字贴。

       9,“教育学校”类(28例,占3%)。如:义学、学租、留洋、劳作、兴学、蒙馆、学田、训育、背榜、开蒙、家馆、家塾、讲堂、学堂、督学、发蒙、书院、村塾、私塾。

       10,“时辰”类(27例,占2.9%)。如: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年关、点卯、时辰、更鼓、人日、定更、起更、打更、时宪书、西历。

       11,“建筑交通”类(21例,占2.2%):火轮船、乡房、闺阃、闺房、山轿、门钹、兽环、轿子、官舱、暖阁、东洋车。

    12,“科学术语”类(19例,占2%)。如:超重氢、公尺、公升、华里、或然率、界说、喀斯特、克分子、克原子、垆坶、论理学、米突、名学、声浪、苏州码子、同温层、维他命、矽肺、英两。

    13,“地理处所”类(14例,占1.5%)。如:商埠、行都、中州、洋场、化外、欧西、外洋、京都、陪都、扶桑、花旗、京城、满州、泰西。

    14,“物产”类(3例,占0.3%)。如:辰砂、假象牙、茧绸。

    15,“动物”类(2例,占0.2%)。如:海狸、守宫。

       最后两类共5个词,几乎可以略去不计,但它们的存在却从另一个侧面清楚反映出“旧词语”主要是指称社会现象而非自然现象的词语。愈是社会属性浓重的词语,“旧词语”所占的数例愈多。

上面的“旧词语”可以归纳为这样三类:

一、称谓语。这一类与其它类有交叉,本来可以按它们的指称对象归入相应的类别,如【丘八】归“军事政治”类,【属员】归“行政司法”类,【更夫】归“时辰”类,但考虑到称谓语数量多,而且特征明显,故单独立类。称谓语是对人的称呼,它真实反映了人的职业、身份地位、尊卑贵贱。当社会发生变迁后,自然会有许多称谓语不合交际之用,或遭冷落,或遭淘汰,而用一些新的称谓语取而代之。称谓类“旧词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所指称的对象大都依然存在,有的出现了替代性的新称谓语,有的则在后来的岁月中,“旧”的属性慢慢褪去而恢复“正常”。前者如【报人】:“旧时指新闻工作者”,【录事】:“旧时称机关中缮写文件的职员”,【扦手】:“旧时关卡上的检查员,也叫扦子”。后者如【票友】:“旧时称业余的戏曲演员”,【嫂夫人】:“旧时对朋友尊称他的妻子”。称谓语的文化内涵相当丰富,每一个称谓语的变迁都映透着社会、时代的气息。在社会变化急剧的时期,数量多达255个的称谓语蒙上“旧词语”的色彩,是很正常的。

       二、“客观旧词语”。所谓客观旧词语指的是这些词语所反映的事物是属于过去社会所拥有,它们或是不再存在于现实生活,或是正在被冷淡、被淘汰。40年代末中国经历了社会制度的巨大变革,所谓“新旧社会两重天”,用“沧海桑田”来形容并不过份。社会制度变更之际那些反映过去社会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行政司法”“金融商业经济”“文化艺术语言文字”“军事政治”“教育学校”类词语很容易被看作“旧词语”。如【漕运】:“旧时指国家从水道运输粮食,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从良】:“旧社会里指妓女脱离卖身的生活而嫁人”,【家丁】:“旧社会里大地方或官僚家里雇用来保护自己、欺压人民的仆役”。“时辰”类词语的“旧”属性客观性最强,因为【子时】【丑时】等一套计时名称和【打更】【更楼】【更夫】等一套报时称呼,确实与时俱逝了,它们后来在《三版》中淘汰的比例也相当高。其实所谓“客观旧词语”只是具有一种相对性,人们在如何看待它们的“逝去”与“淘汰”仍是主观认识的结果;同时社会现象的消长隐现,本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彼起此伏、潮张潮落,总是间相出现。距离愈近,观看到的“客观性”愈是难以保证。许多词语所反映的事物在词典编纂时代确实是不存在于现实社会,但时过境迁,却又“死而复生”,表现出为人类社会多个发展阶段所共有的属性,可它们仍被冠以“旧”名。如【奖券】:“旧时金融机关为了骗钱而发售的一种带赌博性的证券,上面编着号码。奖券按票面价格出售,发售者从售款中提出一小部分为奖金,分做若干等,中奖的按等级领奖,不中的完全作废。”【交易所】:“旧时进行投机交易的市场,所买卖的可以是现货,也可以是期货。通常有证券交易所和商品交易所两种。”【拍卖】:“Ê旧时以委托寄售为业的商行当众出卖寄售的货物,由许多顾客出价争购,到没有人再出高价时,就拍板作响,表示成交。Ë旧时称减价抛售;甩售。”这类词语被定性为旧词语,恰恰从另一方面清楚地映透出《二版》编纂时所处的社会阶段和社会性质,即与旧社会断然划清界限,在经济上主张计划经济、平等互惠、按劳分配、按需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

三、“主观旧词语”。所谓主观旧词语指的是这些词语所反映的多是传统文化中的习俗、观念、道德、生活方式、事物用品等,主要集中在“礼俗宗教”“婚姻爱情嫁娶”“生活”类。“主观旧词语”长期存在于该语言的社会文化传统,本无所谓新与旧,只是在后来的社会发展中,自身发生了改变,逐渐淡去,较少为人们所遵从。如:【哀启】:“旧时死者亲属叙述死者生平事略的文章,通常附在讣闻之后。”【拜拜】:“旧时妇女行礼,就是万福。”【暖房】:“旧俗在亲友结婚的前一天前往新房贺喜。”【花轿】:“旧时结婚时新娘所坐的装饰华丽的轿子。”【重午】:“旧时称端午。也作重五。”【倒插门】:“旧时称男子到女方家里结婚并落户。”值得注意的是这样一类词语,它们仍大量存在于社会生活,只是在某种新观念的观照下才被赋予了“旧”的色彩。如礼俗方面:【择吉】:“旧时指为办喜事或办丧事挑选好日子。”【喜钱】:“旧俗有喜庆的人家给人的赏钱。”【酒令】:“旧时饮酒时所做的可分输赢的游戏,输了的人罚饮酒。”【压岁钱】:“旧俗过阴历年时长辈给小孩儿的钱。”道德、观念方面更是容易这样:【艳情】:“旧时指关于男女爱情的。”【妓女】:“旧社会里被迫卖淫的女人。”【妓院】:“旧社会妓女卖淫的地方。”【附庸风雅】:“指旧时官僚、地方、商人等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名士,从事有关文化的活动。”由于新观念的观照而被赋予“旧”色彩的词语,一旦“新观念”发生变化,“旧词语”也就会跟着褪去了旧的色彩。

《二版》中出现如此多的“旧词语”,究其原因,主要有二:1,词典编纂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刚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大变革,处在“解放了”不久的“新社会”,政治体制、经济生产方式、道德观念、社会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词语无论在指称对象、使用频率还是感情色彩上,都发生了“异化”,为新的社会现实所不容,而被冠以“旧词语”之名。这一原因深深影响到“称谓词”和“客观旧词语”。只是社会的发展总是“周而复始”,当人们对社会发展的复杂性认识不足时,往往会将那些出现短期变化,实则为多个社会发展阶段所拥有的稳定性的词语看作是“旧词语”。“金融商业经济”类旧词语就是一个典型现象。如【挤兑】:“旧社会里许多人到银行里挤着兑现”,【银根】:“旧时指市场上货币周转流通的情况,市场需要货币多而流通量小叫银根紧,市场需要货币少而流通量大叫银根松”,【开盘】:“旧时指证券、黄金等交易市场中营业开始,第一次报告当天行情”,【空头】:“旧社会里从事投机交易的人,预料货价将跌而卖出期货,伺机买进相抵,这种人叫空头”。在词典的编纂时代,中国社会是不允许从事金融投机、自由买卖活动的,致使这些词语都被看作是“旧词语”。时过境迁,这样的经济活动其实是经济社会的必然现象。正因为这样,“金融商业经济”类在《三版》中修改了“旧时”的比例也最高,超出自身原有比例的近一倍(由13.6%上升到23.6%)。

2,社会现实的巨大变革也深深影响了词典编纂者,以致于把许多本来属于人类或民族共有的思想、观念、感情生活,只要是在当时看来应该批评、否定的东西,甚至不属于先进、不值得学习或提倡的,都名之为“旧词语”。这一原因对“主观旧词语”影响最大。如【博爱】:“旧时指对人类普遍的爱”,【行人情】:“旧时指向亲友家送礼物或到亲友家贺喜、吊丧等”,【卸妆】:“旧时妇女除去身上的装饰”,【微贱】:“旧时指社会地位低下”。这是词典对“旧词语”定性的泛化。《二版》中这种充满“阶级性”“时代性”的释义倾向在《三版》中得到了很好的纠正。

 

 

 

       现在再来看看“表”中右边一组数据,它反映出《三版》对《二版》“旧词语”的沿革情况。沿革表现为四种情况:

       1,“沿用”类,《三版》在释义中沿用了《二版》“旧时”判断的词语有512例,占总数的54.2%。如:哀启、案目、暗码、八字、拜拜、班房、扳指、办差、包身工、保甲、保结、镖客、财东、侧室、查照、差役、吃教、大儒、递解、坊本、关防、号房、鸡毛店、花押、加委等。“沿用”比例较高的有“文化艺术、语言文学”类、“时辰”类、“行政司法”类、“教育学校”类。

       2,“删除”类,即《二版》的旧词语不再被《三版》收录,删除了的有87例,占9.2%。如:拜匣、兵操、捕快、代拆代行、单丁、当轴、丁口册、东洋车、府库、干薪、更夫、红枪会、虎伏、贱人、接衫、接线生、流通券、内掌柜的、囚牢、冗官、时宪书、侍应生、喜娘、支差、拙荆、制艺等。“删除”类是“旧词语”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因过于“旧”而最终退出了现代汉语词汇的实际使用范围。被删率较高的有“教育学校”“时辰”“金融商业经济”类。被删率较低的有“婚姻嫁娶”、“礼俗宗教”、“文化艺术语言文学”类,表明这些词语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以上两类共599例,这显示《二版》中的“旧词语”有63.4%的时代定性是稳定性。从反映语言变化与考察词义历时成分的释义原则来看,最值得注意的却是下面两类:

       3,“修改一”。指的是涉及“时代定性”类的改动,有246例,占总数的26.1%。其中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既改“时代定性”,又改释义内容,有40例。另一类是只改“时代定性”,有202例。先看前者:

【拜忏】:“旧俗僧道念经礼拜,代人忏悔消灾(迷信)。”(《二版》)——“僧道念经礼拜,代人忏悔消灾”。(《三版》)

【笔耕】:“旧时指依靠写作、抄写等谋生。”(《二版》)——“指写作。”(《三版》)

【妓女】:“旧社会里被迫卖淫的女人。”(《二版》)——“以卖淫为业的女人。”(《三版》)

再看后类,即只删去了有关“旧时”的时代定性文字,其它的文字均保持不变,它们的释义在《二版》《三版》只是有无“旧时”之别。如:

【拜把子】:“旧时指朋友结为异姓兄弟。”(《二版》)——“朋友结为异姓兄弟。”(《三版》)

【绑匪】:“旧时指从事绑票的匪徒。”(《二版》)——“指从事绑票的匪徒。”(《三版》)

它如:鸨母、别号、傧相、禀报、称雄、承佃、宠幸、厨子、刺客、博爱、地痞、地头蛇、督学、饭局、高就、国学、红角、会馆、吉期、经纪人、京城、魁首、具保、劳工、拍卖、皮匠、弃妇、掮客、权贵、润笔、肉票、社评、商号、实业、时政、弹压、童贞、晚生、微贱、舞女、舞场、襄理、小家碧玉、卸妆、血本、压岁钱、艳史等,都是如此。

高达26.1%的旧词语被修改了旧时代的属性,显示出当代汉语在短短几十年的社会生活中发生了种种细微变化,也透露出《二版》过于看重了语言与社会的联动作用,用过于深沉的“阶级”眼光来看待语言词汇,以致许多一般性词语都加上了“旧”时代的色彩。

       4,“修改二”,指的是不涉及时代定性的释义修改,有99例,占总数的10.5%。如

【婢女】:“旧社会里被迫供有钱人家使用的女孩子。”(《二版》)——“旧时有钱人家雇用的女孩子。”(《三版》)

【禀帖】:“旧时人民向官府有所报告或请求用的文书。”(《二版》——“旧时百姓向官府有所报告或请求用的文书。”(《三版》)

【朝野】”:“旧时指朝廷和民间。现在用来指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方面和非政府方面”(《二版》)——“旧时指朝廷和民间。现在用来指政府方面和非政府方面。”(《三版》)

这类修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释义中“阶级”限定方面的修订,像上面三例都是这样。它如:吃大户、抽丁、道门、官书、闺秀、裹脚1、家丁、荐头、礼教、民变、民团、袍哥、上流、少奶奶、少爷、侍女、书童、太太、西崽、小姐,都可见到类似的修改。一是对释义的容量与措辞作了修改,如:把头、班底、婢女、草寇、拆帐、长支、船家、兑换券、缝穷、夫权、伏辩、工役、雇员、官佐、闺房、闺阃、刽子手、锅伙、过堂、号坎、花轿、花烛、化外、回禀、兼差、校场、戒刀、军师、哭丧棒、路祭、民信局、铭旌、年关、奴仆、女优、陪送、皮脸儿、破五、穷酸、裙钗、人夫、人日、时人、赎身、通译、同业公会、投军、下定、县治、现洋、相公、枭首、行状、押租、雅人、洋布、烟花1、野鸡、衣包、异类、吟风弄月、银圆、英两、掌柜、中州、仲家。通过文字措辞方面的修改很能看出《三版》修订者的精细。如【赎身】,《二版》的释义是“旧社会里奴隶妓女等用金钱或其他代价赎得人身自由”,《三版》只改了两个字,用“换取”替代了“赎得”,就避免了“以甲释甲”的毛病。又如【千里眼】,《二版》的释义是“比喻眼光敏锐,看得远”,《三版》改为“形容眼光敏锐,看得远”,很是妥贴。有时还能发现《二版》中存在有个别语病,如【时人】被释为“旧时指社会上一个时期最活动的人”。“活动”是动词,用来修饰“人”,并受“最”的修饰显然都不妥当。《三版》改为“旧时指社会上一个时期里最活跃的人”,一字之改,微瑕顿失。

 

 

 

从《二版》和《三版》对“旧词语”的不同处理,能窥视到当代汉语词汇词义在时代特征和阶级色彩上所发生的种种变化,也可以感受到《二版》和《三版》的编纂者、修订者在如何看待这些变化上有着不同的眼力与处理方法。要在较快发展变化着的社会背景下纂成一部成功的断代规范词典,使之既能反映社会的时代特征,又具有语文词典的稳定性、释义的普遍性与规范性,是很值得深入讨论的一个命题。“断代”,要求能反映当时的语言现状,“规范”,要求所反映的语言事实是稳定的,能为全体社会成员所接受,对现实语言运用具有指导性。要做到二者兼而有之,关键在于正确地诠释词义的历时成分。因此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充分认识语文词典的稳定性,谨慎对待词义的时代色彩变化。语文词典虽然作为断代词典,不可避免地会带上编纂时代的特征,但语文词典的属性决定了它是一部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的工具书,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客观、普遍的性质,并努力关照到时间的效应,让它在尽量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性。这点认识相当重要。如果在语文类词典中过多强调紧跟时代,过多强调思想宣传教育的功能,肯定会影响到它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的工具书作用的发挥。词语与社会的联系比较密切,词义的时代色彩变化比较迅速。语文词典的释义对此应保持一定的距离感,应等词语的时代色彩稳定后才予以反映。《二版》的“旧词语”被“改性”的达26.1%,其原因之一就是《二版》对当时的社会变迁反应过于敏感。作为规范词典,它的任务与新词新语词典有很大的不同。后者的任务才是眼睛盯着词语的时代属性,紧贴语言现实,及时反映新词新义。《二版》有一组很典型的例子,就是有67例用“旧社会”来给词语作了时代定性,结果它们在《三版》中出现了四种情况:

A、保留“旧社会”定性的21例。(老爷、办差、帮会、帮口、包身工、长工、把头、老夫子、老总、流氓无产者、民团、闹荒、女招待、清客、铨叙、侠客、讼师、署理、讼棍、赎身、太岁)

B、 整个词语删去的5例。(半拉子、承佃、亲随、清道夫、租米)

C、“旧社会”改为“旧时”的18例。(婢女、太主、差役、上流、城市贫民、吃大户、缝穷、道门、抽丁、家丁、泥腿、少奶奶、奴仆、少爷、小姐、野鸡、工役)

D、删去时代定性的23例。(财主、宠幸、狎妓、鸨母、从良、杂税、妓女、权贵、切口、强告化、掮客、弃妇、舞女、干薪、妓院、当铺、挤兑、会门、空头、夫权、当头、当头、交际花)

CD类改动“旧社会”定性的共41例,高达61%。究其原因就是“旧社会”在1949年以后的大陆语言生活中总是习惯用来指本世纪上半叶那段历史。可是旧的社会制度消失是急速的,甚至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而语言变化则缓慢得多,滞后得多。用短暂的社会变化来框定生命力长久得多的语言,结果必然导致词语时代属性的“易性”比例增多。尤其要慎重对待“主观旧词语”这类现象,尽量避免以某种“新”观念来框定词语的新旧之分。

       2,客观、历史地看待词义的时代色彩变化,尽量避免从某一阶级、某一集团的角度来诠词释义。在词汇中当然会有某些词语经常为某些阶层、某些集团所使用,但这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更多的词语是有着超阶层、超集团的普遍性、广泛性,这是“语文词语”的一个重要特点。作为以收录“语文词语”为己任的规范词典,在诠释某词某义为社会上的某些阶层、集团所拥有时必须慎重从事,谨防人为地将词义范围狭窄化、阶级化。《二版》中许多“旧词语”身上都留有这种痕迹。请看下面例子;

【官书】:“旧时由官方编修或刊行的为当时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书。”(《二版》)——“旧时由官方编修或刊行的书。”(《三版》)

【礼教】:“旧传统中束缚人的思想行动、有利于反动统治阶级的礼节和道德。”(《二版》)——“旧传统中束缚人的思想行动的礼节和道德。”(《三版》)

【上流】:“旧社会里指社会地位高的,如地方官僚阶级。”(《二版》)——“旧时指社会地位高的。”(《三版》)

【少爷】:“旧社会官僚、地主和资产阶级家庭里仆人称主人的儿子;泛指这种家庭出身的男性青年、少年。”(《二版》)——“旧时仆人称主人的儿子。”(《三版》)

它如“抽丁、夫权、闺秀、裹脚、苦工、民变、袍哥、少奶奶、侍女、书童、踏勘、西崽、小姐、招盘、咨文”等词语,都可从《二版》与《三版》的对比中见到后者对前者的修订。

    3,慎用时代定性的词语,多用直接诠释词义内涵的说明方法。“旧时指”“旧社会指”“旧称”“旧作”是偏重于从新旧不同时代的角度作出的判断。其实社会时代的发展的旧与新,都是相对的,有着较强的时效性,当你认为它已经逝去,是旧的时,它却可能“旧而复生”,表现出长久的历史生命力。语言的历时变迁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旧词翻新率也很高,要对变动中的词语作出它是否为“旧词语”的判断殊为不易。如果采用直接诠释词义内涵的说明方法,效果可能会好得多。如【巡警】,《二版》释为“旧时指警察”,现在“巡警”已再度出现,释文中的“旧”字变得毫无着落。《三版》改为“巡视警察,巡行察访”,就不仅避免了“新旧”之分,而且释义扣紧了“巡”字,释义容量与准确性都强于《二版》。又如【家政】,《二版》释为“旧时指家庭事务的管理工作”,《三版》改为“指家庭事务的管理工作,如有关家庭生活中烹调、缝纫、编织及养育婴幼儿等”。这里不仅删去了“旧时”,而且新添的内容对“家庭事务的管理工作”也是一个有力的限定与补充。

直接从意义内涵的描述来揭示词义时代特征的释义方法,就是在《二版》中也常可见到。据笔者的初步统计,在一千二百余个词目中运用了这一方法。如【保举】,《二版》是“大臣向朝廷保荐认为有才或有功的所属官员,提拔任用”,《三版》是“向上级荐举有才或有功的人,使得到提拔任用”。二者都没有使用时代定性式的措辞,但从“大臣”“朝廷”“官员”可以体会到它那古代的词义成分,而从“上级”又可体会到它那当代词语的色彩。这比强行从时代上来划线、定性,效果自然要胜出一筹。又如【苍生】,《二版》是“古代指老百姓”,《三版》是“(书)指老百姓”,后者将《二版》的断代说明改为语体的说明,就很符合该词的长久生命力,也避免了“主观旧词语”的出现。这是很值得推广的释义方法。

 

 

 

*  写作中得到李如龙先生、顾江萍女士的指教,题目据施关淦先生的意见改定,谨此致谢。

 

 

 

 

An Abstract of

 

Chang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nd

The Principles for Defining the Historcial Properties of Meaning

----An Analysis of Obsolete Terms in the Second and the Third Editions of

A Dictionary of Doderm Chinese

 

Su Xinchun

 

  In A Dictionary of Modern Chinese (Second Edition),944words and expressions carry defining labels such as “old term”, “old use”, “used in the Old Society” and so on,to mark their out-datedness.The present paper first analyses the distribution features and causes for obsolete terms,and then proceeds to compare the second edition of the dictionary with the third edition which came out years later.In accordance with such a study,the author reveals various chang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second edition is excessively generalized in determining obsolets terms.Finally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ree principles for properly defining historical properties of meaning,namely.

1)Lexicographers should pay adequate attention to the stability of general dictionaries of language and be prudent in providing temporal labels(labels marking the time when a term was widely used).

2)Lexicographers should treat the changes of meaning in different times from an objective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They should,as much as possible,avoid defining words and express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particular class or social group.

3)Lexicographers should be very cautious when they use temporal labels.They should advocate the defining method of providing connotation in clesr explanatory terms.

 

Key words: Comtenporary Chinese,A Dictionary of Modern Chinese,define,obsolete ter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