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方言词基本特征略述+

 

曹 炜*

 

 

提要  文章以《现代汉语词典》及《现代汉语词典补编》所收录的4278个方言词作为考察的对象,着重对现代汉语方言词在音节结构、词义架构、内部构造上所具有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方言词;音节结构;词义架构;内部构造;基本特征

 

    就“方言”这个术语来说它既包括地域方言也包括社会方言但在现代汉语言学中,除非特别指明,否则一般所说的“方言”即指“地域方言”,所以我们这里所讨论的“方言词”实际上就是指“地域方言词。至于“社会方言词,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关于“方言词”这个术语的内涵,在学界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方言词指的是在方言地区流行而尚未成为共同语词汇成员的词语1;另一种意见认为,方言词指的是共同语词汇中那些来源于方言的成员2。从所持这两种意见的人数来看,前一种意见似乎影响更大一些。但我们比较倾向于后一种意见,因为我们觉得,我们是在现代汉语词汇的框架内来谈论方言词现象的,这种词汇现象只能是共同语的词汇现象,而不应该是别的。那些在方言地区流行而尚未成为共同语词汇成员的词语确实也值得研究,但那是某种方言研究的一部分,而不应该成为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的对象。因此,有的学者建议,将共同语词汇中那些来源于方言的成员称之为“方源词”,以区别于那些在方言地区流行而尚未成为共同语词汇成员的“方言词”。3

关于现代汉语方言词的状况,我们所知甚少。几乎所有讨论现代汉语词汇现象的专著或现代汉语教材对“方言词”现象往往是三言两语一笔带过。这种语焉不详的背后所隐藏的是大家对“方言词”这种词汇现象缺乏深入的研究这么一个现状,我们甚至至今无法获知方言词在音节结构、词义架构、内部构造上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更遑论其他。

现代汉语词汇家族中有多少方言词,似乎颇难说清楚。我们这里暂且以基本反映现代汉语词汇概貌的《现代汉语词典》及《现代汉语词典补编》(下简称《词典》)4 所收录的4278个方言词(作者案:词典中以<>标记标注)作为分析、研究的对象,对方言词的基本特征作一个全方位的考察。

首先,从音节结构上来看,方言词中两个以上音节的词要大大多于单音节词;同时,在两个以上音节的词中,虽然双音节词居多,但三音节词(包括一部分四音节词)也竟占到近1/3,是单音节词的两倍多。详见“表一”。

 

    表一

 

     单音节词

      双音节词

      多音节词

数   量

       472

       2773

        1033

百 分 比

     11.03

      64.82

       24.15

例   词

巴、坌、大、掼、扛

碍难、差池、哄弄、噱头、粮子

白毛风、长生果、

后罩房、旮旮旯旯

   

其次,从词义架构上来看,方言词的词义架构比较简单清晰,即以单义词为主,多义词较少(详见表二)。有些词在原来的方言中意义丰富,义项很多,但是到了普通话中则义项锐减。如“肉头”一词在北方方言中有10多个义项:①傻瓜;②称妻子有外遇的人;③吝啬,吝啬鬼;④强而不开明的人;⑤又犟又难对付的人;⑥软弱无能,窝囊;⑦鱼、肉、瓜、菜和果品的可吃的部分;⑧比喻重点、精华;⑨遇事畏缩,不敢出面;⑩死板等等5,而到了普通话中则只保留了其中的①③⑥⑨等4个义项。“噱头”一词在吴方言中原本也有6个义项:①引人发笑的话或举动;②花招;③本事;④长相,相貌;⑤滑稽;⑥好看等6,但到了普通话中则只保留了其中的①②⑤等3个义项。甚至有些原本是多义词的到了普通话词汇家族中就成了单义词。如“光棍”一词在北方方言中拥有10个义项:①聪明的人;②一无所有的人,无依无靠的人;③袍哥成员的别称;④骗子;⑤英雄,好汉;⑥赌棍;⑦单身汉;⑧精明,办事利索;⑨爱逞能,爱出风头;⑩形容人气量小,脾气大7;而到了普通话中则只保留了第七个义项。又如“派司”在吴语、粤语中均为多义词:①通过;②打桥牌时放弃叫牌;③通行证,工作证;④扑克等,但是到了普通话中则只表“通行证,工作证”之义。又如“唛”在粤语中也是个多义词:①商标,牌号;②空罐头盒;③玄孙;④筒,罐头盒等,而在普通话中则只表“商标”之义。其他的像“发毛”、“汉子”等单义方言词原本也均为多义词。而且即使在多义词中,也以包含2个义项的双义词为主,约占89%,三义词极少,只占近9%,至于四义词、五义词则极为罕见,而包含6个义项的词我们只找到1(详见表三

 

    表二

 

          单义词

          多义词

数   量

          3776

           502

百 分 比

         88.27

          11.73

例   词

抄手、抖搂、掇、渍、编算

巴望、多咱、卖呆、摆划、道眼

 

    表三

 

   双义词

   三义词

  四义词

五义词

六义词

数   量

    447

    45

    7

  2

  1

百 分 比

   89.04

   8.96

  1.4

 0.4

 0.2

例   词

边厢、粉、笃定

兜翻、撸、清油

封皮、跟脚、花头

大大、作情

抓挠

 

从词的内部语素构成情况来看,方言词中合成词要大大多于单纯词(详见表四);而单纯词又主要以单音节单纯词为主体,将“表一”同“表四”对照起来看,可以发现:单音节单纯词要占到单纯词的91.3%。在合成词中,复合式为主体,附加式次之,重叠式极少(详见表五);在复合式词中,又以偏正型居多,占到总量的一半强,动宾型次之,只有偏正型的一半,联合型又次之,只有动宾型的一半,至于主谓型、联合型,则数量较少(详见表六)。

 

    表四

 

          单纯词

        合成词

数   量

           517

         3761

百 分 比

          12.09

         87.91

例   词

腌臜、浜、煸、胡噜、筛、虸蚄

巴结、船户、打脚、敢是、豆腐衣

 

    表五

 

      复合式

      重叠式

      附加式

数   量

      2886

        25

       849

百 分 比

      76.76

       0.66

      22.58

例   词

听说、夜饭、姨娘、诈尸、妆新、触眼

粑粑、恶恶实实、糊糊、囡囡、失失慌慌

老酒、近乎、姐儿、尖溜溜、花头、屉子

    表六

  

  联合式

   偏正式

    动宾式

   补充式

  主谓式

 

493

   1502

     815

     35

    40

百分比

17.09

   52.06

    28.25

    1.21

   1.39

 

安稳熬磨般配稠糊

凑拢

庵堂白果松背篓长年

把家扳本包打听吃水搭帮

把稳扯白打紧打住定当

耳沉眼离心慌头难天晓得

 

这样,我们就可以对现代汉语方言词的基本特征作一个初步的、简单的概括和归纳:

1)从音节结构上来看,现代汉语方言词基本采用双音节形式,双音节词成为现代汉语方言词的主体,其次是三音节(包括一部分四音节)形式,较少采用单音节形式。

2)从词义架构上来看,现代汉语方言词以单义词为主,单义词竟占总数的将近90%,而且即使是多义词,也以包含2个义项的双义词为主,词义架构简单清晰,一般不存在辗转引申的情况。

3)从词的内部结构来看,现代汉语方言词以合成词为主体,单纯词很少;在合成词中,主要采用词根复合的方式构词,附加式次之,重叠式极少;在复合式词中,又以偏正型居多,占到复合词总量的一半强,动宾型次之,只有偏正型的一半,联合型又次之,只有动宾型的一半,主谓型和联合型数量很少。

 

在对《词典》所收录的方言词的基本特征的考察中,我们还有一些意外的收获。

首先,我们发现有10个被《词典》标注为方言词的,同时也是音译外来词(详见表七)8。这些词显然是作为借词先进入到某个或某些方言中,开始只在特定的地域内使用,如“水汀、巴士”等作为来自英语的异域词开始只是在吴方言区和粤方言区使用,后来才同其他方言词一道进入到普通话的词汇系统中。从这里可以看到,方言词同外来词实际上是存在着交叉的,虽然两者均属于现代汉语特殊来源的词汇,但两者并非完全不相容。像“堪达罕、派司、水门汀、巴士、凡立水、菲林、裂巴、听”等,既可以看作是方言词,也可以看作是外来词。所以,严格地讲,方言词所对应的是共同语词,正如外来词所对应的是本民族词一样。之所以人们往往将两者放在一起讨论,是因为对普通话固有词语来说,方言词、外来词均属于借词,均为有着特殊来源的词——与它们对立的是传承词。

   

 

    表七

   

堪达罕

派司

水门

巴士

凡立

菲林

方言种类

北京话

吴语/粤语/西南官话

吴语/东北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

粤语

不详

粤语/客家/闽语

外来语种

蒙古

 

其次,我们发现,在4728个方言词中,与普通话非方言词构成同音同形词的竟多达621个,占全部方言词的13.13%。如:打问、打头儿、大白、大班等。可见,从各大方言词汇中吸收一部分词语进入普通话词汇是形成现代汉语同音同形词的一条重要途径。还有一部分词与普通话非方言词形成同素逆序同义词。这类词我们共找到23个,兹列如下:

笆篱——篱笆、倒反——反倒、较比——比较、闹热——热闹、人客——客人、

是凡——凡是、扎挣——挣扎、才刚——刚才、该应——应该、规正——正规、

鸡公——公鸡、栏栅——栅栏、利便——便利、利麻——麻利、溜滑——滑溜、

怕惧——惧怕、钱纸——纸钱、头势——势头、图希——希图、腿绑——绑腿、

味气——气味、噪聒——聒噪、直正——正直

 

这几十对词,前者同后者理性义完全相同,所以《词典》也便用后者来诠释前者。

此外,普通话非方言词中所存在的同形异义现象在方言词中也存在。如“打眼1”表“惹人注意”之义,而“打眼2”则表“买东西没看出毛病,上了当”之义;“打药1”表“旧时走江湖的医生卖的药”之义,而“打药2”则表“买中药”之义。两者的区别在于“打眼2”与“打药2”结构比较松散,中间可以插入其他成分;而“打眼1”与“打药1”中间则不能插入其他成分。这一点《词典》在注音时都加以了区别。

另外,我们注意到,在普通话非方言词汇中,双音节或多音节词后面带上后缀“子、儿”后若不改变词性,一般也不会改变理性义;而方言词则并非都如此,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种情形是:双音节词带上后缀“子、儿”后,理性义不同,但两者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某种联系。如:

“笆篱”表“篱笆”之义,“笆篱子”则表“监狱”之义;

“老爷”指的是“外祖父”,而“老爷子”则有两个意思:①尊称年老的男子;②对人称自己的或对方的年老的父亲;

“吃瘪”指的是“伏输”,而“吃瘪子”则指“吃亏,受窘”;

“大面9 指的是“大花脸”,而“大面儿”则指“表面”或“面子”;

“爷们” 指的是“男人”或“丈夫”,而“爷们儿”则指“长辈男子和晚辈男子的合称”;

“跟脚”有3个意思:①旧指跟随主人出门,照料伺候;②孩子跟随大人,不肯离开;③鞋大小合适,便于走路;而“跟脚儿”则仅表“随即”之义。

另一种情形是:双音节词带上后缀“子、儿”后,理性义不同,而且两者也看不出有什么联系。如:

“姑娘”指的是“姑母”或“丈夫的姐妹”,而“姑娘儿”却指“妓女”;

“上人” 指的是“父母或祖父母”,而“上人儿”却指“指陆续有顾客来”。

当然,也存在双音节词带上后缀“子、儿”后,理性义完全一样的现象,如“出门”与“出门子”均表“出嫁”“坟山”与“坟山子”均表“用做坟地的山”“高大的坟头”“坟墓后的土围子”等意思,但这样的现象比较罕见。

最后谈谈方言词同口语词的关系。

方言词同口语词不是一码事。虽然在通常情况下,方言词往往就是口语词,即在表达上方言词往往具有俚俗性,口语化,形象性等特征。如“零嘴”之于“零食”“拔白”之于“黎明”“摆子”之于“疟疾”等,前者相对于后者而言,其鲜明的口语色彩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口语词是着眼于词的适用语域对词所进行的分类,口语词相对的是书面语词;而方言词则是着眼于词的来源对词所进行的分类,方言词相对的是共同语词。口语词的数量要大大多于方言词,因为它除了包括方言词之外,还包括“白班儿”“白搭”“重孙”“抽搭”等普通话非方言词。

 

参考文献

1. 周祖谟, 汉语词汇讲话[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

2. 张永言, 词汇学简论[M], 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

3. 武占坤、王勤, 现代汉语词汇概要[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

4. 符淮青, 现代汉语词汇[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5. 许德楠, 实用词汇学[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

6. 刘叔新, 汉语描写词汇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7. 周荐, 论方言词的确定[C], 语言研究论丛,第四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 编者按:《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相当数量的方言词, 本文从这些资料做出了一些富有价值的分析和论述。一向以来, 特别是在处理本文之后, 我们深感《现汉》似有需要在每个方言词之后加注它们所来自的方言区, 以便让一般读者对这些词语有较为明确的认识]  

 



+ 文章表格中的数据由我的硕士研究生吴汉江同学提供,特此说明,并表谢忱。

* 曹炜先生,苏州大学文学院。

1. 参见周祖谟《汉语词汇讲话》第67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张永言《词汇学简论》第71页,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武占坤、王勤《现代汉语词汇概要》第225~228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第17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张静主编《新编现代汉语》(修订本)第203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许德楠《实用词汇学》第38~41页,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重订本)第249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陆俭明主编《现代汉语基础》第75页,线装书局,2000;周荐《论方言词的确定》,载《语言研究论丛》第四辑,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2. 参见 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第244~245页,商务印书馆,1990;张斌主编《现代汉语》第231页,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6;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二版)上册第307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 参见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第244~245页。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补编》,1989

5. 参见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第二卷,第19851986页,中华书局,1998

6. 参见 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第一卷,第216217页。

7. 参见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第一卷,第1434页。

8. 表中“方言种类”一栏依据的是许宝华、宫田一郎的《汉语方言大词典》。

9. 本词条已从《词典(修订本)》中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