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牛车水和茨厂街

 

汪惠迪

 

 

 

  新春时节,见到姚德怀先生。姚先生将他与黄河清先生讨论“唐人街”的文稿给我。拜读后,我深为姚、黄二位先生长期以来孜孜不倦地探求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的精神所感动。
  在他们的文章中,“唐人街”的书证推前了15年。在《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中,“唐人街”的书证出自王咏霓的《归国日记》(1887年),补充的新的书证出自志刚的《初使泰西记》(1872年)。其次,补充了“大唐街”,并说:“唐人街最早叫‘大唐街’。” 书证出自纳兰性德的《渌水亭杂识》(1673年),比“唐人街”早了整整两个世纪。第三,补充了“中国城”( 引自张德彝:《航海述奇》,1866年)。
  按时间顺序排一排:大唐街(1673年)→中国城(1866年)→唐人街(1872年)→唐人城(1875年);现在使用频率较高的“唐人街”还是后起的。
  《汉语大词典》对“唐人街”的解释是“外国有些城市中,华侨聚居的街或区”(第3卷第366页);《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海外华侨聚居并开设较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店铺的街市”(2002年增补本,第1227页);《应用汉语词典》的解释与《汉语大词典》相同。这三部词典的解释都用了“华侨”一词,《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将“华侨”改为“华人”,这一字之改,凸现了时代特色,贴近了人们的语文生活,因而非常重要。不过,联系新马华人的语文生活,“唐人街”的释义似仍有可斟酌之处。
  新加坡是个以华族为主的多元民族的城市海岛国家,说它是个国家,其实是一个国际大都会,华族占全国总人口的76.8﹪(2000年)。新加坡华人的身分不是华侨,而是新加坡人。新加坡也有外界所谓“唐人街”,但是当地人不说。新加坡人用华语说,叫Niucheshui(牛车水);用粤语说,叫Ngau Che Sui(牛车水);用马来语说,叫Kreta Ayer;用英语说,叫 Chinatown。
  “牛车水”在新加坡的市区,是个著名的旅游点。1976年前,它的范围为桥南路(South Bridge Road)、新桥路(New Bridge Road)、水车路(Kreta Ayer Road)和克罗士街上段(Upper Cross Street,俗称海山街)这四条主要街道所围绕的一个长方形地带,以后逐渐扩大。早年,我国沿海诸省的人民“过番”,到新加坡谋生,牛车水是他们最早聚居和开发的地区之一。
  今日牛车水,平时熙来攘往的主要是外国游客。每逢华人的重大节日,当地人也前往游逛。去年农历岁晚,“牛车水”就成了一片红色的海洋,宝塔街(Pagoda Street)等四条主要街道两旁排列着400多个年货摊。入夜灯火通明,辉煌灿烂,当地人,外国人,摩肩接踵,人潮如涌,过年的气氛浓得化不开。
  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的茨厂街(马来文为Jalan Petaling,英文为Petaling Street),外人把它叫做“唐人街”,可是,当地华人并不认同,因为吉隆坡至少有70﹪的人口是华人。
  我举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例子是想说明,姚先生说外国人所谓Chinatown,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名称,这是非常正确的。因此,词典如何解释“唐人街”,方能涵盖全世界的Chinatown,还得动动脑筋。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