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國語文學會 杨欣儒 2009 年 1 月

乔治市路名译法刍议
杨欣儒

   欣闻槟城州华人大会堂图书馆、报界俱乐部与中文报记者协会将于十一月初联合举办“乔治市路名译名工作营”。这个工作营对槟城州政府在乔治市设立中文路牌的倡议,肯定有积极的意义。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曾今年于7月2日,在首都联邦饭店举办了“词语译名工作营”(包括吉隆坡路名译名),这个工作营可以说是第一个州属响应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的活动。希望其它州属的华人大会堂或报界俱乐部也将响应类似的活动。
   作为土生土长的乔治市人,笔者从小就耳熟能详各街道的路名。所以这里想提出刍议,以供工作营参与者的参考。
首先是乔治市路名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中英(或者也可以说华巫)的路名驴唇不对马嘴。从头条路到七条路,马来文的路名不是Jalan Satu到Jalan Tujuh,反而是Jalan Magazine到Lebuh Cecil。吉隆坡和其它州属也的确存在这种名异实同的路名。对待这类路名,我们只能按照约定俗成的原则,保留原有的中文路名,不音译或意译。
   工作营将制定“乔治市路名译名表”,该表是按英文专名的字母排列,斜线后列Jalan ,Lorong等通名。这些通名我们可以按对号就座原则,不一一翻译,只译专名。照理Lebuh(Street) 的华文通名是街,而Jalan(Road)则要译成路。不过目前通名的译法有些却不一致,例如Lebuh Campbell译为新“街”,而Lebuh Noordin却译成二条“路”。
   关于通名的译法,笔者向来都坚持凡是华文已经有的,就不宜用音译。例如Jalan就必须采用“路”,而不是“惹兰”或方言的“律”; Lorong是“巷”,不是“罗弄”,也不用方言音译的“冷”( Lane)。对于一些方言的路名,如果违反华语的构词规则,也应该改正。例如“姓李桥”“姓周桥”,华语就应该称为“李氏桥”“周氏桥”。其它如Lorong Madras译为“油较巷”就让人莫名其妙,因为华语根本就没有“油较”这个词儿。
   乔治市许多路名仍然保留殖民时代色彩,根据英国人的名字而取。这种路名的译法宜根据新华通讯社编的《英语姓名译名手册》(第四版)(商务印书馆,2007年1月),因为我国主要的华文报翻译外国的英语姓名时,也是参照这本书的。有些音译很失败,例如Lebuh Farquhar的华文译名为“华盖街”,殊不知华盖有两个义项,其中一个是贬义,指“迷信的人认为运气不好,是有华盖星犯命,叫交华盖”(《现代汉语词典》。鲁迅的《自嘲》诗就有“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句子,意思是华盖在上,就要给罩住了,只好碰钉子。所以华盖并不适合作为道路的译名。如果根据《英语姓名译名手册》,这条街的正确译名是“法夸尔街”。至于从华文翻译为英语的,也有失败的例子。西南区的“立信花园”是个很有意义的名字,不过翻译为英语“Lip Sin”就显得逊色,因为lip是唇,sin是罪,lip sin成了唇舌之罪。难怪该区的教会不取此译名,反而采用汉语拼音的Li Xin了。
   工作营在讨论乔治市路名的译法时,相信会面对其它问题。不过如果几个大原则确定好了之后,路名定名的工作将会很顺畅地进行。预祝工作营成功举办!

刊载于马来西亚《南洋商报·言论版》2008-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