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陛下”

 

王彦坤*

 

蔡邕《独断》曰:“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陛下者,陛,阶也,所由升堂也。天子必有近臣执兵陈于阶侧,以戒不虞。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所释“陛下”,非无道理,却不全面。其实汉代以“陛下”称皇帝,不但可用于“群臣与天子言”时指斥对方(即用作第二人称),也适用于其他情况下称作为第三者之皇帝(即用作第三人称),甚至还可用于皇帝自称(即用作第一人称)。下面《汉书》各例即是证明。

臣窃观上世之传,若高皇帝之建功业,陛下之德厚而得贤佐,皆有司之所览,刻于玉版,藏于金匮历之春秋纪之后世为帝者祖宗与天地相终《晁错传

君,陛下故相,宜极谏争。(《循吏传·龚遂》)

房与宫对食元延元年中宫语房曰陛下幸宫《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

武因问客陛下得武书,意何如?(同上传)

成帝曰“太子丞正统,当共养陛下,不得复顾私亲。《外戚传下·孝元傅昭仪

例①为晁错上书汉文帝语,“陛下”指称高皇帝刘邦;例②为龚遂与长乐卫尉安乐语,“陛下”指昌邑王(废帝)刘贺;例③、例④为汉哀帝时司隶解光奏言中语,内中,宫指成帝时中宫史曹宫,房指官婢道房,武指掖庭狱丞籍武,客指中黄门田客,两“陛下”均指汉成帝:此四例,“陛下”并用作第三人称。例⑤汉成帝无子,因立定陶王(即哀帝刘欣)为太子,成帝母王太后欲令太子时得与祖母傅太后、生母丁姬相见,成帝未允,因有是语。所云“陛下”则是汉成帝自称。其实,以“陛下”指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史记》已有用例,如:

匈奴遮狭绝道,(李)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李将军列传》)

上闻之,乃使相如责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檄曰“告巴蜀太守……陛下即位,存抚天下,辑安中国。《司马相如列传》)

例⑥“陛下”即用于第三人称(指汉武帝)。例⑦檄文虽则相如执笔,而实为武帝代言,故以“陛下”为皇帝自称,似乎也无不可。

《汉书》中“陛下”除用于尊称皇帝之外,也用于尊称行使皇帝权力的其他人。如:汉平帝代立之时,年方九岁而被疾,元后(于平帝为曾祖母)临朝,《王莽传上》载莽与群臣上疏即称元后为“陛下”,如“莽帅群臣奏言:‘陛下春秋尊,久衣重练,减御膳,诚非所以辅精气,育皇帝,安宗庙也。’”“非陛下莫引立公非公莫克此祸”等均是。又,王莽居摄为假皇帝,莽称元后为“陛下”,而张竦为刘嘉作奏书,复称莽为“陛下”;其例俱见《王莽传上》,此不赘述。                           



* 王彦坤先生,暨南大学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