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效性:近代汉语修辞研究的应有思路
曾毅平 |
一 近代汉语在汉语断代研究中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而近代汉语修辞的研究,更是成果寥寥。许多领域尚无人问津,几乎是一片空白。按照比较通行的分期,近代汉语始自晚唐五代,迄于明末清初,占据了汉语史中很长一个时期。毫无疑问,这一漫长时期的言语实践产生了多姿多采的修辞现象,对这些现象作深入全面研究之前,明确近代汉语修辞研究的应有思路是非常必要的。 二 近代汉语修辞研究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对近代汉语修辞现象作共时的描写分析;二是联系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语言实践作历时的比较。无论是共时还是历时研究,对已成为历史的言语事实作考察分析都应坚持时效性原则。也就是说,近代汉语修辞研究应该侧重于近代汉语修辞手段的特质——语音、语汇、语法等语言体系要素的运用,以及修辞对语言运用特有的外部因素——近代特有的社会文化背景的适应。 2.1修辞现象是在语言运用中产生的,修辞效果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手段,而语音、语汇、语法等语言要素则是产生修辞效果最重要的物质材料。作为语言发展史上一个时段的近代汉语,其语音、语汇、语法都有着区别于其他时段的系列特征,这些特征正是形成近代汉语修辞特色最重要的物质手段。分析修辞现象的产生不能脱离这些时段标志,不了解这些时段标志,现代人也很难领悟近代汉语的表达效果。如金易《元明杂剧小说的摹声词》中分析的一例: 此例连用6个四音摹声词集中描摹雨中行路的艰难狼狈。其中“吉丢古堆”摹浪涛冲击声,“吸留忽喇”摹水流湍急声,“失留疏刺”摹风声,“希留吉了”摹树枝摇动声,“
乞纽忽浓”摹脚踩稀泥声,“ 匹丢扑嗒” 摹脚踏淤泥声。①若按现代汉语普通话读音朗读这些摹声词,恐怕很难与浪涛声、流水声、风声等等联系起来。然而在近代汉语的语音环境中它却能给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的感受。这些摹声词以近代汉语的读音描摹自然音响,集中表达了大雨泥泞中的行路之苦。再如: 2.2按照王德春先生的观点,修辞学可分为语言修辞学和言语修辞学两大分支。语言修辞学认为,语言体系中的语音、语义、词汇、语法都有自己的表达手段,语言单位都有修辞分化。作为语言修辞学分支的结构修辞学从结构的角度研究语言单位的功能和修辞价值。结构修辞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雅科布逊认为,一个语言单位的修辞价值依赖于它在结构中的位置,在语言体系的聚合结构中表现出语言单位的功能,在话语的组合结构中表现出语言单位的修辞效果。③对于某一时段的语言结构作修辞分析,因为“身在此山中的缘故”,有时很难体会出它的修辞价值。但是,另一方面,语言结构本身又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语言的发展也要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近代汉语上承古汉语又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源头,它对古汉语有变异,而这种变异的价值评判必然又反映在现代汉语中。也就是说,近代汉语中好的表达法式为现代汉语所继承,而其中表达效果不佳的变异又必然为现代汉语所淘汰。坚持时效性原则,对近代汉语的表达法式作历时的比较研究,可以为修辞效果的评说提供客观的参照,从而克服目前修辞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主观臆测的弊端,提高近代汉语修辞研究的科学品位。比如被字句,据沈锡伦先生研究,近代汉语被字句有几种特有的句型,其中之一是“主宾同词结构”(N+被+N1+V+N)。这种结构受事N既出现在主语的位置上,同时又出现在宾语的位置上,被字句中N主=N宾。例: 2.3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要义,因而近代汉语修辞对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必然存在认同关系。近代社会的风貌习俗、政治人伦关系、价值评判尺度必然制约着语言运用,并在修辞现象中反映出来。这一方面形成近代汉语特有的表达法式,另一方面赋予并非创新的修辞方式以时代特色。我们借刘凯鸣先生对以下诸例的解析说明问题: 三 当然,近代汉语对古汉语具有继承性,与现代汉语的渊源关系尤为密切。就语言体系而言,其中与古今汉语的同质因素应该占有较大比例。所以,近代汉语运用中产生的修辞现象与古、今汉语的修辞现象必然也有明显的承传关系。近代汉语中很大一部分修辞现象是古今汉语共有的,这些修辞现象在对近代汉语修辞作全面的共时描写时不可忽略,但近代汉语修辞研究毕竟是“近代”的断代研究,其修辞物质手段与社会文化背景带有鲜明的时段特色,立足于“近代”,坚持历史观点,这应该成为近代汉语修辞研究的出发点与归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