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灿”和“港灿”

 

汪惠迪

 

                                                                  

200010月,笔者回到香港,才知道香港出了个“港灿”。

介绍“港灿”,不得不从“阿灿”说起。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东南亚的华人,大多认得“阿灿”,年长一点的大约还记得“阿灿”的来历。1979年,香港播映一部电视连续剧,叫《网中人》,里边有个角色叫程灿。

程灿是刚从大陆到香港的移民。他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面对陌生的人、陌生的文化、陌生的价值观……一切都陌生的他,跟周围的人和事,自然就产生种种的不协调。后来,“阿灿”就成了来自大陆的新移民的代名词,并衍生出“灿哥”和“灿妹”,均含贬义。

20多年前,笔者从大陆到香港,在港人眼中,自是阿灿一个,所以对“阿灿”此词颇为敏感。然而人家都对你另眼相看,都这么背地里称呼你,媒体也都这么用,你奈他何?

说到“阿灿”,又使人联想起从内地出差到香港的干部,香港人把他们叫做“表叔”或“表婶”。“表叔”源自样板戏《红灯记》中李铁梅的唱词:“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这位“表叔”也进了港人编的粤语词典了。虽然“表叔”还不像“阿灿”那样含有明显的贬义,但是褒义是绝对没有的。殃及池鱼的是,新加坡人到香港,因为不会说广东话或者说惯了华语,一开口,竟有香港人以为他们也是“阿灿”或“表叔”呢!

我朋友编了一部很实用的《港式广州话词典》,里面就有“表叔”,说是“戏称”,也就是开开玩笑的说法。可是,港人回到内地,连中央首长都称他们“香港同胞”呢!老百姓则叫他们“香港人”。“香港人”、“新加坡人”、“美国人”……是不含贬义的啊!

千千万万香港人的“乡下”(故乡)都在大陆,他们也常常“返乡下” (回乡),然而他们之中竟有相当一部分人瞧不起自己的国家,瞧不起自己的同胞,瞧不起大陆输港的货品。香港回归祖国已经五周年了,可是一部分港人的自我优越心态依然不变。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袭击周边国家和地区以来,香港经济陷入低谷,港人纷纷北上内地觅职。每当内地机构来港招聘人才时,港人前往应征者可谓人潮如涌。有些香港人终于发现“今时唔同往日”了。他们到内地去走走,从深圳、广州到上海、北京,特别是到上海,不得不惊叹大陆这几年变化之快、之大,以至于要以“港灿”自谑了。“港灿”并不是内地同胞的发明创造,而是香港人活跃思维下的“创意”。香港人的可爱,这也算是一种表现吧。

不言而喻,“港灿”是“阿灿”的仿词。“阿灿”是因为他姓程名灿,由专名演变为通名;“港灿”可不是姓港名灿,它所传达的信息是,现在香港人去到上海等大城市,就好像当年程灿来到香港,觉得自己是“香港程灿”了。当年贬低人家,如今自我贬抑。真是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部分歧视大陆新移民的香港人,是否已从“港灿”一词中获得若干启示,并调整自己的心态呢?不得而知。

当笔者也许还是某些港人眼中的“阿灿”时,笔者有幸到新加坡工作,一呆竟然十多年。在这人生旅途中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岁月里,没有一个新加坡人歧视我。新加坡人比香港人厚道得多,他们对在新加坡工作的中国人,还是尊重的,至少没有创造出“阿灿”、“表叔”、“表婶”、“大陆仔”等词语来“戏称”人家。虽然新马媒体把一些年轻的到新马不久的中国女孩叫做“小龙女”(含贬义),但是,总算还没有“小龙男”,而且新加坡的主流媒体比如《联合早报》规定避用“小龙女”,以免伤害在新加坡的年轻的中国女性。

香港人大约没有想到,大陆同胞竟有一天比自己还阔。今天,大陆同胞怀揣银两南下香港旅游,潇洒地花钱,被当作“大爷”款待,没人敢叫他们“阿灿”或“表叔”。你看,语言是何等地无情啊!词汇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词语能迅速地反映出社会的风貌。当年好“巴闭”(自负),讥笑人家是“阿灿”,哪里想到今天要用“港灿”来自谑呢!

笔者不希望“港灿”进入香港粤语词典的修订本,希望它只是昙花一现。但是,笔者期待着若干年后的香港粤语词典修订本能将“阿灿”删除,或至少注明它是“旧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