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语言学》(增订本)

《中国社会语言学》(增订本)     郭熙

 

(平装)  [简体版]   440页

2004年12月第一版

ISBN:7-308-04058-5/H.323 

RMB23.00
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语言学

 

 

   尽管语言是人们须臾不可或缺的沟通工具,是信息的载体,可是,一般人在议论中国国情的时候,很少会议论中国的语言国情。中国的语言国情具有以下五个特点:首先表现在语言集团的复杂性上,其次是具有重文轻语的传统,第三是中国人在语言上追求统一的传统,第四是中国素有把语言作为社会现象来研究的传统,第五是语言规划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中国社会语言学便是要在上述诸特点的基础上,描写、解释语言变异的各种现象及其原因,为不同时期语言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解决中国社会语言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与此同时,要充分利用中国特有的社会资源和语言资源,为世界社会语言学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社会语言学要探讨的课题非常广泛,主要有:语言和方言人口统计;集团双语、多语、多方言现象;语言规划、发展、规范化;语言的混合;对语言的非标准变体的描写;中介语;语言的人种史;语域和领域语言;语音、词汇和语法变化的社会因素;语言和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的关系;社会语言学的方法和儿童语言学习的发展;语言体系的功能理论;语言的相对性;语言的变异;语言的环境;言语社区调查和言语社区理论;口语研究;话语理论;秘密语;詈语;流行语;语言的独立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汉语的传播和维护;民族语言的保持和失却。
上述课题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中国社会语言学》(增订本)从这两个角度进行全面的探讨。
   《中国社会语言学》(增订本)是郭熙教授的近作。郭熙教授现任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马来西亚韩江学院华文研究中心咨询顾问。曾任南京大学—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兼职教授、苏丹喀土穆大学客座教授、汉语系主任。郭熙教授多年从事现代汉语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指导研究生方向为现代汉语、应用语言学(含社会语言学)理论等。近年来个人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社会语言学。
  1999年3月还在南京大学任教时,郭熙教授就出版了《中国社会语言学》。鉴于最近几年中国社会迅猛发展,中国社会的语言也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而发展变化,新的社会语言现象不断出现,有必要从宏观到微观加以描写并从理论上进行阐述。于是郭熙教授对旧版《中国社会语言学》动了一次大手术,这就是刚于2004年12月出版的《中国社会语言学》(增订本)。
  增订本对旧版作了不少更动、补充或调整。从章节上看,增加了两章;从篇幅上看,从23万字增加到36万字。
   在新增的内容中,最耀眼的课题是:语言协调和“华语”问题。作者以整章篇幅就汉语的协调和华语的定义问题进行论述。笔者饶有兴趣地阅读了这一章,发现作者将视线从大陆延伸到港澳台湾,延伸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华人社区,并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人社会的共同语和汉语的关系为例,作了非常详细的论述,这在我国学者所撰写的同类专著中是鲜见的。
   在论述语言协调时,作者说:“中国社会语言学的重点是汉语和中国社会的关系。但是,由于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作为一个学科,中国社会语言学同样也应该关心汉语和其他华人社会的关系,注意本土汉语和域外汉语的关系,为中国新时期的语言规划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第340页)作者在第九章第二节阐述了域内外汉语协调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总原则,并以普通话词汇和新马华语词汇为个案进行分析、比较,以深化读者对协调的认识。作者认为,协调的目的是把协调的结果落实到社会的运用之中,并指出协调应当讲究方式,应当广大语言用户的实际情况出发。作者说:“站在一个语言工作者的立场上,我们所采取的态度应该是宽容而不放任,引导但不挫伤。”(第365页)对此,笔者深有同感。
  在第九章第三节中,作者对“华语”名称的由来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进行论述后, “给华语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华语是以现代汉语普通话为标准的华人共同语。”(第365页)笔者认为这个定义在原则上是可以接受的。
  高等学校中文系需要社会语言学,更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社会语言学,郭熙教授的《中国社会语言学》(增订本)正是这样一部专著。

 

 

作者简介

 

郭熙教授,河南省社旗县人,198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国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通讯地址:广州瘦狗岭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邮编510610),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马来西亚韩江学院华文研究中心咨询顾问。曾任南京大学-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兼职教授、苏丹喀土穆大学客座教授、汉语系主任。