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與香港方言的詞彙差異

 

盧興翹*

 

 

1  調查目的與方法

穗港兩地一向關係密切,自八零年代改革開放以來,交往越見頻繁。兩地人們交往總會覺得言語之間有某程度上的差異,這種差異反映在詞彙上到底有多大?主要有哪些類型?差異反映了甚現象?這都是本文要討論的問題。

本調查採用了麥耘、譚步雲編的《實用廣州話分類詞典》(以下簡稱《實) 全部詞共6800條,分別在廣州和香港進行調查《實》在1997年出版,詞條較多,體例清晰,編者成書的態度相當嚴謹,是一本能夠代表當代廣州話的詞典,適合作調查之用。調查對象是年齡界於4050歲的中年人。我們不把對象定在老年人和青年人,是因爲老年人雖然生活經驗比較豐富,掌握的詞比較多,但對於新詞的吸收一般比較慢;年青人的情况則剛好相反,他們閱歷較淺,掌握的詞在老中青三個年齡組別中相對來說較少,但對新詞吸收得比較快。中年人處於中間,是最適合做調查的對象。在兩地接受調查的人士屬於知識份子居多。

 

2  廣州方言詞彙與香港方言詞彙的差異

2.1 差異的總體面貌

根據調查結果,穗港之間有差異的詞共有839個,佔整本詞典的12.34%,音義完全相同的詞則有5928(87.18%),穗港的中年人都不懂的詞有33(0.49%)。在839個有差異的詞中,以穗或港其中一方沒有的詞佔最多,其次是詞彙意義的差異。下文只集中討論其中一方沒有的這種差異。

表一:穗港方言詞之間各類型差異的百份比

差 異 類 型

839個有差異的詞

中佔的百份比

在整本詞典中

佔的百份比

數 量

1. 在穗或港其中一方沒有的

86.29 %

10.65 %

724

2. 詞彙意義有差異的

10.37 %

   1.28 %

87

3. 音有差異的

      1.43 %

   0.18 %

12

4. 組合能力有差異的

      0.60 %

   0.07 %

5

5. 感情色彩有差異的

      0.60 %

   0.07 %

5

6. 搭配對象有差異的

      0.36 %

   0.04 %

3

7. 詞性不完全相同的

      0.36 %

   0.04 %

3

2.2 穗或港其中一方沒有的詞

從調查結果所見,香港中年人不認識的詞,和廣州中年人不認識的詞比例上很懸殊。

表二:香港沒有的詞和廣州沒有的詞的百份比

 

839個有差異的詞中佔的百份比

在整本詞典中佔的百份比

數量

香港沒有的詞

84.39 %

10.41 %

708

廣州沒有的詞

1.90%

0.24%

16

 

爲了進一步瞭解這種懸殊的差異所反映的現象,我們把香港中年人不認識的詞再拿到土生土長,七、八十歲的老人家中間調查,結果超過一半的詞(386)是老人家昔日使用過的。這些詞既在香港的老年人和中年人相距的二、三十年間消失,而又在廣州的中年人保留下來,那可以說,舊詞語在香港消失的速度要比廣州快。這些消失的詞主要是關於人物的詞。詞語的消長往往跟社會發展的關係最密切,本文在後面將從這角度分析香港社會的發展和詞彙消失的關係。

穗港的粵語本來同源,在過去一個半世紀中,香港與廣東省之間發生多次大批人口的互相遷移,涉及地區以廣州爲主。最近一次大批遷移是在1951-1955年間,內地進行鎮壓反革命運動、土地改革運動和農村合作化等運動,廣東地區大批人口遷移到香港 (李偉民2001, 3-11) 人口的流動必然導至語言的互動,這時候穗港語言的差距應該不大。從調查所得,廣州方言裏有95%的詞是香港老一輩所認識的,這一點能夠驗證人口遷移對語言造成的影響。50年代到80年代這三十年間,由於政治和社會形勢的變化,穗港的交往減少。香港社會戰後急速發展,舊詞消逝,新詞出現的速度很快,兩地中年人的詞彙差距(特別對舊詞的掌握方面)比老一輩的人稍大,也是可以理解的。

香港中年人不認識的詞中,部分詞反映的事物概念屬於國內所有,例如“大團結”(舊版10元人民幣)“街坊大姐”(搞街道工作的婦女)K 客”(來自香港的人)“泡水館”(出售開水兼營澡堂的店鋪)等。

同義詞多是方言的一個特點。在香港兩代之間消失的詞,多有仍使用的同義詞,相信同義詞之間的競爭是詞彙消失的一個原因。下面是部分在香港消失的詞:

表三:在香港消失的詞

在香港消失的詞

仍使用的同義詞

 

詏交、爭交

嘈、嘈交、嗌交、嗌霎、鬧交、詏頸

吵架

先先

最先、頭先

j早先;最初 k剛才

撑硬脚

死雞撑飯蓋

已遭失敗而死撑到底

奸猫、詐奸、矛賴

奸賴、賴猫、矛

耍賴皮

老朋

老友、死黨

老朋友;知心的朋友

放輕

放低二兩、放低幾兩

俗稱小便

老坑公

老坑

老年男性;老頭。(略帶貶義)

癪滯

腸胃類疾病;消化不良

知微麻利

知微

心眼小;愛斤斤計較

出年時

出年

明年

搵路

搵窿路

比喻走門路;找關係(辦事)

著理

著、啱

在理;有理

實穩

一定、肯定

惡惡脆

咯咯脆

非常鬆脆(常指食物)

撓撓

長賴賴、長賴kwai˨

很長(貶義)

紅轟轟

紅當蕩

紅紅的(貶義)

疏寥寥

疏□□leŋle ŋ

分布得很稀疏

輕寥寥

輕飄飄

很輕

嘜嘜

鹹□□nɐknɐk

太鹹

褪腸頭

生痔瘡

脫肛,即直腸脫垂

立定心水

的起心肝

下定决心

紅毛頭

鬼佬番鬼佬老番

對西洋人的不友好的稱呼

佬

耕田佬

對農民侮辱的稱呼

手震

畀貼士

付小費 (:;貼士:英語 tips 的音譯)

勸交

勸架

爛喊猫

喊包、大喊十

比喻愛哭的孩子

除了上述兩類別外,尚有17個因彼此對事物命名不同而造成的差異,例如談戀愛,穗叫“掹草”,港叫“曬月光”。坐牢,穗叫“踎格仔”,港叫“食皇家飯”。

在香港保留下來而廣州中年人不說的詞共16個:觀音兵、十月火歸天、霞氣、八月十五 (屁股)、作渴、生飛、朱屎喳、黃狗毛、米皇、房車、唐樓、扣布、白車、藥餅、刮粗龍、蘇州過後無艇搭。

 

3  香港社會的發展與詞語消亡的關係

詞彙發展的快慢最能反映社會發展的速度。香港舊詞語消失得快相信跟過去幾十年間在經濟、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快速發展有關。香港從戰後到現在這五十年,人們的生活和意識形態的確經歷了很大的轉變,這都能從詞語的消長得到旁證。消失的詞以詈詞最多,例如:

打靶鬼  (對人辱駡的稱呼)       削仔  (模樣清瘦的男青年)

大眼賊  (大眼睛的人)           四眼狗 (辱駡戴眼鏡的人)

虧柴   (身體孱弱的人)              翻頭婆 (對再婚婦女的貶稱)

本地狀元 (痲瘋病人)                  烏頭  (精神委靡的人)

老水鴨  (老成世故的人)              多事古 (麻煩很多的人)

大底現在不少香港的中年人還記得小時候在家裏或在路旁常聽到老人家動輒用“死、衰、臭、賤、婆、乸、龜、柴、佬、蛋、八”等構成的詞語來駡人的情形,現在相對來說,這種現象已經很少見。粵語的詈詞多,有人認爲是承襲了清代的社會風氣。清代的時候,人們對於有各種缺陷的人,常以嘲弄爲樂,這種風氣一直到辛亥革命之後,仍然如此 (魯金1991112)。香港在60年代教育開始普及,通過學校教育,人生而平等、尊重別人,和整個社會共存共榮的概念變得越來越普遍,人們對於有各種缺憾的人,多抱以同情和包容的態度,而不再是侮辱。70年代,一般家庭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從那時開始,舉凡有甚天灾人禍或遭遇不幸,報界、電視、電臺即呼籲市民捐助。電視臺更製作大型的慈善籌款表演節目,家家戶戶從晚飯後一直看到深宵,慈善節目成爲城中人們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盛事;不少民辦的慈善團體和社會的服務機構,在濟貧和平衡貧富之間的矛盾方面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這種風氣下,咒駡他人和揶揄殘疾不幸的人被看成是沒有教養的行爲,於是很多詈詞漸漸被遺棄。

也由於教育的普及,人們通過書本接觸普通話詞,出現了普通話詞取代方言詞的現象。在香港消失的詞中有兩成多 (90)就屬於這類,被淘汰的方言詞例如有:

插手   (扒手)        雪珠 (冰雹)        膇  (浮踵)

大熱症  (傷寒)        熱癪 (消化不良)    蛾喉 (扁桃腺炎)

翻草   (反芻)        飛鼠 (蝙蝠)        西紙 (外幣)

身跟   (身邊)        鶏  ()               手硬 (有本事)

有心冇神 (心不在焉)        失運 (倒楣)        打估 (猜謎語)

社會經濟的改變也導至農業詞彙消失。50年代以前,新界鄉村的人多從事耕種,香港農村的面貌和傳統的南中國農村毫無二致。50年代以後,香港經濟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前所未有的工業化、商品化、城市化,打破了農村的傳統格局,農人轉而種植高值的經濟作物如花卉和蔬菜等,稻穀種植業日益式微,耕地先縮小後荒廢(楊奇1997432-435)。很多昔日農業的基本用語如“駛田(犁田)、蒔田(插秧)、趕水(利用水渠引水進行灌溉)、短軟(掐去農作物的頂尖,以利其結果或分枝等)”等,現在很多香港中年人都從未聽過。

魚塘養殖業和禽畜飼養業是香港傳統的事業。60前代中期起,香港因爲市鎮不斷擴大,和政府徵用魚塘土地發展工業,加上內地入口的競爭,魚塘面積逐年减少而且廢置的日益增多。禽畜飼養業也因市區的發展由昔日的家庭副業轉變爲專業化經營(楊奇1997437-438),於是有關禽畜飼養和漁業的詞退出人們的日常生活而成爲行業語。桑基(魚塘與魚塘之間的壟,其上植桑,故稱)、乾塘(把魚塘水抽乾)、刮塘(清理魚塘)、猪陸(猪圈)、肉糠(複碾稻穀生産出來的帶有碎米的細糠,用作牲畜的精飼料)、行(攔趕禽畜)、菜牛(專供屠宰的肉用牛)、起水(母猪發情)、鶏乸婆(老鶏婆子)、泥鴨(旱鴨子、圈養的鴨子)等詞已經退出香港人的生活而消失了。

70年代開始,香港人的生活有了明顯的改善。舊事物烟滅,相應的詞語也隨之消逝。從前一般家庭用柴和碳作燃料,柴有紅柴、波柴、松柴和雜柴之分,50年代開始,一般家庭改用火水爐(一種燒煤油的炊具)做飯,其後香港政府以避防發生火警和污染厨房墻壁爲理由,立例不准政府屋村的居民燒柴,於是賣柴炭的商店被迫停業(丘東1992166-167,饒玖才200185-91),各種柴的名稱就成了歷史詞語了。食物方面,昔日有一種食品叫“嚿嚿粥”(麵糊塗湯),是把麵粉加在粥裏頭,使粥變得稠一點,吃了容易覺得飽,在生活條件漸漸改善的時候,嚿嚿粥因爲不能滿足人們對口味的要求而消失。再如抽烟方面,50年代進口的香烟都是一根一根的,用鐵造的小盒子或小罐子盛着,價錢頗貴,一般老百姓抽的多是用捲烟紙把烟絲捲成圓錐形的紙烟,由於形狀有如針般,因此稱爲“針嘜,現在極少人再抽這種烟,大家也就不知道甚是針嘜了。衣物方面,從前的家機布(用土機織出的土布)被工廠生産的價廉款式多的布取代了。60年代以前,一般人多穿中式服裝,粵語稱之爲“唐裝60年代末經濟起飛,西服也逐漸流行,只有老人家才穿唐裝。現在一般人都不知道唐裝的紐扣叫“紐公,扣眼兒叫“紐乸”了。

在文化生活方面,這幾十年間主要現象是傳統音樂和地方戲劇的式微。跟廣州相同,粵劇本來是昔日香港人最普遍的娛樂,民間也有所謂“私夥局”的業餘曲藝音樂組織。六十年代初,香港引進主題多變,節奏明快的有聲電影。比較起來,傳統地方戲劇就顯得故事陳舊,節奏緩慢,缺少了感觀的刺激。五、六十年代隨着英語普及,西方歌曲又流行起來,當時的年青人還喜歡在家中開私人舞會,請三數好友到來吃喝和跳“阿高高”(一種流行舞),稱爲“開 party。這樣,粵劇和傳統音樂只好退出人們娛樂活動的主流,讓位予新興的事物,而“八音、天光戲、私夥局、二花面(戲曲中的一個行當)”等詞於是在老、中年人兩代之間消失。   

還有一些詞的消失能夠見證社會的變遷。從前粵語有“擔沙填海”這熟語,比喻做收效甚微的事;費力而無濟於事。香港60年代開始用移山填海的方法解决居住土地不足的問題。當時的小學常識課本就記述了這個事情,移山填海既成事實“擔沙填海”也就因爲不合時宜而淘汰了。再如比喻人多而心不齊或組織不力以致一事無成,從前會說“人多煠狗唔腍(煠:煮;唔:不;腍:軟爛)。五、六十年代,新界人口較少,港英政府對它的管治相對較鬆,新界人愛吃狗肉是衆所周知的事情;在市區殺狗和賣狗肉則只能悄悄地進行。這幾十年間,在港英政府的打擊下,加上受西方人愛狗文化的影響,吃狗肉這種事情也越來越少聽聞“煠狗”更不便掛在口邊,這個曾經是香港老人家使用過的熟語現在已經蘚爲人知了。

 

4  結語

從這次調查結果看,穗港的方言詞從質上來說,差異很小。從香港老中兩代的調查結果顯示,香港的舊詞消失得比廣州快。語言學的理論普遍認爲社會發展得快,詞彙的發展也相應變化得快,這次調查的結果符合這種說法。

《實》代表的是當代廣州的方言詞彙,香港人常用的相當不少的一部分不能在這本詞典裏反映出來,因此本調查還未能窺見穗港方言詞彙差異的全豹。如果能夠同時用反映香港方言的詞典進行調查,會比較能看到兩地差異的整個面貌。

 

參考文獻:

麥紜、譚步雲《實用廣州話分類詞典,廣州:廣州人民出版社 1997

李偉民《粵港澳社會關係,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2001

魯金《港人生活望後鏡,香港:三聯書店 1991

楊奇《香港概論》(第六版) ,香港:三聯書店 1997

丘東《新界風物與風情,香港:三聯書店 1992

饒玖才《香港舊風物,香港:天地圖書公司 2001                                

 

                                                                              

‧報道‧

香港中國語文學會舉辦“港式中文”座談會

“港式中文”是香港長期存在、也是本會同仁們及此間教育界一貫關注的特有的語文現象。

  19855, 呂叔湘先生應本會邀請訪問香港並參加“普通話(國語)教學與測試研討會”。先生發言題目便是“普通話書面語的教學他在其後的一個座談會上又強調推廣“書面普通話”對香港的重要性19906, 本會舉辦語文論壇, 主題是:“如何面對香港寫作教學的詞彙危機”, 多位學者教師發言(詳見本刊199012月第31期)。……

  2004124, 本會又舉辦“港式中文”研討會, 講者有:香港大學女士、鄭雅麗博士、長期從事語文教學工作的許耀池先生、游社煖先生。

  女士長期從事普通話教學工作她在本刊第79期發表了有關論文“普粵對比與推普關係密切她認為為人師者對學生要求當從嚴。

  鄭雅麗博士講“中文科教學與英文科教學之間的互動性。她舉例說明了有些“港式中文”句不一定是病句, 但有些新文學作家寫的反而是“中文病句。此外“港式英文”一定是等於“英文病句她建議中英文教學可以相輔相成, 可以增加“翻譯”這一門學科。

  許耀池先生講“如何處理中小學生書寫的‘港式中文’他認為處理的態度宜寬鬆, 因為很多中小學生無法判斷什麼是“港式中文處理的原則是:不寫粵語方言字, 不寫中英夾雜句, 容許使用能生動表達思想感情的方言詞學生要多讀規範的白話文, 中小學要用普通話教中文。

  游社煖先生以“尺與南港式中文需要規範還是導航為講題, 認為1. 語文有自然生命, 2.“規範”既是“尺”又是“扼殺的刀”; 3. 何不嘗試導航?他強調要重視語言事實, 將現代漢語視為現今漢民族由歷史發展下來包括許多方言的語言整體, 不應單指普通話, 而“港式中文”是現代漢語書面語的香港變體, 普通話書面語是佔強勢的另一個變體。可見此間的書面語應以漢語的整體共通特點為基準, 務求有利於表達與溝通, 不應削足就履, 強求以純粹普通話作準, 對有用的文言、方言、以至外語成分亦一概加以排斥

座談會在熱烈的超時討論中結束大家希望以後能多辦這類的討論會                 



* 盧興翹女士,香港教育學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