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普通話作中文科教學語言(PMI)面對的問題

——訪問參加PMI計劃的學校所得的啟發

 

張勵妍(20029)

 

在香港的中小學,使用普通話教中文,在目前的社會和教育背景下,會面對哪些問題?也就是說, 一個老師決定用普通話來授課, 那麼跟以前有甚麼不同?

考慮這個問題, 有兩個前提:1)在香港的社會背景下(相對內地的不同);2)在舊的及即現有的教育制度下(教學語言改變; 科目的整合)

香港目前使用普通話教中文的學校比例還很少, 但已經實施的學校一般來說效果令人滿意, 雖然各校步伐和規模不同, 但前景還是樂觀的。這些學校,目前的關注點多在於推行面廣不廣, 老師上課的表現和學生的表現能否保持良好(即能適應,沒有變壞) 。不過,深入下去, 其他問題會涌現出來。以下就訪校座談得到的印象, 列舉其中一些問題:

1.    學生的適應----能不能接受用“新”的語言學習。

教師首先接觸的問題, 就是學生的反應, 就是學生能不能聽懂, 這在內地的學校, 也許不會列入“問題” 之列。教師須運用一些特殊的教學技巧, 針對學生理解能力的不同和照顧用“新”語言學習的學習心理。

2.    廣普讀音的兼顧。

字詞範文的朗讀, 涉及字詞讀音的學習, 目前的情況可能不宜完全放棄廣州音, 往往有雙重的學習負擔, 要有這樣的準備和計劃。另一方面, 在適應期, “雙軌制” 難以避免, 學生的聽跟說要容忍其一普一廣, 授課跟評估也可能要一普一廣(聽讀默寫)

3.    現有的教材不理想, 有關的輔助材料不足。

就小學而言, 用普通話教中文, 使課文不合語法的情況更顯露出來, 此外, 課文不合普通話朗讀習慣的毛病也妨礙用普通話教學。教科書的改革看來是當務之急。對教師來說, 輔助教學的資料光靠原來出版社提供的就不足夠, 他們要求有注音版本的課文和普通話課文朗讀的示範錄音帶。這一點, 中小學同樣需要。

4.    漢語拼音教學的定位問題。

在小學低年級開始實施普通話教中文,對注音工具的需求變得強烈起來(起碼教師感到如此), 認為有提前集中教授拼音的需要而不能等到四年級(普通話科小四才開始教聲韻母) 。這樣一來, 一套合用的拼音課本就少不了。據了解, 由本校自己編寫的, 或由某些資源支援編寫的, 或由大學層次和出版社編寫的拼音課本陸續面世, 但仍嫌不夠成熟。

5.    須平衡中文跟普通話兩科的關係。

中文科使用普通話的機會增加, 拼音教學提前, 使現有的普通話科的價值受到質疑, 起碼原來的教學目標要有相應的修訂, 調整兩科重疊的地方。應考慮: 普通話科的設置, 是否須延續至中學。

6.    中文科的聽說讀寫訓練應相應調整。

中文科的聽說讀寫訓練要與普通話科的訓練配合考慮, 相應調整。讀寫訓練如加入普通話因素, 應考慮增加閱讀拼音讀物(低小的注音識字訓練), 及利用普通話的優勢設計作文指導和講評。

7.    實施用普通話作授課語言的規劃。

實施一種語言措施或政策, 一定牽涉校內其他人事, 同事間、科目間互相的協調及措施的延續都應有全面的計劃, 才能事半功倍。有些學校有這樣的情況,一個學生在這個年度接受普通話授課, 但下一年度卻不能延續, 原因是新的中文老師不能用普通話授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