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汇和香港社会之研究

 

               田小琳

 

                             ()

 

    从共时语言学的角度看,现代汉语词汇的应用分布在目前使用汉语的人群中,这使用汉语的人群包括了生活在中国的人,也包括了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的人。在中国的领域范围内,包括了广阔的大陆,也包括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由于社会背景的不同,方言地域的差异,文化习俗的分别,现代汉语词汇在各个大社区的应用,必会在规范的基础上呈现各自缤纷的色彩。

 

    词汇和社会有密切的关系,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社会的新陈代谢而新陈代谢。社会上出现一个新事物、一个新概念,马上就有词语来负载;某个事物或概念不存在了,负载它们的词语也会在人们的交际中逐渐消失,或成为历史词语。在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中,词汇的变化是最显著的。因而分析和研究一种语言,学习一种语言,词汇是较难的部分。它既有宏观上的规律,如构词的方式、音节的限定、变化的形式,又有微观上的变化,如某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的语音和语义的区别、修辞色彩的细微差异。以中文来说,掌握八千词以上,运用起来就自如得多了。

 

    从词汇和社会有密切关系这个大前提出发,来看现代汉语词汇和香港社会的关系,可以发现,在香港社会,它的历史、它的地域、它的文化、它的发展,方方面面无不折射到香港人运用的现代汉语词汇中。而正因为香港在世界和中国的重要地位,正因为香港百年以来的沧桑,使得香港的语言生活有它自己的特色,既有别于中国大陆,又有别于台湾省,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远的不说,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1842年清朝政府和英国订立了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将香港割让给英国。直到百多年后,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英国政府签定了《联合声明》,确认自199771日起,英国政府将香港归还中国,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一变化对香港来说,不可不谓翻天覆地。因而必然影响到香港的语言生活。

 

    香港在英国管治的一百五十年期间,承受英国的整套管治政策,包括语言文字政策。任何一个宗主国都将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强加于被管治的地方,这类例子多不胜数。近代史上中国的东北三省和台湾省在被日本占领期间,学校被迫必

须教学日文就是一例,后来很多的日本借词,多从台湾传来。英国管治香港后,英文就成了法定语文,政府文件、法律用语、教学语言、金融商贸用语都是英文,英文是第一位的。但是英文并未能将中文完全排斥,因为一直以来,居住在香港的中国人占绝大多数,传承五千年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不可能在一百多年内泯灭,香港最流通的语言仍是原有的粤语就是证明。就算从小就让孩子学英语的家庭,孩子的母语仍是粤语。还没见过出生在香港的香港人不会说粤语、只会说英语的。粤语的流通并未受到英语的影响,也因为香港远离英伦三岛,而地处同一方言语系的中国广东省,与祖国血脉相通,要想改变它的流通语言,谈何容易!只是国语、五十年代后叫普通话,在香港始终未成气候,由得它自生自灭,在四五十年代,有的小学还设国音课,五十年代末就取消了,五十年代的国语电影也教会不少人国语,至少听得懂,但到六十年代后,学校没有普通话的教育,社会上也不流通,传媒也不用普通话,以至到了七八十年代,大部分香港人不会说普通话,连听也不行,这是在任何中国的方言区所没有的现象。英国人不会理在香港推广普通话的事,只会理会推广英文的事,这当然是英国既定的语言政策。

 

    政权的更迭首先是管治权的更迭,199771日香港回归中国后,语言文字政策就有了明显的更动。在1990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章总则第九条中明文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除使用中文外,还可使用英文,英文也是正式语文。」这就明确了中文在香港的法定地位,同时承认历史,承认现实,保留英文的正式语文的地位。在此基础上,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在历年施政报告中均提出「两文三语」的语言文字政策,即在香港推行「中文、英文,普通话、粤语、英语」这样的双语多语政策,体现香港作为国际大都会的地位,提高香港的竞争力。「两文三语」的语言文字政策进一步提高了中文和普通话的地位,特别是推广普通话,政府将此提到了议事日程。

 

    近来,中国加入WTO2008年北京将举办奥运会,中国越来越向世界开放,香港和内地的交往合作也越来越密切,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流通成为必然的趋势。香港的语言生活中,在粤语、英语之外,还要加上普通话,这是百年来没有过的事,在香港市民心中不可能不引起震动。当人们在心理上从接受到逐渐接受以至普遍接受之后,便会面对现实,开始重视普通话,学习普通话。现在,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大学,都开设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普通话班;从公务员到公司职员、老板,都在努力学习普通话;不少学生家长延聘优秀教师教孩子普通话,如同过去给孩子补习英语一样。这样认真做下去,十年左右,普通话可望成为香港的流通语言。到时候香港就会像广州、深圳一样,像其它粤语区的城市一样,既流通粤语,又流通普通话,普通话的词汇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香港的语言

生活。

 

    这里插一段话。以十年,或者再多一些,十五年、二十年来说,香港推普的时间比起其它城市不能算太长。从全国范范围看,也是要求在2010年初步普及,到2050年全面普及。比起内地的大城市,香港全面推普的时间起步晚多了,但以香港人目前学习普通话的热情来看,却不逊于内地的城市。

 

  纵观香港语言生活的种种变化,便可分析现代汉语词汇在香港社会的应用的特点。下面只是从一般词汇构成的来源——外来词、方言词、文言词、社区词四个方面来看,香港的语言生活在词汇应用方面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比如香港整体社会英语水平高,对吸收外来词的影响) ,这些特别的地方对现代汉语规范词汇有什么影响,现代汉语规范词汇又会对香港的词汇产生什么影响。特别在信息发达的今天,电话、传真、上网、电子邮件,差不多已经普及到大中城市的家庭,语言交流成了十分容易的事,不同社区的词汇交流就频繁起来,互相采用词语的机会就大大增多,从语言学研究的角度看,我们现在真是处在研究社会语言学的好时机。

 

()

 

    先说外来词。外来词活跃在香港的语言生活中,是香港词汇里最具特色的部分。由于香港大量吸收外来词的带动,加速了现代汉语词汇对外来词的吸收。可以说,近五十年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是汉语历史上吸收外来词最多的时候,不仅吸收了大量的用汉字音译的外来词,而且出现了许多包含拉丁字母的外来词,即字母词,书写上突破了方块汉字的限制。在这方面,除了中国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原因以外,香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外来词是现代汉语词汇一般通用词的组成部分之一。从外族外国语言中,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吸收词语到本民族的语言中,是丰富本民族词汇的手段,也是各民族语言交流的正常现象。吸收外来词要有一些先条件,首先这个民族或国家是十分开放的,和其它民族、国家有频繁的往来,有往来就要通过语言这个交际工具,这才有吸收外来词的需要和可能。其次,要对外族或外国的语言有较多的了解,换句话说,本民族要有较高的外语水平,才容易吸收外族的词语,将它按一定规律变为外来词,成为本族词汇的成员。香港在这两个方面均具备优势。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香港经济迅速增长,逐渐成为亚洲和世界级的商埠,成为金融中心、物流中心、旅游胜地,和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贸易往来和

文化交流;而在外语水平方面,香港整个社会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在英国统治的

百多年来,英语的地位是第一位的,政界、商界、学界均以英语为交际的语言,

从这个角度看,英语水平高的确提高了香港在世界上的竞争力。除了英语,香港学习日语、会日语的人也不少,因而在中国范围内,香港具备吸收外来词的最好条件,这是内地其它城市不具备的。尽管内地开放二十多年来有很大进步,尤其像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和国外的经济、文化交流很多,外语特别是英语的水平也提高了不少,但就吸收外来词看,还是不如香港的文化积淀深。当然,中国的开放和外语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近年信息的突飞猛进,知识阶层普遍使用计算机,因而中国社会对于吸收外来词也采取了十分容纳、包含以至欢迎的态度。

 

    以我们的方块汉字来说,不是拚音文字,很难吸收印欧语系和其它语系的词语,加上数千年的封建锁国制度,闭关自守,吸收外来词是很难的,四书五经里,见到什么外来词了?丝绸之路,带来了一些外来词;佛教传入,带来了一些外来词;五四运动,德先生和赛先生带来了一批外来词。正因为吸收外来词如此之难,有香港这块宝地可以多吸收一些外来词,就要特别珍惜。我一向认为,香港是现代汉语吸收外来词的一个窗口,一座桥梁,香港可以多吸收,在语言运用中经过约定俗成,向规范词库不断输送外来词,丰富汉语的词汇。所以对香港较大量地采用外来词要抱宽松的态度。至于哪些能被吸收,哪些不被吸收,则要有一个过程,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欲速则不达。

 

    将香港的外来词和规范词语作比较,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这和社会文化背景有关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可求同存异,多加交流,多作比较。下面分几个类型来说。

 

一、音译词

1.  香港音译词和现代汉语的规范写法一致,这是最理想的情,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应尽量在吸收音译词时就统一写法,包括澳门、台湾在内。例如:咖啡、可可、柠檬、沙龙、克隆、伦巴、华尔兹、麦当劳、肯德基、布尔乔亚、布尔什维克。特别是人名、地名,例如:华盛顿、纽约、伦敦、巴黎、东京。最近内地一份报纸提出,对美国一家公司译为「安龙」还是「安然」,对恐怖分子头子译为「本拉登」还是「本拉丹」,应统一。可见内地也要协调音译词的写法。

2.  香港音译词和现代汉语规范写法不一致,以下括号外是香港写法,括号内是规范写法,例如:朱古力(巧克力) 、梳化(沙发) 、摩打(马达) 、茄士咩(开士米) 、梳打(苏打) 、沙律(沙拉) 、布甸(布丁) 、三文治(三明治) 、拉苏(来苏儿) 、多士(吐司,或烤面包片儿) 、荷里活(好来坞)。这种不一致的写法,是因为粤音音译和普通话音译的不同带来的麻烦。目前香港的写法有的在粤语区通用,因为早已成习惯,流通在本地区已很久,只好保留。在音译人名、地名时的不同写法,更易引起误会,例如:美国前总统里根、香港译列根、台湾译里根,现总统布什、香港译布殊;国名新加坡,香港时译星加坡;电影片名《坦特尼克号》,香港译《铁达尼号》。其实两岸三地可以建立一个互相疏通的机构,在音译人名、地名时尽可能取得一致,不仅在使用中文的范围内方便,也不给外国人学汉语时带来无谓的麻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外国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和科学技术术语译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由国务院语言文字工作部门或者其它有关部门组织审定。」香港在这方面可以主动和内地交流,采用规范写法。

3.  香港用音译词,现代汉语规范词语不用外来词,以下括号外是香港的写法,括号内是规范词语的用法:波() 、士多啤梨(草莓) 、咕(靠垫) 、布(李子) 、车厘子(樱桃) 、派对(小型餐舞会)、茄喱啡(配角) 、士多(杂货店) 、班戟(薄煎饼) (号码) 巴温(第一) 、晒士(尺码) 、巴仙(百分比) 、汰(领带) 、厘士(通花布) 、柯打(定单)。以上有些词香港是音译词和规范词语同时并用,例如:柯打和订单,落柯打和下订单都可以说。有些香港也弃用音译词,多用规范词语,例如:少用士的,多用手杖;少用燕梳,多用保险;少用灰士,多用保险丝。这一类型的音译词,可算作香港粤方言中的外来词,用得多了,规范词汇中也可能吸收一些,和规范词语并用。大多数情下,因为已有规范用法,就不再采用音译。比如,打球、球鞋,不一定再说打波、波鞋了。

4.  现代汉语规范词语接受香港音译词用法,同时保留原有用法,例如:吸收巴士(和「公共汽车」并用)、的士(和「出租车」、「出租车」并用) 。规范词语接受了「巴士」和「的士」,继而又创造了「大巴、中巴、小巴、校巴」及「打的、面的、板的、的哥、的姐 这些词族中,音译的不成语素的字「巴」「的」都成了构词的语素。这一构词的方法打破了原有的成规,因为「巴士」、「的士」各是一个双音节语素,如再构词,都应用上才对,例如:大巴士、学校巴士,打的士、面包的士。但这种说法音节都太长,习惯上尽量不用三四音节的,所以缩为上述的双音词。这种构词方式,在口头用词上还有沿用的,例如:把「唱卡拉OK」叫作「唱K」,可见双音节词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这一点,无论在香港还是内地社会都是一样的。

 

二、音译+意译词

1.  香港用词和现代汉语规范相同。例如:幽默、俱乐部、基因、可口可乐、迷你、浪漫、乌托邦、维他命、味美思、必胜客、激光枪。

2.  香港用音译+意译词,现代汉语规范词语不用。例如:嘉年华(联欢会) 、激光(内地曾用音译词「莱赛」,现多用「激光」,台湾写作「雷射」) 、茶煲(由英语trouble而来,比喻「麻烦的人」,香港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名为《茶煲世家》)

 

三、音译+汉语语素词                                                 

 

1.  香港用词和现代汉语规范词语相同,例如:大巴、中巴、小巴、卡车、摩托车(粤语多叫「电单车」)、芭蕾舞、酒吧、网吧、啤酒、咖啡因、冰淇淋、因特网(又作「英特网」,意译为「互联网」) 、德先生(民主,「德」为「德莫克拉西」之缩略)、赛先生(科学,「赛」为「赛因斯」之缩语)

2.  香港用词和现代汉语规范词语不同,例如:咭片(卡片) 、啤啤仔(香港又作字母词「BB仔」,规范词语作「婴孩儿」,不用外来词) 、作骚(台湾用「作秀」,内地多采用「作秀」,因为「骚」有贬义) 、吧女(内地少用)

 

四、音译+意译+汉语语素词                                        

 

1.  香港用词和现代汉语规范词语相同,例如:保龄球(内地原有「地滚球」一说,后亦用「保龄球」) 、迷你裙、迷你车、托福试。

2.  香港用词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写法不同,例如:爱滋病(香港这一译法似乎病源由性爱而滋生,其实不尽然,所以规范词语用纯音译和汉语语素组合为「艾滋病」。)

                     

五、字母词

 

字母词是将外来词的拉丁字母写法(一般是缩写) 直接书写引入,或将拉丁字母和汉语语素组合成词,也是外来词的一种类型。这种类型早年已有,例如:阿Q、A城、B君、X光。这类词开始数量很少,因为人们不习惯不喜欢看方块汉字的书中,加杂外文字母,觉得这是两回事,风马牛不相及,或者说不愿意外文字母破坏中文书写的美观。曾几何时,字母词已大量出现在中文的书写中,这大概也就是近二十年的事。改革开放,和世界接规,信息科技突飞猛进,计算机进入办公室、进入家庭,字母词也就随这信息时代涌现出来。在规范的《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的修订本中,用「附」的形式,收录了「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共39条。还未包括词典中已吸收的「阿Q」、「卡拉OK」等。虽然数量不多,但承认了这类词进入现代汉语词汇。

 

   关于字母词,语言学界已有很多文章讨论,较系统的阐述,例如刘涌泉编着的《字母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7月第1) ,该词典收字母词2000余条,列明字母词的定义:「汉语拼音字母、拉丁字母或希腊字母构成的以及它们分别与符号、数字或汉字混合构成的词统称为『字母词』」。作者认为,字母词有快、简、明、广四个优点,所以才会在讲究效率的信息社会中不断涌现。这本词典为研究字母词提供了大量语料,在来源上有的也说明是香港用词。

 

   字母词在台湾也有大量的应用,据王敏东着《字母词在台湾》一文中所述,「字母词在台湾从其被使用于报纸,甚至教科书中的情形来看,字母词的使用状可谓是达到了某一种程度的稳定,而台湾的教育界也已注意到这个问题,并成为其『国语推行委员会』资料汇编的一部分。」(《语文建设通讯》,20022月,第69期,香港中国语文学会) 从文中举例可以看到台湾有的字母词和社会背景有关,例如,「AB档案」指的是「秘密档案」。

 

   香港外来词中的字母词,和现代汉语规范词语的写法大多数是一样的,这是因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香港和内地交往频密,信息来源也大致相同。当然,也有些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字母+汉语语素:B股、AA制、B超、VISA(香港用VISA)BP(又叫「寻呼机」或「呼机」,香港用BB机,台湾用B.B.Call)

2.  字母+汉字:卡拉OK(从汉字「卡拉」看不出语素义,OK也并非英语的OK义,这个外来词的构词不成类型,似乎只有一例。关于它的来源,多本词典都认为,「卡拉OK」是日本发明的一种音响设备,日语是「无人乐队」的意思,卡拉=日OK译自英文Orchestra)

3.  纯字母词:WTOAPECVIPDNAISOVCDDVDUFOKTV(卡拉OKTV组合的缩写)。这一类很多同时用中文意译词,例如:WTO,同时用「世界贸易组织」、「世贸组织」、「世贸」。也有纯字母词和中文意译词同时并用的,例如:WTO(世界贸易组织) UFO(不明飞行物) ,我以为在书面语中,这种形式较好,特别在开始使用的时候。等到对纯字母词的认识普及了,再单用纯字母词。

4.  用汉语拼音缩写的字母词,例如:GB(国家标准) RMB(人民币) PSC(普通话水平测试)HSK (汉语水平考试) 。这一类字母词,香港较少用,因为《汉语拼音方案》在香港不通用,只是学普通话的人才懂。这一点不同于内地社会,内地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人名、地名、街道名、报刊杂志名、广告语、商品名,多处可见到汉字和拼音并用,因而以后用汉语拼音表示的字母词会由内地逐渐传入香港。

5.  字母+数字:18K()24K() 14K(香港一黑社会组织名称)F-15(战机) 3D(三维,D代表dimensional)

6.   数字+英文:7-Eleven(台湾王敏东着文《字母词在台湾》,在调查研究的100份问卷中,这个词得分最高。香港口语叫「7字店」。) 3X

 

 

 

   

六、混合语中的英文词。

 

在香港,中文书写和口头用语中,直接加上英文词语,中英文混用,叫混合语。混合语是香港这种中英文并用社会的产物,内地社会过往少见混合语的运用,这是不规范的说法和写法,在香港学界也不提倡,但香港的报刊杂志上仍然常常见到(如香港的《号外》杂志)。混合语中的英文词语不算是外来词,只有极少量的可以算,例如:OK FaxE-mail(内地有时音译作「伊妹儿」),这些也就归到了上述的字母词中了。最近在上海的《新民晚报》上也见到中英混合语的运用,很多内地报纸的广告也用混合语,这可能受了香港的影响,认为混合语新潮,或者显示出读者英语水平的提高。

 

无论从现代汉语规范词语应用的角度看,还是从香港用词用语的角度看,如上所述,不少字母词是和同义的用汉语语素构成的词同时在交际中流通的,例如:可以用「VIP卡」也可以用「贵宾卡」;可以用UFO,也可以用「不明飞行物」或「飞碟」或「幽浮」。这些不同写法的同义词各有不同的色彩,可用于不同的语境,提供修辞的语料。

 

总的看来,香港仍然保持英文为正式语文的地位,用字母词的数量就相对比较多,人们在接受大量字母词的涌现时,特别在网上,心理有足的承受能力,不觉得不顺眼。在内地,书面语中字母词如用得较多,一定有不少批评的声音。不过,在汉字书写中如何控制字母词的合理数量,确实是值得研究、值得重视的问题。

                            

()

 

    再说社区词。社区词不同于方言词,它不是由于地理区域划分的不同形成的,它是由于社会形态的不同形成的。如上所说,在世界上使用汉语的人群,从社会形态这个角度划分,有中国大陆,中国的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台湾省以及中国领土以外的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这里说的社区,是社会区域的简称。因而社区有大有小。还需说明的是,在我提出「社区词」这个概念时,「社区」一词还未在社会上广泛运用,近几年不仅在香港,而且在内地的城市,大量用社区一词表示或大或小的居民区。我在词汇学范围所说的「社区」,要比这个指居民区的社区大。社区词概念的外延指的是社会形态不同的社区,大到中国内地是一个社区,台湾省是一个社区,小到香港、澳门也各是一个社区。

                                                                                                          

这些使用汉语的人群,所拥有的大量的词汇是一致的,语言的建筑材料基

上是一样的,因而在交流上没有什么障碍,特别在书面语的交流上。但由于每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差异,就会有流通于本社区的词语,换句话说,社区词反映了各个社区的差异。从各地社区词构词分析看,多用通用语素构词,

因而它们也可以在各社区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吸收。如果被现代汉语规范词语吸收了的社区词,属于广义的社区词,如果只在本社区流通的,是狭义的社区词。如今信息发达,社区词的交流比以往快得多。

   

具体地说,中国内地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的最高领导有

四套班子,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全国人大委员长、国务院总理、全国政协主

席;近二十多年中国在经济上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既实行计划经济,又实行市场经济,所有制包括国营、民营、合资企业多种形式,目前中国也已成为世贸组织成员,这预示经济进一步和世界接规,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政治、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必然带来人们思想的开放,文化的提升。反映在语言生活上,首先是新词新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各类新词新语词典出版,不下十数本,就是证明。如果计算一下数量,则动辄几千个。其中一部分词语属于社区词,反映的是中国内地社会的新事物、新概念,也主要在内地流通。例如,政治方面的「两个文明」、「三讲」、「三个代表」、「四套班子」、「五个一工程」、「希望工程」、「送温暖工程」、「权钱交易」、「倡廉反腐」、「双低家庭」、「一站式办公」等。再如,教育方面,关于高考科目改革有「3X」的新词,「3」表示语文、数学、外语3科必考,「X」表示各高校根据本校要求,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科目中自行确立一门或几考试科目,高考是牵涉千家万的事,「3X」很快就成了通用词。又如,体育方面,最近内地大小报章上出现了「吹黑哨」这个词,指的是在内地足球赛中,有的裁判收受贿赂,在正式比赛时,就有意褊袒一方,吹「黑哨」,企图影响赛果。如果每天读几份中文报纸,流通于内地社会的社区词跃然纸上,让你应接不暇。

 

    在香港,如同本文第一部分所述,百年来同内地的社会形态完全不同,199771日是个分界,之前受英国的统治,之后回归中国。就是回归前也与祖国血脉相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未被英国同化,因而有中西文化的交融。在经济方面始终由市场机制主宰,据报导,在国际上极具影响力的美国传统基金会去年底发表的「二OO二年经济自由度指针」,香港连续第八年获选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系。可见回归后,并未改动香港的自由经济制度。这种社会背景,对香港人的语言生活也有积极的作用。比如,香港人见多识广,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经商的灵活头脑,也反映在本地社区词的组造上。根据我从香港中文报刊上收集到的千把个社区词来分析,香港社区词的特点可以从内容来源方面和构词特点两个方面来看:

 

一、内容来源方面:

1.  从内容方面看,反映本地政治架构的词语很多,体现香港的社会形态特征。这方面包括香港回归中国前后的政府机构和官职的专有名称,各政党、社会团体的专有名称,政府政策的特定用语,也包括表示不同阶层名称的固定词语。例如:港督、总督、布政司、律政司、特区首长、政务司、财政司、政务职系、政务主任、廉政公署、纪律部队、驻港部队、太平绅士、民主党、自由党、民建联、港进联、民协、草根阶层、夹心阶层、弱势团体、负资产人士、中产阶级、平民、富豪、超级富豪、直通车、直选、间接选举、自由港政策、居留权等。

2.  从经济方面看,反映金融股票内容的词语很多,体现香港金融中心的社会特征。例如:恒生指数、恒生综合指数、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恒生香港中资企业指数、恒生中国内地综合指数、创业版指数、蓝筹股、红筹股、国企股、二三线股、地产股、能源股、垃圾股、毫股、牛市、熊市等。

3.  从文化教育方面看,香港既保留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吸收西方各国文化,反映出这个商业社会思想开放的特征。例如:两文三语、母语教学、专上程度、语文评核、优才计划、康体艺术、主流文化、百报城、专栏文化、八卦文化、八卦杂志、无厘头文化、即食文化、四大天王、十大中文金曲奖、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帝、影后、三级片、香港小姐、亚洲小姐、华裔小姐、世界小姐等。

4.  社区词中也有不少黄色架步及黑社会用语,反映了这个社会中的另一个角落的情景。例如,有关黄色架步一类的词语有:红灯区、一楼一凤、凤楼、凤姐、北姑、鸡窦、鸭店、出街、买钟、纯粹租房、时钟酒店、性工作者等。有关黑社会一类的词语有:三合会、新义安、14K、保护费、班马、白纸扇、斋坐等。

5.  社区词中有不少表示积极取向的词语,含有敦促、鼓励的意义,还有的词语反映香港市民爱做善事的优良品质,包括有影响的慈善机构的名称。例如:东华三院、保良局、仁济医院、义工、善老、善长、善款、慈善骚、公益金、公积金、强积金、强医金、毅进计划、展翅计划(也是比喻造词) 、伤健人士(较「残疾人士」、「伤残人士」更富积极意义)

6.  喜由电影、电视连续剧中选取人名或片名,作某类人或其它事物的代表,显示了香港本地娱乐媒体在大众中的作用。例如:阿灿、表叔、教父、省港旗兵、小强(,即蟑螂)

7.  由外来概念带进本港,多为意译词,也有外来词。例如:议员、白皮书、绿皮书、白领阶级、蓝领阶级、白马王子、灰姑娘、童子军、金婚、钻石婚、梦工场、红灯区、下午茶、清吧、芬兰浴、嘉年华、夜总会、狂野派对、猎头公司、高桌晚宴。

8.  香港,有一部分社区词来自粤方言词,因为香港社会百多年来都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而以广州为省会的广东省在1949101日以后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有一部分反映原社会形态的粤方言词,在广东可能就不用了,慢慢消失了,而在香港却继续沿用,成为在香港流通的社区词。例如:花红、袍金、名媛、炒鱿鱼、八卦杂志、师奶杀手、阿二靓汤。

 

二、构词特点方面:

 

1.      香港社区词构词和一般通用词的构词方式是一样的,从汉语语素库中选择语素,选用惯用的构词方式(并列、偏正、动宾、动补、主谓)将语素组合成新词。其它社区的社区词也是这样,因而尽管是在某个社区流通的词语,在一定的语境中,也很容易被其它中国人和华人所理解。

2.      香港多用比喻修辞手法组造社区词,词语生动活泼,常喜欢用各种动物的名称作喻体,使人喜闻乐见,由此反映香港人在用词上的心理状。例如:草根阶层、夹心阶层、红杉鱼、牛市、熊市、鱼市、金鱼缸、鳄鱼潭、大鳄、大闸蟹、航天员、牛肉干、小人蛇、山狗、狗仔队、垃圾虫、清洁龙、炒鱿鱼、棺材老鼠、水泥森林(即粤语词「石屎森林」)、甘草演员、邻家女孩、斑马线、拍拖报、豆芽恋、飞虎队、打工皇帝、人间蒸发等等。

上例词中,和金融股市有关的词语不少,「牛市」比喻股票普遍上升,「熊市」比喻股普遍下降,「鱼市」是香港报纸上新造词,比喻股票上下跳动幅度很大,如同鱼在水中上下跳动,这个词仍有一定的临时性。「金鱼缸」比喻香港中央交易所,交易大厅有一看台,隔玻璃可以看到穿金红色背心的交易员跑来跑去,如同金鱼在游来游去。「鳄鱼潭」比喻凶险的股市,小股民要有心理准备,搞不好就被财大气粗的「大鳄」(比喻大财团等)吞没。一旦股票大幅下跌,小股民如同阳澄湖运到香港的「大闸蟹」,手脚被捆得牢牢的,把股票卖也不是,不卖也不是,不死活,这比喻将小股民的状形容得活灵活现。

3.      香港还多用借代修辞手法组造社区词,选用某人或某事物极具代表性的某一特征,用来指代。有的还带有幽默、嘲讽意味。例如:「马照跑、舞照跳、股照炒」、白车、上班一族、咖啡妹、饮咖啡、北大人、陈四万、煲呔曾、一哥、手袋党、半唐番、爬格子、红簿仔、飞翔船。

例如,「马照跑、舞照跳、股照炒」,这组固定短语,选取了香港人最具代表性的生活方式来指代香港回归中国后的「五十年不变」。「咖啡妹」和「饮咖啡」并无什么关系,「咖啡妹」指的是检查违例停车的女交通警,用她们穿的一身咖啡色套裙来借代。「饮咖啡」,是选用事物的一个特征来借代,指的是香港廉政公署请人去谈话,可能请他喝咖啡,这人可能被怀疑有非法行为,或者需要他提供证据,用「饮咖啡」表示较客气地对待,既使被怀疑有非法行为,未定罪前,都不是犯人。

再如,「陈四万」指香港特区前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女士,因为她笑口常开,所以喜爱打麻雀牌的香港市民用「四万」来指代她,「四」字如同笑口;「煲呔曾」指现政务司司长曾荫权先生,因为他天天打「煲呔」(粤方言词,即蝴蝶结式领带)而得此称号。这两个称呼富有幽默感,也反映了市民和他们之间的融洽关系。「手袋党」是对香港司署以上女高官的谑称,因为女高官们都拿着一个手袋(手提包)

4.      从构词角度看,香港一些社区词利用共同的构词语素,形成不少词族。例如:

人蛇、小人蛇,女人蛇、老人蛇、人蛇货柜、蛇头、蛇窦、蛇匪

垃圾虫、垃圾邮件、垃圾电邮、垃圾广告、垃圾股

问题儿童、问题少年、问题少女、问题家庭、问题银行、问题裁判(这是在内地报纸上见到的,指吹黑哨的裁判,说明此词族已扩展到内地)

上班一族、打工一族、白领一族、追星一族、兼职一族

阿灿、灿妹、港灿、加灿、美灿、灿师傅

棺材老鼠、沙滩老鼠、电老鼠、老鼠货                       

手袋党、电子党、玉⺈党、跌钱党、假钱党、假药党、灌酒党、拜神党、祈福党、童党

5.      从构词形成的音节数看,香港社区词的音节数,有不少是三、四音节的,由以上所举词族可以见到。因为不少组词的语素本来已是双音节词了(如金牌、教父、皇后、问题、老鼠、垃圾、一族、杀手),再由它们和另外的单音节或双音节词组合,就成了三、四音节词。我在拙文《从社区词中的多音节词说起》(载北京《语文建设》200112)中,论述了这个问题,这里不再赘述。

 

 由以上从各个角度所举的约二百多个社区词的用例看,社区词是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的。狭义的香港社区词,表示的多是只有在香港才会存在的事物或概念。例如:丁屋、木屋、寮屋、公屋、居屋,在香港都是有特定含意的;再如:大闸蟹,也是在香港才能用来比喻小股民,因为在香港人人都懂得吃大闸蟹,到了秋天,大闸蟹的广告贴满餐馆。又如:负资产,是最近常见于香港报端的词,说的是香港在遭受金融风暴之后,楼价急速下跌,有一些在楼价高时买楼的人,此时仍要按高价、高利息供楼,资产成为负数,被称为负资产一族,现时高达二十几万人,这部分人多为中产人士。广义的香港社区词,指的是容易为中国内地和其它社区吸收的社区词,比如以「问题」作为词根的词,内地报刊把「吹黑哨」的裁判叫「问题裁判」就是一例。其它如:白领、蓝领、弱势团体、弱势社群、打工一族、伤健人士、追星族、白马王子、梦中情人、物业、××广场、××花园等。随香港和内地全方位的交流,社区词语可见进一步的互相交流。

 

关于社区词这个语言现象,可以说,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内地、香港、台湾的一些研究词汇的学者都注意到了。我认为,两岸三地所出版的一些新词新语的词典、词语差别词典,一些论及两岸三地词语差别的论文,及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论及词语的论着,是社区词研究的积淀。我注意这个词汇现象始自198511月来香港之后,19863月我应香港大学语文研习所所长霍陈婉媛博士之邀,在港大为一个高级公务员班开设「普通话词汇和中国内地的社会生活」课程,共十讲。当时正是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签订之后,学员感到内容实用,反映到当时的布政司署中文公事管理局,于当年12月即为中文公事管理局开办「普通话传译人员进修课程」十讲,内容是「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近代政、社、经等方面的常用词汇」,目的是「加深学员对中国近代政、社、经等方面用语的认识,以便利他们在翻译和传译方面的工作」。在教学中我注意到,中国自194910月四十多年以来的大量词语,在座的四五十位中文高级主任不了解,特别是政治方面的。这便给我一个启示,一个研究词汇问题启示。中国内地和香港大量用词的差异,不仅是方言区造成的差异,而是社会形态的差异造成的。再从另外一方面看,香港林林总总的中文报刊中,有一些词我也不甚了了,我便开始积累这方面的语料。经过八年教学和研究的过程,包括参阅有关的论着和词典,直到199312月,我在香港国际语文教育研讨会上宣读的论文《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中,明确提出「社区词」这个概念、名称;19968月在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上,宣读论文《社区词》,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它定位;200012月在香港国际语文教育研讨会上,宣读论文《社区词与中文词汇规范之研究》。目前,我正在编写一本《香港社区词词典》,初稿已经完成,约收词语1000条。

 

社区词这个概念、名称提出以后,引起有关朋友的兴趣,研讨中听到很多意见,十分受益。也有学者认同我的看法,于根元教授的《20世纪的中国应用语

言学研究》(1999) 一文中 ,认为社区词的提出,「对整个词汇研究会有重要的

影响」;陈建民教授的著作《中国语言和中国社会》(1999) ,明确采用社区词这个名称,多处论述社区词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周清海教授在《语文测试里的语文问题》(2001) 一文中,也引用阐述了社区词的概念;邵敬敏教授主编的《教好学好普通话资料集》(1998) 收录了有关社区词的简要论述,将社区词介绍给香港中小学教师;特别是邵敬敏教授主编的「中国高等学校文科21世纪新教材」《现代汉语通论》(2001)中,在词汇学部分,吸收了有关社区词的内容,将这一概念引入到大学课堂讨论,这对于研究的深化带来莫大的好处。

 

    最后顺便说说台湾的社区词。台湾和内地、香港的社会形态又不同,只要读读邱质朴教授主编的《大陆和台湾词语差别词典》(香港海峰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就可窥见一斑。下面引用词典「序言」所述的几段话:

 

        四十个春秋人为的封闭与隔绝,致使海峡两岸中断了公开的和畅通的语言交流渠道。语言在两个相互封闭的社会里随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两岸同胞使用的共同语——汉语在文字字形、拼音体系、文体、文风、词汇、语义、修辞以及书写和排印等方面已经出现了值得人们注意的差别。

        各种差别之中,词汇的差别是最显而易见的,因为词汇是语言中发展最快的部分。……

        四十年来,两岸语言生活中反映各自新生事物的新词新语的数量是很大的,如果包括新的科学术语,就将数以万计。另外,旧词添新义的现象也多不胜数,其它如略语、外来语、俗语、俚语、行业隐语又不知几凡,各有千秋。

        每当两岸同胞读到对岸的书刊报纸或听到对方的说话或影视中对话时,都会明显感觉到一种与我迥异的味道,对其中某些词语只能猜理解或「不求甚解」了。有时一些不知其义的词语就像半路杀出来的程咬金或拦路虎,令人莫明其所以然。……

 

 

上面的话正验证了社区词的存在,说明社区词这个语言现象引起人们的注意。两岸三地各有各的一部分社区词,要将它们一一说明,才使大家容易交流。台湾的社区词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一位台湾朋友告诉我,「扫街」在台湾有新义,那指的是一条街一条街地拉选票,原来这是台湾「选举文化」背景下的词;「升斗小民」,指家里没有多存粮食,比喻贫穷老百姓,近似香港的「草根阶层」,这些算是狭义的。「作秀」、「××秀」、「充电」已传到了大陆,「同志」(同性恋) 、「企划」、「空手道」已传到了香港,这些算是广义的了。

 

 

                               ()

 

    三说粤方言词。香港为粤方言区,一直以来,香港社会虽然华洋杂处,最流

通的仍然是粤语,不是英语。虽然到香港定居的人来自四面八方,上海人和江苏

浙江两省的人、福建人、广西人、海南人、江西人以至北方人等都不少,说吴方

言、闽北方言、闽南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北方方言的人都有。这些各地的

方言只能在同乡中流通,且对粤方言产生不了什么影响。几十年来的情是,各

方移民来到香港后,绝大部分都会学习粤语,小孩子、年轻人学得快且准,年纪

大的学得慢还说不准,但至少也做到「识听不识讲」。因为如果不会粤语,给生

活、工作、学习带来很大困难,不要说融入香港社会了。因此,政府还给新移民

免费开办了粤语课程。

 

    香港人热爱自己家乡的语言,称之为母语。在香港学校进行的母语教学,指

的是用粤语教学,而不是用现代汉语的规范语言普通话。至今中小学教中国语文

和各个科目,教师均用粤语;能用普通话教中国语文的学校,也屈指可数。即使

香港教育同工都认可应该用普通话教中文,恐怕也要有十年左右的时间才能逐步

做到。那就是说,要在十年之中不断培训以年轻教师为主体的教师队伍。还不要

说,不少教师现在并不完全认同这个观点。坚持用粤语作为教学语言这个情意

结,一时还很难解开。用本地方言作为教学语言,在中国内地是不提倡和不允许

的了,有关法规不断强化普通话是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语言,特别是目前毕业的

师范生,都要通过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并达到规定的等级。台湾全省用国语作

为教学语言,五十年来成绩有目共睹,就是现在少数人提倡教学生「台语」——

闽南方言,也无伤大雅。海外华人社会,如东南亚各个,学中文也用的是华语。

因而像香港社会用本地方言作为主要的教学语言之一,是不多见的社会现象。

 

    在香港不仅教学语言是粤语,政府的工作语言除了英语,也是粤语;传媒语

言也多是粤语,两大电视台,除了英语台,就是粤语台,香港电台的主要频道亦

如是,设了一个普通话台,但还没做到24小时播音。凤凰电视、阳光电视用普

通话,但香港本地人很少看。传媒语言标志社会的流通语言。本地大部分市民

交际生活用语,粤语是主流。

 

    粤语在香港是主要的教学语言、工作语言、传媒语言、交际语言。近二十多

年,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为代表,加上珠江三角洲的诸多市县(东莞、番

禺、中山、珠海、顺德、惠州等) ,中国南粤一带成为经济发达地区,带动了整

个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因而流通于这个地区的方言也成了强势方言。要和广东

人、香港人做生意的北方人也学起了粤方言,一时有「粤方言北上、普通话南下」

的佳话。

 

    正因为粤方言百多年来在香港语言生活中的主流地位,粤方言的不同于规范

词语的方言词语得以蓬勃发展,不仅流通于口头语言,而且记载于书面语言。在

香港的大小中文报刊上,在双层巴士、小巴、电车、地铁列车各种交通工具的广

告上,在街头巷尾墙上的招贴上,随处可见用粤方言字写的文章和广告。因为这

些粤方言字记写的是无法用通用字记写的粤方言词语,外来的中国人是看不懂

的。几乎没有写不出的粤方言词语,说明粤方言字是成系统的,是十分完善的,

而且在香港十分普及和流通。这种情在其它方言区也少见,特别在内地,强调

书面语文字的规范,报刊上用纯方言写的文章罕见,就算有方言字,也不会普及。

 

    粤方言词中,也有极狭义的粤方言词,这一类在写法上又分为两种情形:    1. 创造粤方言字记写粤方言词语:这类字常常右边用口字旁,是否表示口头上是这么说;左边多为声旁。例如:

      虚词:咁、、哗、、喎、、嚫、 、咩、                 

实词:、佢、冇、唔、孖、、咭、                            

    2. 假借通用字记写粤方言词语,这通用字只用来记粤音,如同音译外来词。例如:

      (判类词「是」) 、点(怎么样) 、点解(干吗) 、紧(相当于动态助词「)

      (还、更) 呢度(这里) 、巴闭(了不起)、求其(随便、凑合)

 

    但是,大量的粤方言词语还是用通用语素构成的,也就是说,是用常用语素

3500个和次常用语素3500个构成的,构成的语法结构也是相同的。从这个角度

看,粤方言词语和现代汉语规范词语本是同根生的情形就再清楚不过了。我们可

以根据以下的例证说明「本是同根生」的道理:

 

1.      粤方言词语保留了大量古汉语词语,追根溯源,古汉语词语是现代汉语规范词语的根,而古代词语的形态从粤方言中还可以看出来。例如:

()、饮()、企()、行()、睇()、嗌() 、谂() 、窦()、卒之(终于)、经已(已经)、今(现在)、至()、未(没有)、走难(「走」为「跑」义、逃难)、翼(翅膀)、髀()、啖()、亦()、抑或(或者)、靓(美、漂亮)

 

2.        大量的粤方言词语和现代汉语词语所采用的构词语素是同义和近义的,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地域的隔绝,古代交通之不发达,封建社会之封闭。但彼此的思维方式是一样的,又有共同的语素库,只是你拿了甲,我取了乙,而甲乙是同义或近义的,真是不谋而合。例如:

 

a.         单音节词的习惯用法不同,粤方言的和现代汉语的二者合来又是一个并列式合成词,例如:

 

粤方言习用

 

现代汉语习用

合成词

计算

霸占

光亮

夜晚

肥胖

细小

贴近

理踩

停泊

疯癫

凶恶

说话

            

b.         粤方言词语和现代汉语词语构词语素有一个相同,一个不同,不同的是同义、近义语素;或者两个构词语素都不同,但对应起来,又都是同义、近义语素。例如:

 

现代汉语词语:

铁丝

皮毛

零食

小孩

台球

钱包

水管

录相

粤方言词语 

铁线

皮草

小食

小童

桌球

银包

水喉

录像

 

现代汉语词语:

卧室

穿衣

冰棍

冰箱

饭桌

零钱

发薪

碰壁

粤方言词语 

睡房

雪条

雪柜

餐台

散纸

出粮

撞板

 

3.        也有部分粤方言词语和现代汉语词语只是构词语素的语序不同,意思是相同的。例如:

 

鸡公、公鸡

质素、素质

挤拥、拥挤

取录、录取

人客、客人 

晨早、早晨

千秋、秋千 

比对、对比

 

如上所述,正因为粤方言词语也用通用语素构词,它和现代汉语词语有「本是同根生」的密切关系,在粤方言成为强势方言时,才有可能向现代汉语词库输送词语。这些年「粤方言北上」,主要说的是词语北上,而不是粤音北上。规范词库吸收的有:打工、打工仔、打工妹、发烧友、包二奶、饮茶、茶餐厅、大排档、即食面、生猛海鲜、埋单(买单)、打包、私家车、私家路、铺位、管理公司、商住两用、安老院、老人院、发廊、美发厅、焗油、减肥、瘦身、刷鞋、大出血、塞车、家俬(俬是粤方言字)等。

 

                   

                               ()

 

    最后简单说说文言词。前面谈到粤方言词保留了一些古汉语词,这里讨论的是香港的语言生话中对文言词的使用。由于文言水平一代不如一代,香港和内地一样,对文言词的使用,远不如对外来词、字母词、网语词的热衷。问大学生「出尔反尔」的「尔」是什么意思,「悬壶济世」的「壶」是什么意思,没有几个人知道;问WTOBB机、卡拉OK是什么意思,没有人不知道的了。很多人对文言词的意思不甚了了,也就不敢用了。

   

    相对来说,香港社会对文言词的使用比内地还要多一些。主要在婚丧喜庆的场合,给客人、嘉宾发的帖子上多用文言格式(香港恒生银行专门印了一个小单张,教给人们如何写这类的文言);在报纸上登的讣告,是文言用语,有庄重的修辞色彩,是白话不能代替的。在1949年以后,特别是「文革」十年,内地对传统的一些礼仪都当成「四旧」给破了,随之而去的是不少的礼貌用语,包括文言用语。而香港社会仍然保留不少传统的礼仪,随之便保留了一些礼貌用语和文言用语。

 

    在香港的中文信函中,公函无论上行、下行,在称呼、敬语、谦词、祝语的使用上,都采用不少文言用法。私人信函,在知识阶层还有不少夹用文言词。这一类的文言词语,在应用文写作一类的书中,会较详尽的列出。特别是在台湾出版的这一类书,所列最为详尽。例如,各式的提称语有「尊鉴、赐鉴、钧鉴、大鉴、惠鉴、台鉴、雅鉴、勋鉴」,启事敬辞有「敬禀者、敬启者、谨启者、兹启者、径覆者」,各式的颂扬语「德劭年高、勋声卓著、匡时济事、胸藏万卷、潇洒倜傥、淑外惠中、传道授业、化雨春风、仁心济世、功着杏林、运筹有策」等等;而内地的公文基本上不用这些词语了。两岸三地在这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少用文言词是一个社会现象,这和中文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在社会越来越走向文明的今天,能不能多用一些文言词(包括有文言成分的成语),普及一些文言词,让一些文言词「死灰复燃」,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舶来品需要,国粹也需要。 

 

                            

参考书目:

1.      陈章太、戴昭铭、佟乐泉、周洪波编《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12月第一版。

2.      陈建民着:《中国语言和中国社会》,广东教育出版社发行,199912月。

3.      李翀、许锡挥主编:《粤港澳文化关系》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8月。

4.      邱质朴着:《大陆和台湾词语差别词典》,海峰出版社,1994年。

5.      徐国庆着:《现代汉语词汇系统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月。

6.      香港中国语文学会统筹:《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2月。

7.      方艺玲、郑振峰、赵学清着:《词汇应用通则》,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1月。

8.      贾彦德着:《汉语语义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9月。

9.      田小琳着:《香港中文教学和普通话教学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

10.  徐国庆着,《现代汉语词汇系统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月第一版。

11.  葛本仪着《汉语词汇论》。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9月第一版。

12.  汤志祥着:《当代汉语词语的共时状况及其嬗变》,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3月。

13.  王力主编:《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06月。

14.  刘涌泉编着:《字母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7月。

15.  曾子凡着:《广州话普通话口语对译手册》,香港三联书店,1982年。

16.  曾子凡着:《广州话、普通话语词对比研究》,香港普通话研习社,1995年。

17.  张励妍、倪列怀编着:《港式广州话词典》,万里书店出版社,19996月。

18.  梁雅玲着,《普通话与广州话常用句型对译》,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7月第2(修订本)

19.  黄湘阳主编,《应用文》,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0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